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對話鍾正生:“奧密克戎擔憂”衝擊市場,最大風險仍在地產|首席看市

在多個國家疫情控制有效、嘗試恢復開放之際,新病毒變種奧密克戎(Omicron)的發現,又給全球經濟和社會活動恢復蒙上陰影。全球股市、原油市場經歷“黑色星期五”,美國三大股指悉數大跌,道指下跌905.04點,跌幅2.5%,創下一年來最大單日跌幅。

對於新變種對經濟和市場的影響,目前尚缺乏足夠的信息和數據支持。不過,在悲觀的情形下,業內預計部分國家一定程度的對外甚至對內封鎖都難以避免,可能會給經濟修復再度蒙上陰影、加重本來就處於相對緊張狀態的供應鏈的壓力,進而對資產價格產生壓力。

奧密克戎的發現,對國內資產價格將有哪些影響?是否改變明年經濟向好的預期?對國內經濟而言,疫情反覆與地產調整,哪一個纔是短期最大的風險?針對上述問題,第一財經記者11月28日專訪了平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所所長鍾正生。

避險情緒升溫,提防外溢效應

第一財經:奧密克戎的發現引發國際市場擔憂,週五重創全球主要股市和資產價格。你認爲,週一國內資產價格可能會有何表現?

鍾正生:顯然短期之內,市場風險偏好會受到抑制,避險情緒已經升溫,這從美股及原油價格的深度調整中,就可以看出來。這種外溢效應給國內資產帶來的影響,還是需要提防的。預計股市會有些波折,債市相對是有利的。

對債市而言,一方面原油價格大跌,通脹預期稍微減弱,另一方面新一輪疫情可能會拖累經濟增長,在此背景下,美聯儲未來加息節奏可能都會有所放緩。整體而言都是利好債市。

第一財經:從目前已知信息而言,奧密克戎與上一輪德爾塔(Delta)相比,存在突變數量較多、傳染能力、對疫苗及抗體存在逃逸性等特徵,甚至有人擔心它會成爲新的“超級變種”。你認爲新病毒的出現,對經濟趨勢及社會活動將產生怎樣的影響?是否要重新進入“封鎖”階段?

鍾正生:這些擔憂是存在的,畢竟新病毒變種傳染性確實很高。

不過要從兩個方面來看這個問題。第一,基於各國對前幾輪新冠病毒反覆的應對經驗,疫苗、藥物等方面的進展是比較快速的。相信這次還是能夠有相對有效的措施,來抑制新病毒的衝擊。第二,至於是否要重回“封鎖”,實際上在奧密克戎發現之前,海外發達經濟體的疫情在近期已經出現攀升,所以已經呈現出重回封鎖的苗頭。而新變異病毒的出現,可能只是加劇了這個趨勢而已。

借“開放差”,觀察發達國家之“先行先試”

第一財經:奧密克戎雖然是一個新變種,但與最初的病毒以及德爾塔相比,防控思路、方法上是不是“大同小異”?參照之前,我們可以吸取哪些經驗教訓?

鍾正生:目前對新變種病毒還缺乏足夠的信息和數據,還有待進一步觀察。特別是,對疫苗的逃逸效果值得高度關注。

但是,基於近兩年年來疫情防控的經驗,加快疫苗研發、接種,以及加速向新興經濟體的疫苗普及,依然是至關重要的。疫苗接種速度越慢的地區,就越會形成病毒變異的溫牀。另外,社交隔離、大規模監測等,還是應該繼續採用的方式。

實際上,從發達國家來看,當說到重開邊境的時候,也是有限制的,屬於“有限躺平”。新變種病毒出現之後,可以預計一些限制、封鎖措施很快又被採用起來,比如以色列已經率先重新關閉國境。

第一財經:2021年以來,全球新冠疫苗接種穩步推進,儘管國別之間高度分化,但整體接種率已超過50%。但不符合預期的是,全球新冠確診病例增長並未呈現趨勢性放緩,而是呈現大約4個月左右的週期性波動。即便在新冠疫苗已高度普及的歐美髮達國家,也屢現疫情的大規模反撲。

爲什麼新冠疫情在高疫苗接種率的情況下,仍在週期性蔓延?

