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陳藍】

這個月有件值得期待的事情。歐洲航天局“火星快車”號火星軌道器和中國“祝融”號火星車按計劃要進行五次通信試驗。但很遺憾,第一次試驗並沒有獲得成功。火星快車沒有接收到來自火星表面的信號。此後再無消息。我們只能假定後面的試驗也未獲成功。


歐洲航天局推特宣佈火星快車-祝融通訊試驗(圖源:ESA/twitter)

按計劃,當火星快車經過祝融號上方時,它會將天線轉向火星表面,“聆聽”可能來自祝融號的信號。中歐雙方在十月份確定了11月7日至22日期間的5次通信機會,每次十分鐘。如果火星快車接收到祝融號的信號,它會把數據先保存起來,然後將天線轉向地球並開始轉發數據。歐洲航天局在德國達姆施塔特的空間運營中心將在兩小時後收到數據,然後它們會被髮給中國航天部門做進一步處理和分析。

由於雙方的航天器在設計時並未考慮相互通信,通信中常規的“握手”操作無法進行,火星快車軌道器只能依賴所謂的“盲聽”功能來實現數據接收。這個功能是火星快車設計時就有的,但在它圍繞火星近二十年的運行過程中從來沒有被使用過。所幸的是,火星快車能識別祝融號發送的信息格式。但試驗的結果再一次證明了行星際任務的技術難度和巨大挑戰。

雖然沒有等到期待的成功消息,但這次合作仍具有重大意義。這不僅僅是中外航天器之間在地球之外的首次通信試驗,也預示了人類未來在火星上的合作模式。在這之前只有歐美火星探測器之間進行過有限的類似通信。火星是未來人類成爲跨行星物種後的首選定居地。在火星上,爲了生存,人類必須團結合作,別無選擇。相信中歐雙方是基於這樣的遠見和共識進行的合作。

這項合作也讓很多人感到意外,因爲目前中歐關係正處於多年來最低潮。中歐航天合作也因美國壓力受到了一些影響。去年9月,瑞典空間公司宣佈終止和中國在航天測控領域的合作,其位於瑞典、智利和澳大利亞的測控站將不再爲中國提供測控服務。今年8月,德國政府向Mynaric公司發佈禁令,不允許其再向中國提供空間激光通信組件。中歐載人航天合作在進行航天員交換訓練(2016年葉光富赴意大利參加洞穴生存訓練,2017年馬天和薩曼薩赴青島參加海上救生訓練)後也已經處於停滯狀態。


葉光富在意大利(圖源:ESA)


馬天和薩曼薩在青島(圖源:ESA)

美國長期以來一直對中美航天合作設置阻礙。中美在上世紀有過成功的商業發射合作,中國也購買過數顆先進的美國通信衛星。但此後美國掀起了一股以《考克斯報告》爲代表的反華浪潮,合作被迫終止。自九十年代末起,美國也多次拒絕了中國參加國際空間站項目的意向。此後制定的沃爾夫條款更是禁止NASA和中國有任何方式的接觸。長期以來中美之間基本不存在航天合作。今天,雙方已經進入大國競爭乃至對峙階段,合作愈加困難。


六次發射美國銥星的中國長二丙/SD火箭(網絡圖片)

不過,即便中國和西方關係陷入低潮,中國航天的國際合作仍未受到實質性影響。中美航天合作本來就不存在,談不上受影響。中歐航天合作雖然有一些波折,但大部分合作項目仍正常進行。我們同俄羅斯和發展中國家的合作則是在不斷推進。

首先,中歐航天合作近來雖頗爲低調,但實質性進展不少。繼多個嫦娥月球探測器之後,歐洲航天局再次爲中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的發射提供了測控支持。天問一號環繞器和祝融號火星車上搭載了歐洲有效載荷。2018年,中意電磁監測衛星發射升空。去年雙方簽約繼續研製第二顆衛星。中法天文衛星SVOM已經進入最後研製階段,將於後年發射。中國和歐洲航天局合作的SMILE(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全景成像衛星)衛星的研製工作也在穩步進行中。通過聯合國外層空間事務辦公室遴選出來的中國空間站國際實驗項目,如中歐合作的第二代伽瑪暴偏振探測儀(簡稱POLAR-2),也已經進入實質性研製階段。


中法SVOM天文衛星初樣在上海測試中(圖源:SECM-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

未來的合作計劃也在討論中。計劃在月球南極登陸的嫦娥六號將搭載15公斤法國載荷。歐洲航天局對中俄月球科研站計劃也表達了濃厚的興趣。出於更長遠的考慮,歐洲最近公佈的自研載人飛船方案中,還將中國空間站作爲其對接目標之一。

中俄航天合作已經非常深入。中國載人航天計劃曾大量借鑑俄羅斯經驗。中國第一顆火星探測器螢火一號也是搭載俄羅斯火箭發射的(但不幸失敗)。北斗和格洛納斯導航系統的融合與互補則是兩國戰略合作項目。隨着美俄關係的惡化和國際空間站臨近退役,俄羅斯退出國際空間站的意圖愈加清晰。不管是否自建空間站,俄羅斯未來的載人航天必將和中國發生交集。計劃中不僅有中俄航天員互訪和空間站聯合飛行,還有和歐洲航天局合作,在庫魯航天中心從赤道附近發射載人飛船的計劃,其目的之一就是對接中國空間站(目前俄羅斯發射場緯度太高,無法抵達42度軌道傾角的中國空間站)。今年兩國簽訂備忘錄的中俄月球科研站更是一個大手筆的合作項目,將翻開人類月球開發的新篇章。


