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嶽琦 實習記者 林姿辰    每經編輯 陳俊傑    

11月25日晚,天智航圍繞“2021年度向特定對象發行A股股票預案”事項連發17條公告,將募資總額上限從13.4億元下調至9.6385億元,原計劃投向新一代骨科手術機器人研發及產業化項目的資金縮水34.15%,科技儲備的資金被完全砍掉,營銷體系升級項目則被骨科手術機器人應用示範項目取代。

此前,天智航遭遇上交所三輪審覈問詢,公司再融資的必要性、預算收益的可實現性是關注重點。而考慮到公司去年主營產品銷量下滑嚴重,今年前三季度虧損擴大,“商業化”成爲擺在天智航面前的難題。

天智航董祕黃軍輝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手術機器人的商業化需要“教育”市場,也需要政策的推動。目前國內對於手術機器人的認可還有較大提升空間,提高醫生和患者對手術機器人的認知還需要很長時間。

11月26日,天智航(688277,SH)股價跌3.66%,收於23.40元。

要求說明融資合理性

6月23日,天智航首次披露2021年度向特定對象發行A股股票預案,計劃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人民幣13.4億元,所募集的資金按由多到少分別投向新一代骨科手術機器人研發及產業化項目、營銷體系升級項目、智慧醫療中心建設項目和科技儲備資金。

當時,天智航上市未滿一年,13.4億元是公司總資產規模的1.2倍、上市募集資金的近3倍,短期內再次募集大額資金引起上交所關注。截至發稿,天智航陸續收到交易所發出的三次審覈問詢函,問詢函中均要求天智航補充資料,說明融資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交易所拋出的另一大疑問是收益測算的可實現性及謹慎性。根據天智航6月發佈的定增方案,新一代骨科手術機器人研發及產業化項目的稅後財務內部收益率爲15.15%,稅後投資回收期8.21年(包含建設期)。營銷體系升級建設項目的稅後財務內部收益率爲12.56%,稅後投資回收期8.07年(包含建設期)。

此外,天智航在首輪迴復中表示,新一代骨科手術機器人產品上市後,可實現年平均營業收入10.54億元,年平均淨利潤2.26億元;營銷體系升級建設項目測算期內可實現年平均營業收入7999.35萬元,年平均淨利潤2634.17萬元。

這些數據均與天智航目前的財務數據有較大差距。根據天智航2020年年報,公司營業收入1.36億元,同比減少40.80%,淨虧損5447.09萬元,同比擴大75.95%;2021年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05億元,同比增長37.09%,淨虧損6376.46萬元,虧損同比擴大24.49%。

對於交易所對收益測算的提問,天智航最近一次在22日晚給出了主要產品銷量、單價的確定依據等回答。但11月25日晚,天智航發佈了《公司2021年度向特定對象發行A股股票預案(修訂稿)》,將募集資金下調至9.6385億元,除了減少新一代骨科手術機器人研發及產業化項目的募資,其他項目也發生了較大變動。

定增方案已獲內部通過

天智航董祕黃軍輝表示,雖然募資金額從13.4億降到9.6385億元,但減少的主要是自有使用資金——“科技儲備資金”,並不涉及具體的產業投資和研發投資的減少。

具體而言,在新一代骨科手術機器人研發及產業化上,修訂後的定增方案縮減了對辦公樓購置和裝修費的募集資金投入,由原來的3.7615億元縮減爲1.5億元。

此外,對於營銷體系升級項目,天智航修訂後方案將其更名爲“骨科手術機器人應用示範項目”,詳細解釋爲“與非公醫療機構共建60家微創手術中心,推廣骨科手術機器人輔助手術”。

黃軍輝解釋稱,原來該項目更偏向於銷售體系建設,修訂後加強了科研,更符合原始創新產品臨牀應用的需要,通過骨科手術機器人應用示範,提升產品迭代速度——根據《回覆》,該項目不屬於研發類項目,但其推廣與醫療產業“微創化、標準化、智能化”的發展方向深度契合,不屬於投向與科創領域無關的營銷費用支出類項目。

黃軍輝表示,手術機器人與IVD(體外診斷)的設備,或者CT這些檢測設備不同,進院首先要得到醫生的高度信任和認可,否則非常難做。

“建立學術引領力,提升醫生和患者對產品的品牌信任度是公司發展初期很重要一步。”黃軍輝這樣解釋該項目的變動原因,他也坦言目前國內對於手術機器人的認可還有較大提升空間,提高醫生和患者對手術機器人的認知還需要很長時間。

值得注意的是,天智航修訂版的定增方案已於11月25日獲得公司內部通過,但最終能否獲得上交所認可,仍存在不確定性。

產品市場推廣不及預期

根據天智航最新定增方案,截至11月25日,公司已取得181項專利和39個軟件著作權,構建了在骨科手術機器人領域的技術壁壘。此外,信達證券、國盛證券等券商也對天智航的行業地位表示認可,不過,在風險提示一欄,基本都提及到“產品市場推廣不及預期”。而在過去3年,天智航一直沒有實現盈利,且虧損逐年擴大。

對此,黃軍輝表示,除了要完善市場教育,手術機器人的商業化還需要政策的推動。商業化不僅僅是公司的問題,還是行業發展階段的問題。

“手術機器人還是比較昂貴的設備,主要原因在於沒有規模化。這有點像上世紀90年代的大哥大。(未來)隨着使用量越大,規模化越好,產品的價格也有望越來越親民。”黃軍輝說。

黃軍輝表示,由於目前手術機器人價格昂貴,其市場供需還存在矛盾。具體來說,手術機器人目前更多面向三級甲等醫院,但其對年輕醫生和手術能力偏弱的醫生幫助更大,基層醫院的需求更爲剛性,但基層醫院往往沒有足夠多的資金購買手術機器人。

在黃軍輝看來,要破解這一矛盾還需要政策的支持。例如,《醫療裝備產業發展規劃(2021~2025年)》提到推動醫療創新醫療設備的應用和推廣,允許公立醫院與創新醫療設備公司探索購買之外的合作模式;骨科耗材和相關藥品集採的推進,能減輕患者的支付負擔,提高醫院和患者對於骨科手術機器人的支付能力。

這些政策讓黃軍輝感到行業“臨近春天”,他認爲天智航在2023年能夠實現盈虧平衡。

只不過,就像天智航新進交上的修訂版定增方案一樣,一切還是未知,天智航和行業的積極變化,還要時間觀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