(记者:白雪微)11月26日上午,2021年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科研月在西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礼堂开幕。本届科研月以“高质量发展,高品质育人——建设西城区高质量育人体系”为主题,紧扣时代脉搏,聚焦教育实践中热点和难点问题。

本届科研月将举办5场论坛、23场学术活动。期间,西城区老师和专家们将围绕“双减”落实、“双新”建设、五育并举、幼小衔接和教师专业发展进行深度对话,活动形式包括公开课展示、主题报告、家长访谈、汇报演出、专家研讨会等。各个论坛和各项活动呈现了当下西城区为实现高质量教育发展所做的探索和取得的成效,以科研月推动教育研究发展,促进区域各项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为高质量教育发展营造出重研究、促改革的整体氛围。

“我们不仅聚焦高中阶段课程和教材‘双新’建设,也将围绕义务教育阶段‘双减’工作后的课后服务和作业质量提升开展讨论。” 西城区教委副主任蔡冬梅说,今年西城区还将梳理、分享一些学校在幼小衔接领域的尝试和探索,从不同学段、不同领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痛点、难点入手,以教科研为引领破解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重点问题,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高质量发展。

开幕式之后举行了本次科研月的主论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北京小学和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围绕着学校如何在双减背景下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推进作业改革和课后服务先后做了分享。

北京小学校长李明介绍:“双减”工作让学校更深刻地认识学生发展的问题,因此学校要统筹规划课内课后教育格局,既要注重全面育人,又要个性化育人。该校制定了《新时代北京小学作业管理规定》,提出“每周限次、每天两科”原则,实现对作业总量有效控制;同时各教研组打破传统“满堂讲+课后练”模式,实现“课堂+作业”联动优化,让学生在课上有实实在在的获得。

在丰富课后服务方面,每天三点半后,北京小学安排全员体育健身,组织学生完成书面作业,采用“分散答疑+集中指导”策略,让“面批+答疑”成为主要方式,师生不再“隔空对话”,打破行政班级,每天安排特级教师、骨干教师轮流为学生提供答疑辅导;同时,该校还提供拓展类、兴趣类、综合类三大类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

“学校还开设了‘北京小学阳光心理驿站’等,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请家长代表参加年级质量报告会、参与教学质量评价。”李明新说,现在该校每周参与第一时段课后服务的学生为100%,参与第二时段课后服务的学生为98%,调查显示家长对学校“双减”工作满意度较高。

北师大实验中学副校长尚建军介绍,学校着力构建新校园生态,课后服务提供分类、分层、自愿、自主的菜单式项目课程。课后服务第一个时段,师生主要进行作业和答疑辅导,执行年级和学科备课组来设计实施。“这个时段目标是两个'多数',让大多数学生能完成大多数的学科作业。从调查数据看,80%多的学生认为学校的作业量小于90分钟,这个阶段学生参与率基本保持在97%左右。”尚建军说。

课后服务第二个时段,北师大实验中学按领域分为:学科发展课程、劳动课程、科技课程、体育课程、艺术课程、心理课程等等。每类课程又分不同项目和模块,比如学科发展课程包括基础提升,为学困生的薄弱类课程;兴趣发展模块是中等生兴趣发展类课程;特长发展模块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高端需求类课程。“这一阶段课程充分体现五育并举,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理念,共有115门课,其中学科类有36门,体育类10门,科技类33门,心理类2门,其他兴趣素养类34门。”尚建军说。

第三时段,在两个小时的课后服务结束后,学校提供了到晚上九点的延时服务。延时服务期间,学校提供晚餐、自习托管、自主锻炼和自主阅读等内容,学生可以在食堂用餐之后就地学习,等待家长,也可以到阅览室学习阅读,还可以到操场自主锻炼。同时,学校还对初三学生提供晚自习服务。

为保障多元课程系统来开展,学校在原有的数字校园内增加了课后服务的管理模块,设置了选课系统和考勤系统,学校把课程提前发布到选课平台上,供学生在线选择,学生利用平台的便利实现了自主选择课程。学校还利用考勤系统及时反馈,以短信方式提醒管理部门和班主任老师。

“通过新系统实现新生态,让学生愿意回归校园,我们学校生态发生了变化,课后服务参与率稳定在97%。”尚建军说。

谈到下一阶段发展目标,尚建军说,“双增”是努力方向和目标,在三个方面可以撬动学校的发展,一是提升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二是提升学校的治理水平,三是提升学校全体教师的育人理念,最终作用于学生的发展,个性化成长和人才的差异化发展。同时,还要进一步提升课后服务的广度和质量,比如,目前在论证学校运动场馆周末对学生的全开放;比如,进一步丰富学校自建的网络教学资源;再比如优秀学生更加个性化的发展,国家战略性拔尖人才的培养等方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