中俄月球科研站線路圖(圖源:CNSA-中國國家航天局)

中國和發展中國家一直有良好的航天合作。中國巴西資源衛星計劃執行三十多年長久不衰。中國不僅在三十年前就爲巴基斯坦發射了衛星,中國空間站迎來的第一位外國航天員很有可能來自巴基斯坦。中國和聯合國合作,將中國空間站實驗機會提供給全球各國。過去美蘇的空間站和現在的國際空間站都沒有爲發展中國家提供這樣的機會。首批遴選出來的實驗中,有很多來自發展中國家,包括非洲。此外,中國主導的亞太空間合作組織以及一帶一路計劃中,都有中國航天的貢獻。

在美國,也出現了越來越多希望和中國進行航天合作的聲音。繼NASA前局長博爾頓的呼籲後,今年五月,《時代》週刊發表了商界人士和前宇航員的聯名文章,直接要求廢除沃爾夫條款,邀請中國飛船訪問國際空間站,並將中國納入到國際月球探索計劃中。很多人在問,爲什麼冷戰高峯時期美蘇可以合作,實現了阿波羅-聯盟飛船的對接飛行,現在和中國卻不可以?

NASA今年多次表現出了友好姿態,對中國火星任務表示祝賀。4月,NASA和中國破天荒地交換了美國火星軌道器和天問一號的軌道數據。據說NASA是以安全理由(避免相撞)向國會申請了沃爾夫條款的豁免才得以實現。當然,中國在這件事情上展現了大國風範。

那麼,這一切背後的重要邏輯是什麼?爲什麼在西方一片反華聲浪中,仍有那麼多國家積極地和中國進行航天合作?

原因不難找到。

對歐洲、俄羅斯和發展中國家來說,美國已經被證明不是一個可靠的合作伙伴。最新的案例就是澳大利亞核潛艇事件。在航天合作上也不能保證不發生這樣的事情。美國這二十年在國際空間站退役和重返月球計劃上的多次反覆已經讓歐洲合作伙伴驚出了幾身冷汗。美國的財力物力和NASA現在的技術能力也讓它的合作伙伴擔憂。SLS登月火箭不僅已經多次推遲,甚至不排除最後失敗的可能性,因爲其昂貴的成本註定了它是不可持續的。

俄羅斯則已對美國完全失去信心,退出國際空間站幾乎已經鐵板釘釘。而歷史證明,中國是一個可靠的合作伙伴。和中國合作,對歐洲來說是腳踩另一隻船,雙保險。對俄羅斯來說,可能是唯一選擇。

中歐航天合作三十多年的曲折歷史則可以從另一方面給出合作的意義。上世紀80年代,中國返回式衛星首次搭載了法國的實驗裝置。1992年,中國爲瑞典發射了Freja科學衛星。2003和2004年,中國和歐洲航天局合作的雙星計劃(兩顆空間科學衛星)發射成功,任務圓滿完成。2003年,中歐簽署協議,中國參加歐洲伽利略導航衛星計劃。

然而,伽利略計劃很快便發生變數。出於所謂安全理由,中國在合作中受到了諸多限制,最後被踢出伽利略計劃。這主要是受到了美國的壓力,也反映了歐洲一部分人對中國的偏見和敵視。但他們沒想到的是,退出伽利略計劃後,中國大力發展自己的北斗導航系統。2012年北斗區域導航服務便投入了運營。2020年,北斗全球定位星座建設全部完成並投入使用。伽利略系統則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直到2018年才完成組網,幾乎和北斗同時建成。

美國人也有類似的經驗。在美國拒絕中國加入國際空間站之後,中國通過載人航天三步走計劃逐步掌握了自主的載人航天技術,最終發射了自己的空間站。此時此刻我們的頭頂上,有着一個日趨老化、臨近退役的國際空間站,還有一個嶄新的、局部技術更先進、設計更合理的中國空間站。


中美太空競賽漫畫(圖源:facebook)

類似的例子還有不少。事實已經證明,不和中國合作,反而會激發中國急起直追。這些年中國航天進步神速,有些先進技術甚至超越了西方。封鎖和制裁阻止不了中國的發展,合作纔是雙贏。這也許是歐洲人在吸取了伽利略計劃的教訓後,轉而積極和中國合作的原因之一吧。

此外,西方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也已經認識到,很多事情不和中國合作就無法達成目標,如空間碎片控制。這和氣候問題上需要中國合作的道理是一樣的。中國已經是一個太空大國、強國。在太空要繞開中國幾無可能。拒絕和中國的合作得不到任何好處。

對科學家們來說,他們關心的是,能否得到更多的飛行機會,能否取得更多成果,進而拓展人類的知識邊界。畢竟,太空飛行成本高昂,有些項目甚至超出了一國獨自承擔的能力。合作是分攤成本、分享成果的最佳途徑之一。中國的資金、人才和技術實力能爲和平利用空間、探索太空做出很大的貢獻。所以,在中外航天合作這個問題上,國外的科研機構和科學家絕大多數都持支持態度、反對政治干預。是啊,互利雙贏的事情,實在沒有反對的理由。

所以,只要我們做好自己的事情,紮紮實實地提升自己的實力,越來越多的國際合作會水到渠成。中國的影響力也會越來越大。站在實力地位說話,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我們的合作原則應該是,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觀,在確保自主能力和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實現互利雙贏。

祝融號和火星快車或許一時沒能說上話。但沒關係,只要我們都在那裏,溝通和合作自然就會發生,因爲這是人類的共同事業。總之,中國航天國際合作前景光明,未來可期。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