鍾正生:這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新冠病毒變異導致傳染係數大幅提升,羣體免疫變得不再現實;二是,疫苗保護時間可能“自然到期”,而加強針仍在推廣初期,這很可能是今年10月開始新一輪疫情的主要原因;三是,部分經濟體在漫長封鎖中逐漸失去耐心,過早解禁加劇疫情傳播。

2021年7~8月由德爾塔變異毒株引起的疫情中,疫苗接種加速推廣,卻伴隨着疫情快速反彈,沒有改變2021年以來全球疫情3~4個月左右的週期性波動特徵。雖然11月初NEJM研究再次證實,新冠疫苗對德爾塔變異株保護力良好,但全球確診病例未有效下降的狀況,仍在引發人們對疫苗有效性和持續性的質疑。

代表性經濟體若僅依靠新冠疫苗實現羣體免疫,其接種最低標準已從病毒變異前的73%增加至90%以上,部分國家估算比例甚至超過100%。而奧密克戎變種的出現,可能會帶來新的風險。

第一財經:新冠疫情爆發已經兩年左右,全球經濟特別是供應鏈受到較大沖擊。此前有觀點提出,我們學會與新冠“共存”,在一定條件下重新開放經濟。你認爲,當前是否有條件,將新冠疫情“約等於”普通流感,從而考慮進一步開放經濟?

鍾正生:從三個層面來看,新冠尚不能“約等於”普通流感。

一是,疫苗接種的現實約束已不能滿足病毒變異後的羣體免疫要求,進一步提高疫苗接種率存在兒童、黨派、宗教和欠發達國家疫苗供給等多方面瓶頸;二是,從美國實際的疫情死亡情況來看,以低致死率作爲放鬆防控的基礎可能尚不夠堅實,因其中很可能有很多新冠死亡由於未被確診,被當作了普通肺炎和流感;三是,新冠確診病例的持續存在制約勞動力市場恢復。截至11月9日,美國現存確診新冠病例高達923萬人,其中的潛在勞動人口要佔到美國疫情後勞動參與人口下降的98%,而普通流感顯然沒有這樣的潛在衝擊力。

疊加奧密克戎影響,對待新冠病毒還要保持謹慎。不過,如果新變異病株在未來得到有效控制,那麼2022年部分發達國家加快開放經濟,可能會與中國產生“開放差”。不過,中國更可能先觀察發達國家之“先行先試”,快速響應和動態清零的策略預計還會堅持一段時間。

關注地產調整風險傳導,製造業可以“高看一眼”

第一財經:2021年還有一個月結束,2022年馬上開始。在近期機構的新年展望中,多家頭部機構都預計,中國明年經濟好於預期,GDP增速或在5.3%左右。站在此刻展望,你的預期如何?分別從消費、投資、出口來看,你如何判斷?

鍾正生:我們認爲明年中國實際GDP增速應該還是在5%以上。

消費方面,大概率延續目前溫和復甦態勢。

投資方面,傳統的基建和地產是推升中國經濟的兩股力量,但它的支撐力量其實是在減弱的。對基建不能抱有太高的期望,因爲地方政府債務的嚴監管,以及缺乏合適資質項目的問題,這兩個約束是一直存在的。

出口方面,現在對中國出口市佔率的變化,隨着海外相繼開放,開放錯位差可能會使中國出口的市佔率走低。但目前來看,疫情還在反覆,這對全球經濟是一個利空,但對中國的出口反而是一個利好。

所以,綜合“三駕馬車”來看,消費大概率繼續溫和復甦,投資方面地產調整仍在繼續,基建投資有限回升,製造業可能是一個亮點,產能擴張週期還在繼續。另外,在綠色投資、專精特新方面的政策,還在結構性地發揮作用。所以,也許可以對明年的製造業投資高看一眼。出口的話,就希望目前的景氣度維持得越久越好吧。

第一財經:年底“黑天鵝”“灰犀牛”再度成爲討論的高頻詞彙。在你看來,未來一年最大的風險在哪裏?

鍾正生:我覺得最大的風險,目前來看還是房地產市場。

雖然市場情緒最緊張的時刻已經過去了,但是地產調整對實體經濟的影響,也許還沒有完全充分地體現出來。所以,還是要關注房地產市場繼續的調整,以及房地產深度帶動的產業鏈情況,需要有一個平穩着陸的方式。在堅持“房住不炒”基調、短期適度調整地產政策、以及避免房地產對中國經濟的支撐過快下滑之間,需要一個很好的平衡。在未來小半年的時間裏,必須首先解決這個問題。

另一個大家關注的風險仍是疫情。特別是,奧密克戎變種的出現,又帶來很多未知風險。疫情反覆發作,其實讓大家普遍都有一種“疫情疲憊”(plague fatigue)狀態。需要看到,疫情對經濟增長的衝擊還在持續,所以中國可能還是要堅持過去比較嚴格也有效的管控策略。過去兩年,中國得益於比較完善的供應鏈體系,比較有效的疫情防控措施,中國的出口是受益的。所以,這個策略還是要延續下去。

新冠病毒是狡猾的,我們要慢慢學會與之共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