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景山區在歷史上是傳統重工業區,因爲產業問題,導致老齡化程度高、老年撫養係數高、空巢老人佔比高,養老難題刻不容緩。五年來,石景山區堅持首善標準,直面養老難題,堅持改革創新,構建了以居家爲基礎、社區爲依託、機構爲補充、醫養相結合的“四級三邊十有”養老服務體系,讓老人食有所依、老有所養、病有所醫、老有所樂,交了一份溫暖的養老民生“答卷”。

以基礎設施建設爲抓手,率先實現居家養老服務設施全覆蓋

五年來,石景山區圍繞改革試點這條主線,創新推動養老服務體制機制,先後制定下發了6大類20餘份配套文件,實施開展開展國家級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試點、紮實做好國家級政策性長期護理保險試點、失能老人康復關愛、居家養老精準服務、康復輔具維護保養等12項試點。通過整合閒置設施資源建成養老機構8家、街道養老照料中心9家,社區養老服務驛站45家,建成家庭照護牀位300餘張,完成家庭適老化改造700餘戶,每千名常住人口養老牀位數達到8張,“老有所養”領域指數全市名列前茅。在全市率先實現“一刻鐘”居家養老服務設施基本全覆蓋。

圍繞老年人的身邊、牀邊、周邊“三邊”做文章,探索形成了“十有”服務模式,即營養助餐有補貼、獨居空巢有巡視、居家適老有改造、家庭照護有喘息、失能康復有關愛、意外傷害有保險、照護技能有培訓、精準服務有平臺、醫養融合有深化、康復輔具有租賃。“十有”模式基本滿足了老年人就餐、助醫、出行、照護等關鍵環節和重點需求。

圍繞辦好老年餐桌,解決好老年人就餐難題,石景山區加快了全區社區養老驛站建設的步伐,翠谷玉景苑社區位置較偏僻,周邊養老服務設施建設相對滯後。爲補齊這一民生短板,石景山區將一處閒置的活動場所改造升級爲佔地面積500平米、建築面積298平方米、設有照料牀位8張的養老驛站。今年5月,被譽爲“最美”養老服務驛站的石景山區翠谷玉景苑社區養老服務驛站投入使用,驛站的特色助餐服務深受周邊高齡、獨居等有需求的老年人歡迎,老年人或家屬可參考每週菜單,靈活預約單天或一週助餐服務。

驛站通過引入專業養老機構,爲老人提供全託、日託、就餐、助浴、助醫、康復護理、心理諮詢等專業服務,徹底解決社區養老難題,深受周邊高齡、獨居等有需求的老年人歡迎。同時,石景山區民政局還聯合各街道科學劃分轄區內現有養老驛站服務的責任片區,形成數據準確、信息有效的主體清單、責任清單和服務清單,積極指導社區養老服務機構開展助餐基本養老服務,引導街道養老照料中心開展助餐等居家服務,截止目前,石景山全區新增老年餐桌39個

在推進“三邊十有”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中,根據全區老年人口分佈密度、社區地域面積等綜合因素,通過整合閒置設施資源、新建住宅區配套建設、租賃無償提供等措施,全區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呈現了由少到多、從點到面的發展過程。

開展“三失一獨”親情化探訪項目爲實時掌握空巢老人居家安全和生活需求,從2017年開始,持續開展上門“巡視探訪”服務項目,主要探視掌握健康、心理、安全、衛生和居住環境等方面情況,截止目前,已累計爲全區4827位 “失智、失能、失獨、獨居”老人開展居家養老巡視探訪服務328314人次,有效防範和杜絕了空巢老人獨居的安全隱患,及時提供了撫慰、陪伴和關心關愛服務,廣受老人好評。打造“1160”喘息化照護項目。“1160”即每人每年60天的喘息照護服務,主要分擔家庭照護者的照護壓力,採取政府“買單”,專業機構提供短期託養和家庭牀位兩種模式,開展階段性的替代照護,讓長期照護者能夠“喘口氣”“放個假”,也有效提升了居家照護技能和水平。

“智慧養老”助力老有所依老有所養

集中建立養老服務信息管理平臺,做到一鍵呼叫、一卡寫入、一網式監管,對養老服務全過程實現了動態監測和閉環管理,做到“留痕跡、有記錄、可追溯”,達到點線連接、線面融合,有效提升養老監管和服務質量。近年來,養老信息綜合平臺項目,整合26.2萬條石景山區養老相關基礎數據,繪製了一幅囊括537家養老服務場所的“養老地圖”,實時監測着每一項爲老服務全過程,緊密鏈接住了老人需求、社會資源供應和政府監管三個端口,實現養老服務信息“一目瞭然”,養老行業資源“一站獲取”,養老服務監管“一網覆蓋”,精準滿足老年人個性化服務需求。

推行“一鍵呼叫”信息化服務項目。在全市率先推進智慧養老體系建設,通過建立一個平臺系統、接入一批智慧終端、整合一串信息孤島,實現了養老服務信息“一目瞭然”、行業資源“一站獲取”、服務監管“一網覆蓋”。從2018年開始,石景山分期分批組織“一鍵呼叫”大話機的安裝調試,目前已爲13800戶“三失一獨一高”老人家庭安裝養老服務“大話機”,實現一鍵對接居委會、衛生服務站、養老服務驛站、999急救中心等11個服務終端,實現了居家老人服務需求實時響應。目前已累計提供服務超過96萬人次,其中救命救急232人次;疫情期間向老人推送語音播報信息3萬餘條,收聽知曉率達95.7%。

