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英國《金融時報》網站11月26日報道,世界正在經歷一場急劇的通貨膨脹,那些沒有發生急劇通脹的地方除外。美國和英國物價大幅上漲——整體消費價格指數(CPI)分別上漲6%和4%,讓人們對央行犯下災難性錯誤感到擔憂,人們還擔心會再次出現20世紀70年代的長期通脹現象。但在亞洲大部分地區,物價上漲受到了遏制,這種差異爲現在和未來的經濟政策制定工作提供了許多教訓。

中國的CPI同比上漲1.5%。而日本通脹率一如既往,幾乎爲零。在澳大利亞,整體CPI或許上漲了3%,但2.1%的基礎通脹率接近該國央行目標區間的下限。

報道稱,從東京、北京或雅加達的情況看,通脹高企似乎根本沒有波及全球。

儘管亞洲進口了大量能源,並且石油、天然氣、煤炭和其他大宗商品價格也和世界其他地方一樣暴漲,但通脹幅度確實不大。亞洲通脹問題並不嚴重,其原因可以歸結爲一個簡單因素:亞洲國家應對新冠疫情比其他國家成功。

目前,這種相對成功所產生的作用正在幾個方面顯現出來。在經濟的需求側,亞洲較少出現從服務到商品消費大幅波動的現象,而隨着美國和歐洲反覆實行和解除封鎖,其消費大幅波動。如果你從未居家隔離,就不會覺得有必要買跑步機、新電視機和足量木材來佈置後院。如果你可以定期理髮、去看牙醫、與朋友喝酒,也就沒有必要在經濟重新開放時衝去理髮店、牙醫診所和最近的酒吧。

報道指出,總體而言,在經濟開放時,亞洲人的行事態度也比歐美人更謹慎。例如,日本銀行行長黑田東彥在最近一次講話中指出,在日本,老年家庭消費佔家庭總消費的近40%。但是,儘管日本退休人員目前已經大規模接種疫苗,他們對各類服務的消費也尚未恢復正常水平,更不用說出現疫情後的爆發式消費了。

報道稱,需求波動較小意味着,迫使供應鏈作出反應的壓力較小。但新冠疫情也彰顯了亞洲在全球製造業中占主導地位造成的影響。由於該地區能夠製造世界上大多數物品,它更容易維持自給自足的狀態。

英國凱投國際宏觀經濟諮詢公司的加雷思·萊瑟和馬克·威廉姆斯在最近一份報告中討論了其中一些因素。例如,雖然自新冠疫情暴發以來,將一個集裝箱從中國運到歐洲的成本增加了4倍,但在亞洲內部運輸的成本只增加了一倍。當新冠疫情導致工廠關閉時,亞洲企業在本地區有更多替代供應商可供選擇,這意味着供應中斷的情況較少。在汽車部門,韓國和中國能夠確保國內生產商優先獲得稀缺的半導體。美國汽車行業通脹率達到兩位數,而東亞的價格幾乎沒有上漲。

報道稱,亞洲和美國最大的差異之一是勞動力供應狀況。新冠病毒肆虐之際,美國許多工人被解僱,或者辭職照顧受學校停課影響的孩子,再或者主動選擇辭職以防感染病毒。結果是,勞動力供應持續受到衝擊。上述情況推高了美國和英國的工資。

在亞洲,幾乎沒有出現此類工資加速增長的跡象。

報道稱,亞洲各國央行可以在不用擔心立即出現通貨膨脹的情況下促進經濟復甦。新西蘭和韓國等國採取了加息措施,要麼是因爲經濟處於充分就業狀態,它們擔心經濟過熱,要麼是因爲擔心金融穩定問題。

報道認爲,對歐洲和美洲各國央行來說,亞洲的經驗進一步證明,通脹高企的原因是疫情造成了破壞。這種破壞應該會減弱。但西方國家的央行不可能像亞洲央行那樣樂觀:如果工資加速上漲,那麼對通脹構成的壓力將持續下去。應對新冠疫情的不同選擇產生了許多不同的影響。對通脹造成的影響正變得越來越明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