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電子總部將從北京遷往深圳,年內已有7家央企宣佈“離京”

[文/觀察者網 呂棟]

隨着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和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的深入推進,在京央企正逐步將總部外遷。

據深圳市政府官方微信消息,11月26日,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國電子)黨組書記、董事長芮曉武透露,中國電子總部今年12月將遷至深圳,深度融入大灣區的建設發展。

就在同一天有媒體報道稱,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國船舶集團)總部將於12月15日搬遷至上海。今年8月,上海市政府與中國船舶集團簽署合作協議,根據協議中國船舶集團將加大在滬發展力度,加快在滬產業佈局調整。

在此之前,新組建的中國衛星網絡集團、中國中化已先後於4月、5月落戶雄安新區。8月,中國華能集團宣佈也將搬遷至雄安新區。9月,三峽集團總部搬遷至湖北武漢,新組建的中國電氣裝備集團落戶上海。

從已有的公開信息來看,年內宣佈“離京”的央企已經達到7家。目前,其他一些央企改革重組也正進入加速通道,中國物流集團、中國稀土集團都已納入籌建日程,其總部落地計劃也值得關注。

總部南遷規劃已久

中國電子官網顯示,該公司是以網絡安全和信息化爲主業的中央企業,兼具計算機CPU和操作系統關鍵核心技術。目前,該公司正加快打造國家網信產業核心力量和組織平臺。截至2020年底,中國電子擁有26家二級企業、15家上市公司、18餘萬員工,實現全年營業收入2479.2億元,連續10年躋身《財富》世界五百強。

總部南遷深圳,其實是中國電子規劃已久的事情。

早在2016年,就有中國電子內部人士向媒體透露,該公司總部將從北京遷往深圳。這位人士稱,該公司總部南遷主要是響應國家疏解非首都核心區職能的要求,其次也跟深圳市場化的機制比較吻合。

隨後在2018年的兩會期間,中國電子董事長芮曉武表示,中國電子將通過資產重組的方式,把旗下90%的資產轉移到深圳,重點發展智能製造產業。他指出,深圳是全國製造業的重要基地,特別是電子製造業有深厚的基礎,非常看好深圳發展智能製造的前景。

據深圳發佈消息,2020年12月,中國電子在深圳掛牌成立“中國電子有限公司”,該公司是中國電子組建的網信業務運營平臺,是國家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企業,其資產規模和營業收入均超千億元,由多家中央企業和中央金融機構戰略入股,旨在加快打造國家網信產業核心力量和組織平臺。

當時就有行業人士分析稱,中國電子以國企改革的契機,在深圳設立集團控股公司,是爲了將其業務重點逐步轉移到深圳。

今年11月26日,在中國電子政務論壇暨首屆數字政府建設峯會上,芮曉武明確提到中國電子完成集團總部遷至深圳的時間表是在今年12月。

觀察者網注意到,就在11月3日,中國電子旗下上市公司中國長城公告披露,根據中國電子重大戰略部署要求,中國電子經考察並已選定中電長城大廈南塔29至39層作爲深圳辦公場地,該場地將在2021年底達到入駐交付條件以及滿足中國電子以及中國長城正常使用要求。

對於中國電子的南遷,深圳無疑是歡迎的。

2016年,深圳曾提出一個世界500強的目標:2020年,深圳進入世界500強的企業要達到8—10家。當時,深圳只有華爲、中國平安、正威集團、騰訊、招商銀行等5家世界500強企業。此後五年間,萬科、中國恒大先後入圍。2020年,本土企業“深投控”進入世界500強,完成了8家的小目標。

但深圳發佈指出,中國電子到來的意義,絕不僅僅是給深圳增加了一家世界500強,而是實力骨幹央企與信息產業重鎮要強強聯手,爲國家創造更大價值。

對於自己的發展重點,中國電子曾提出,超前佈局電子信息產業若干關鍵環節,着力解決“缺芯”、“少屏”、“無腦”、“免疫力低”等制約產業發展的基礎性難題,這四個詞分別對應了中國電子這些年的重點:芯片研發、顯示屏生產、操作系統和網絡安全,逐漸構建出“PKS”體系,“P” 代表(Phytium)飛騰處理器,“K” 代表(Kylin)麒麟操作系統,“S” 即安全(Safe)能力。