“智慧養老”平臺還接入了一批智慧終端,老年版語音APP北京通e個人、“刷臉喫飯”終端機等等,將個性化、專業化、精準化的養老服務送到老人的身邊、牀邊、周邊。

“長護險”守護失能老人 讓養老更有保障

“上門護理服務真貼心,我這腰背疼的毛病好多了!”在北京石景山區趙山社區的家中,今年69歲的孫學華正在臥牀休養,她身旁身着工服的護理師按摩手法嫺熟,孫阿姨的氣色頓時好了很多。作爲石景山區長期護理險試點的參保用戶,孫阿姨可享受每月12個小時的機構上門護理服務。

▲服務機構專業護理人員爲重度失能老人剪指甲

如今,被稱爲社保“第六險”的長期護理險,逐步走進大衆生活中。北京在石景山區開展長護險制度試點,自去年11月起,試點範圍從三個街道進一步擴大至全區,和孫阿姨一樣享受長期護理的居民已達2700餘人。

2020年9月,石景山區被明確爲國家第二批長護險試點城市,在石景山試點,長護險制度提供每月約3000元的護理服務,基金支付水平總體上在70%左右,個人支付部分僅爲二成或三成,參保戶可獲得清潔照料、飲食照料、排泄照料、臥位與安全照料、病情觀察、康復護理等32項日常基本生活護理和與日常基本生活密切相關的醫療護理,服務方式分爲機構護理、機構上門護理和居家護理。泰康養老和愛心人壽兩家商業保險機構負責石景山區長護險試點日常經辦工作,71家簽約定點養老機構提供護理服務。

在石景山民族養老院,近三分之一老人爲石景山區基本醫保參保戶,均申請了長護險。這一險種可爲其承擔每月1890元的護理費用,這些老人的退休金還能有結餘。不論在石景山區醫保局還是經辦機構大堂,參保戶送來的一面面錦旗分外醒目,長護險新政策普遍獲得百姓點贊。

近兩年,石景山區依託康復輔具社區租賃和長期護理保險兩項國家級試點項目,推行的家庭照護牀位建設工作,把機構的養老牀位搬進了家中,讓老人既可以感受到家的溫馨,也可以享受到專業的服務。

石景山區通過整合本區各項養老服務資源,充分發揮特有的政策優勢,依託康復輔具社區租賃和長期護理保險兩項國家級試點項目,結合喘息服務、適老化改造、護理員培訓以及精準化服務等項目經驗及成果,優先爲具有石景山區戶籍、60週歲以上且居住在石景山區的,已納入長期護理保險保障範圍的老年人,提供居家照護環境適老化改造以及專業的家庭照護管理與支持等服務,幫助老年人及家庭解決居家照護難題。

探索醫康養護新路徑

針對老年人日常醫療保障的剛性需求,堅持養老照護與醫療保障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落實。目前17家養老機構全部通過獨立設置醫療機構、配套設置醫務站點、協議合作綜合醫院三種模式,適時做好牀邊診療,跟蹤開展慢病管理,定期組織健康講座,有效滿足老年人的醫療健康需求。社區養老服務驛站採取與衛生服務中心等醫療機構簽署協議、開設“暖夕陽中醫健康驛站專線”等多種形式,拓展社區養老助醫功能,促進專業醫療衛生資源與社區深度合作。

連續兩年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爲60週歲以上、肢體失能、經濟困難的戶籍老年人無償提供6000元的失能康復“服務包”,逐戶上門進行事前事後兩次康復評估,逐人定製個性化康復治療方案,每人開展不少於35次康復治療,目前已爲692名失能老人進行了14543次入戶評估及康復治療,實現了養老服務與醫療康復的有效對接,也強化了老年人身體機能的康復意識。

2019年,石景山區被確定爲全國康復輔助器具社區租賃服務試點區,已設立1個康復輔助器具社區租賃服務平臺,成立2家康復輔助器具租賃旗艦店。今年7月,石景山區獲批成爲康復輔助器具產業第二批國家綜合創新試點地區。膝部矯形器、電動輪椅、電動護理牀、洗頭機這些需要花大價錢買回來的康復輔具,如今在石景山可以便捷地租賃使用,率先爲全區老年人、殘疾人、傷病和失能等有需求人員就近就便提供康復輔助器具租賃、體驗服務。符合條件的老年人還可以享受政策補貼。

設置養老服務機構綜合責任險、老年人意外傷害險和長期護理險等3個險種,先後爲轄區近15萬人次戶籍老人無償購買配套險種,爲老年人走出家門、融入社會提供了安全保障,深得老年人讚許。

注重正規化管理,有力推行規範嚴格的服務監管新舉措

對低齡健康老年人、家庭照護者、居家社區養老服務從業人員,必須具備相應的專業技術水平,持證上崗,必須參加定期專業技術培訓與考試,累計已培訓護理人員近千人次。

針對助餐、助醫、助急、助潔、助康、助浴6類服務開展《居家養老服務規範》貫標培訓和監督指導,並且納入經常性的規範落實,做到一月一檢查、一季一講評、一年一審覈,目前運營一年以上的養老機構參加市區兩級服務質量星級評定率達到100%。今年疫情防控期間,所有養老服務機構運營正規有序,做到零差錯、零事故、零感染。

從“養老”進階到“享老”,五年來,石景山區積極探索養老服務機構轉型升級,拓展功能,通過科技疊加賦能、人文情感關懷,以及軟硬件配套設施的加持,着力構建有溫度、有質感的宜居養老網絡。有效滿足轄區內老年人多樣化、多層次的養老服務需求,進一步提升社會認知度及認可度,使老年人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不斷增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