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歐美股市暴跌,不僅是因爲變異新毒株 | 新京報專欄

新毒株暴發當然是災難,但就股市而言,應更多思考的是引發市場動盪的結構性因素。

文 |繆因知

11月26日,歐美股票市場暴跌。

美國主流的道瓊斯股票指數收跌逾900點,創今年以來最大跌幅。標準普爾500指數跌超百點,跌幅創2月以來之最。歐洲斯托克、英國富時100、法國CAC40、德國DAX、意大利富時等主要股指均跌逾3%。東亞也爲之震動。同時,原油、金屬等工業商品、棉花、白糖等農業價格亦全面下跌。VIX恐慌指數則漲到54%。

歐美股市此輪暴跌的直接原因,是世界衛生組織11月26日發佈聲明,稱其技術諮詢小組決定將源自南非的B.1.1.529新冠變異毒株Omicron列爲“需要擔憂”的變異株。一些政府則稱之爲“最糟糕”的變種,多國隨即宣佈對南非乃至其六七個鄰國施行停止航班等限制措施,更加深了市場恐慌情緒。

在全球疫情蔓延近兩年、人類神經似乎已逐漸紓緩的今天,這一突發疫情災訊,再次猛撞了民衆的心理防線。但股市的暴跌,還不僅是簡單針對疫情加劇的心理恐慌反應。

市場真正擔心的是整體經濟的惡化

此前,儘管疫情起伏不定,但隨着疫苗接種率的提高,很多國家已經加快了恢復產能、重建供應鏈的步伐。對於新一輪病毒變異,世衛組織發言人稱需要幾周時間才能瞭解其影響。但歐洲疫情反彈,疊加此輪股市暴跌,無疑再次對全球供應鏈和經濟復甦造成大力度衝擊。經濟社會秩序即便只是恢復到此輪疫情前,也至少需要數月之功。

新毒株的出現以及由此可能引發的新一波疫情,也破壞了人們的長時段預期。毒株變異一而再,再而三,除了要擔心如何、何時克服這一種毒株帶來的疫情,人們不免得盤算以後是否還會有新的、甚至更厲害的毒株變異。隨之而來的限制措施,也會擾亂企業投資者和經營者、政府部門的中長期規劃。

而在疫情可能再度惡化的情況下,一些國家的政府出臺短期性政策的可能性會增加。以美國爲例,由於濫發補貼,導致民衆缺乏就業意願等因素,美國已經出現了港口貨物積壓、商場貨架空空的供應瓶頸奇觀。基於其日益激進和簡單化的基本政策價值觀,民主黨政府很難解決這一困局,“降息、補貼、加稅”的三板斧可能又要輪番上陣。

11月23日,當初由美國前總統特朗普提名上任的美聯儲主席鮑威爾,獲得了現總統拜登的連任提名,市場對加息預期持審慎樂觀狀態。當時,鮑威爾至少已經表態要縮減債券購買的規模,以作爲加息的準備步驟,但目前疫情可能惡化的形勢會導致加息預期降溫。

雖然低利率本不見得是對股市的不利因素,可現在發達國家的利率已經到了歷史性的低位,降息的空間已經高度壓縮,相應地,通貨膨脹壓力正在積累。因此,股市真正需要擔心的不僅是新一輪疫情的短期影響,而是整體經濟的惡化。

更需思考引發市場動盪的結構性因素

針對當前疫情,美國總統拜登又在重提其今年5月的舊調,呼籲各國同意放棄新冠疫苗的知識產權保護。儘管拜登此舉會獲得不具有疫苗研發能力的大多數國家的喝彩,但其空洞的表態既缺乏可操作性,也無實益。

因爲,在疫情可能具有持續性、疫苗也大概率需要持續研發、不斷迭代進化的背景下,拿什麼來激勵疫苗研發企業繼續投入人力和重金,就是一個現實問題。

事實上,就在11月26日的歐美股市暴跌中,以莫德納領頭的抗疫概念股卻逆勢大漲,也多少爲市場挽回了些許暴跌的影響。但是,如果要對相關疫苗公司“殺雞取卵”的話,市場顯然也會對此作出明顯消極的回應。

可以說,股市暴跌只是一個直觀外顯的指標變化。除了影響股東的賬戶財富外,股市更重要的意義是代表了市場對中短期內經濟基本面的判斷。而歐美股市大跌本身已經不是新聞,全球疫情以來已經發生過多輪大幅波動,但如今都已經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記憶。

因此,此輪歐美股市暴跌的現實意義,是提示了一種普遍性的市場情緒的存在,但也無需過度重視。疫情已經給各國帶來了一場場的“考試”,飽嘗艱苦之餘,各國需要變得更爲理性,正視現實,勇於承擔,更多思考引發市場動盪的結構性因素。

新毒株的暴發當然是一場災難,但短期內不能消除疫情的悲觀前景,也將促使人們探索常態化、溫和化的長效應對措施,這對於穩定市場未嘗無益。

新京報特約撰稿人 | 繆因知(經濟學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