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EDG奪冠是演出開場還是華麗落幕?

記者丨寧曉敏 見習生丨尤溪

出品丨鰲頭財經(theSankei)

距離EDG奪得S11全球總冠軍已經過去將近一個月,四年三冠,EDG從小組賽開始一路戰勝來自韓國LCK賽區隊伍的奪冠的經歷宣告了LPL仍是第一賽區。

激情、榮耀、興奮,所有的情緒經過時間的沉澱也趨於平淡,平淡之下,更多的是思考,EDG奪冠爲中國電競打上了一劑強心針,與EDG奪冠同時到來的好消息是《英雄聯盟》等遊戲進入杭州亞運會正式比賽項目,有人說這將是中國電競行業再上一個臺階的開始。

但與此同時,對於遊戲行業的監管不斷嚴格,版號再度停發,未滿18歲每週遊戲時間限制在三小時,大部分電競俱樂部處於虧損之中,中國電競真的那麼繁榮嗎?

"玩"出的行業

2011年,從英國學成回來的王思聰也將目光投向了競技體育,與其父親不同的是王思聰看上的是電子競技,那一年王思聰收購了CCM戰隊,並從LGD手中高薪挖走了4名選手,新的俱樂部取名爲IG,挖人的舉動在當時引來了聲討,彼時一句戲謔的話語,讓王思聰在電競圈獲得了"王校長"的稱號並一直伴隨至今。

彼時的王思聰表示,他想推動電競成爲規範化的體育賽事,讓電競真正走入主流視線。與他有相同想法的人不在少數,2012年,侯閣亭創辦了OMG戰隊,在中國隊伍普遍恐韓的時期,OMG接連戰勝韓國強隊,也被粉絲們冠以"黑暗勢力"的稱號;2013年,朱一航在廣州創辦了EDG戰隊,創辦之後,EDG在國內比賽中保持了較長時間的統治力,直到今年獲得全球總決賽冠軍,在世界舞臺上證明了自己。

富二代們爲電競圈帶來了資本,也帶來了回報。2017年,英雄聯盟全球總決賽第一次在中國舉辦,然而在鳥巢爭奪冠軍獎盃的卻是兩支韓國隊伍,中國隊伍在此前的比賽中均遭淘汰,在家門口看韓國隊伍奪冠,也成了中國玩家心中的痛。一年之後的仁川,IG戰隊以3:0的成績擊敗對手奪得了LPL第一個全球總決賽冠軍,王思聰衝進賽場與隊員們互相擁抱,從此開始了四年三冠的《英雄聯盟》LPL時代。

好運並未降臨到每一個人身上,王思聰、朱一航收穫了冠軍獎盃,更多的富二代選擇了退出。蔣鑫將Snake的《英雄聯盟》分部賣給了李寧,PUBG分部出讓給了陳赫,外界分析出售戰隊源於中國稀土控股近年來業績不佳。

無獨有偶,張近東之子張康陽的SN戰隊,也在近期賣給了微博,更名爲WBG,其背後的原因也與蘇寧集團近期的內外交困有關。

商業難題待解

退場的原因在於電競俱樂部並不掙錢。EDG教練阿布曾透露,在現有的國內電競俱樂部中只有EDG掙錢,而所謂的掙錢也僅僅是收支平衡。EDG總經理潘逸斌也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目前能做到自負盈虧的俱樂部不超過5個。

鰲頭財經瞭解到,俱樂部的營收主要有三個來源,直播平臺、賽事聯盟的分成,品牌商的贊助和俱樂部商品售賣。

"品牌商贊助佔到了收入的60%到70%,俱樂部周邊的收入基本可以忽略不計,但品牌商也只鍾情於粉絲量大,有成績的隊伍,一些聯賽成績中下游的隊伍甚至出現過沒有贊助商贊助的情況。"一位電競俱樂部人員向鰲頭財經表示。

俱樂部想要粉絲和成績,高水平的明星選手必不可少,這也是各傢俱樂部的支出大頭。韓國媒體曾做出統計,EDG冠軍陣容中的AD位選手樸到賢(ID:viper)年薪爲230萬美元,相比之前在韓國40萬美元的年薪翻了近6倍,據傳IG戰隊中的上單位選手姜承祿(ID:Theshy)年薪達到了七位數。

然而由於聯盟工資帽和俱樂部運營情況的限制,並不是每位選手都能拿到這樣的高薪,月工資幾千元纔是大多數電競選手的常態。

選手薪酬、獎金,價值俱樂部的運維費用,僅靠贊助收入很難保證收支平衡,EDG的收支平衡也是建立在商業模式的探索上。鰲頭財經瞭解到,EDG母公司超競集團打造的國內首個電競文創體驗中心,主場ESP購物中心在今年6月開業,除了EDG《王者榮耀》戰隊落戶在該購物中心,其還彙集了劇本殺、手辦潮玩等年輕人追捧的新興業態。說白了,朱一航的電競文創體驗中心與其父親相同,還是走的商業地產那一套。

遊戲行業分析師張書樂對於電競俱樂部的商業模式提出過新思路,"其最大的商業價值是對電競產品的直接帶貨,電子競技從賽事到衍生品一系列的產業鏈條目前仍處於藍海,但俱樂部有能力在每一個環節創造盈利場景。"

可問題在於,產業鏈夠多,利益分配的環節也更多。"電子競技與傳統體育項目不同,傳統的體育項目玩法、規則經過多年沿襲已經固定,也有固定的參與羣體和受衆羣,而電子競技賽事依賴於遊戲是否具有較長的生命週期,如果一款遊戲的生命週期過短,爲其搭建電競賽事則沒有必要。"前述電競行業人士表示。

更廣闊的前景在手遊,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電子競技行業整體市場規模近1500億元人民幣,其中移動電競市場規模佔比爲51%,高於電競生態(25%)和端遊電競市場(24%)。預計2022年整體行業規模將達2157億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