年內已有多家央企總部“離京”

響應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號召,今年已有多家央企的總部搬離北京。

4月28日,國務院國資委發佈公告,經國務院批准,新組建中國衛星網絡集團,由國務院國資委代表國務院履行出資人職責。隨後新華社報道稱,中國衛星網絡集團與雄安新區管委會簽署合作協議,並在雄安新區揭牌成立,該公司是首家註冊落戶雄安新區的中央企業。

5月8日,由中國中化集團與中國化工集團聯合重組的中國中化控股有限責任公司成立大會在北京舉行。工商信息顯示,新成立的中國中化控股,登記機關爲河北省雄安新區公共服務局,住所位於河北省雄安新區啓動區企業總部區001號。

8月7日,中國華能在官網發佈消息,中國華能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舒印彪與河北省委常委、副省長,雄安新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張國華在雄安新區舉行會談。當時,舒印彪表示,中國華能將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以總部搬遷和企業發展爲契機,統籌謀劃,高質量推進搬遷工作落實,做好示範表率。

9月26日,中國電氣裝備集團有限公司成立大會在上海舉行。上海市委書記李強,國務院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郝鵬共同爲中國電氣裝備集團成立揭牌,並出席上海市人民政府與中國電氣裝備集團戰略合作協議簽約儀式。

同日,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總部搬遷大會在湖北武漢召開,三峽集團總部正式由北京搬遷至武漢。搬遷大會上,三峽集團分別與湖北省、武漢市、宜昌市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謀劃推動重大工程項目154個、金額3645億元,助力湖北打造一批千億級產業集羣。

11月26日,界面新聞報道,全球最大造船企業中國船舶集團總部將於12月15日搬遷至上海。中國船舶集團成立於2019年10月,是經國務院批准,由原中國船舶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和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聯合重組成立的特大型國有重要骨幹企業,該公司同時是是全球最大的造船集團。

與此同時,據《財經國家週刊》報道,目前一些央企改革重組正進入加速通道,中國物流集團、中國稀土集團都已納入籌建日程,其總部落地計劃值得關注。新組建的央企“中國物流集團”正在籌劃中,納入重組整合的企業或涉及中國鐵物和中國誠通旗下的中國物資儲運集團、港中旅華貿物流以及中國物流股份。

而今年9月23日,五礦稀土公告,該公司接到實際控制人中國五礦集團有限公司通知,中國鋁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五礦集團有限公司、贛州市人民政府等正在籌劃相關稀土資產的戰略性重組。三家稀土集團籌劃相關稀土資產的戰略性重組,有望誕生一家規模超大的“稀土航母”。

北京仍有72家央企

根據國務院國資委網站2021年6月24日發佈的“央企名錄”,中國現有央企96家。從地理分佈來看,上海5家,東北5家,廣東4家,港澳4家,武漢3家,河北雄安2家,成都1家,其餘均在北京。

上海是除北京外央企總部最多的城市,共有5家,分別是東方航空集團、中遠海運集團、中國商飛集團、寶武鋼鐵集團及剛組建的中國電氣裝備集團。

作爲建國後重要工業基地的東北,也有5家央企總部落戶,分別是總部位於長春的中國第一汽車集團、位於齊齊哈爾的一重集團、位於哈爾濱的哈爾濱電氣集團、位於鞍山市的鞍山鋼鐵集團及位於大連的華錄集團。

廣東省的央企總部均設在廣州和深圳。其中南方航空集團和南方電網公司落戶廣州,華僑城集團和中國廣核集團落戶深圳。隨着中國電子年內完成搬遷,深圳央企將達到3家。

長期作爲對外窗口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有3家央企總部落戶,分別是招商局集團、華潤集團和港中旅集團。同爲特別行政區的澳門,有1家央企總部——中國南光集團。

此外,武漢有3家央企總部落戶,除了剛完成搬遷的三峽集團,還有東風集團、中國信科集團。而雄安新區的2家則分別是前述的中國衛星網絡集團和中國中化控股。成都目前也有1家央企總部——東方電氣集團。

附:央企名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