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新浪財經APP,查看更多資訊和大V觀點

作者:王偉民

進入11月份以來,生豬期現貨價格進入了低波動率模式:整個11月份,生豬1月主力合約的最高價與最低價之間的差值只有1400元/噸左右,與前幾個月相比振幅明顯縮窄。同時,就現貨端情況來看,主流地區生豬市場價基本維持在16元/kg~18元/kg之間震盪,波動幅度同樣不大。可以說,經過前期的暴跌和快速修正之後,目前價格進入了一個新的平衡區間。對於我們試圖預判未來價格走勢的人而言,需要回答的問題是:未來究竟是刺激價格上行的因素多一些,還是導致價格下跌的因素多一些?綜合基本面的情況來看,筆者認爲,本輪價格反彈是在淘汰低效能繁母豬、導致產能縮減的背景下,疊加季節性旺季產生的反彈走勢。隨着時間臨近冬季,在多空雙方多重力量疊加作用的背景下,生豬價格走勢難有趨勢性。未來,除非再度爆發大規模疫情等情況,否則,在春節之前,生豬價格可能會長期處於一個相對低位震盪的態勢。主要有以下原因:

生豬產能去化趨勢延續,但絕對值仍然處於高位

一方面,從環比變動趨勢來看,能繁母豬依然處於去化週期之中,這一點,對於豬價特別是生豬期貨價格,的確是存在利好支撐的。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 10月份,全國能繁母豬存欄量4348萬頭,環比下降2.5%,這已經是連續第4個月能繁母豬存欄量下滑。從過去幾個月的情況來看:6月環比持平、出現頂部,隨後,7月環比減少0.5%,8月環比減少0.9%,9月環比減少2.3%,僅從數據變動趨勢看,能繁母豬存欄量減少趨勢有擴大的態勢。但如果從對應的價格走勢來看,因爲本輪豬價下跌最猛烈的月份恰恰就是6-9月份,而本輪豬價的低點出現在9月末、10月初,也就是說,養殖企業削減母豬存欄量的行爲,很大程度上是由生豬的市場價格影響甚至是決定的。但在11月豬價出現大幅反彈之後,特別是整個11月份,豬價都保持在16元/kg這一公認的市場平均養殖成本之上,則母豬的去化速度預計將明顯放緩。

但另一方面,從絕對數量來看,能繁母豬價格還是處於高位水平。10月份,我國能繁母豬存欄量爲4348萬頭,與《生豬產能調控實施方案(暫行)》中提出的“能繁母豬正常保有量穩定在4100萬頭左右”相比,目前還高出正常水平2348萬頭,即5.7%。假設母豬產能去化還是維持在當前約2%的速度,那麼達到正常的水平,也需要11/12/1月,也就是說大概在2月份會回到正常的母豬存欄水平。按照時間來進行線性估算,則不考慮其他因素的話,這一利好最快也是明年四季度的事了。但2018年豬瘟前,豬價是個什麼水平呢?多數時間在10~15元/kg徘徊,即便考慮到豬價較高的2017年,均價也只有14元/kg左右。如果生豬市場價格持續保持在現有的18元/kg左右,則可能出現兩種情況:第一種,市場整體母豬產能去化動力不足,明年出欄量依然高企。第二種,老母豬加快淘汰,但新母豬單產更高。之前淘汰的母豬,很多都是在2020年豬價高企時,爲了快速擴充生豬產能而勉強使用的“肥轉母”,作爲三元母豬,生產性能很差,進行淘汰也是應有之理。如果養殖企業藉着當前消費旺季的東風,把老母豬高價大批淘汰,回收現金流,則預計會對1月之前的生豬市場情緒有更好地提振,價格可能會再衝一衝,但有可能反而對明年下半年的行情產生更大的壓力。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實際上我國生豬養殖業的規模化、數據化、管理的規範化和科學化水平還是非常低的,在母豬、種豬、仔豬、育肥豬等一系列鏈條節點上的科研投入還不高,也沒有形成一整套完備和成熟的理論及實操體系。但整個市場迭代的速度也在加快,未來頭部企業勢必會在相關方面取得壓倒性優勢,從而實現有效的“降本增效”,也會加劇生豬養殖市場的競爭激烈程度,在此期間,難有生豬大牛市。

肉類消費的超預期行情難以持續

從國內豬肉消費端的情況來看,筆者認爲,本輪秋冬季的豬肉消費旺季,很可能只是曇花一現,主要動力來自於兩方面:一個是在2020年高價豬肉抑制需求的背景下,在當前豬肉價格相對低位產生的報復性消費需求。由於2020年豬肉價格的暴漲,導致當年人均消費量出現了明顯的下滑。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去年人均豬肉消費量只有18.2kg,同比減少10%。而今年在豬肉價格基本恢復正常之後,特別是9/10月份肉價甚至低於小飛疫情之前的情況下,市場需求出現報復性反彈,也是正常的。另一方面,則來自於傳統的季節性需求。主要是秋冬季節的醃製豬肉食品的消費,包括豬肉灌腸、臘腸以及其他加工製品。上述需求實際上一直都存在,但爲何會在十一之後導致價格飆升,很大程度上與羣體行爲也有一定關係。對於終端消費者而言,從豬肉價格變化,到該信息傳導到消費端,再到消費者採取行動之間,是存在時間差的。而且往往存在一種“買漲不買跌”的行爲特徵,即只有口口相傳“豬肉不跌了,又漲價啦”這樣的信息在終端消費者中快速傳播的時候,纔會刺激終端消費。但這種模式,顯然對於豬肉消費的貢獻力度是有限的,在時間維度上有限,在數量上也是很有限的。

但同時,從集體消費的角度看,可能未來豬肉消費很難再回到2019年之前的增速狀態。從新冠疫情的影響來看,在我國,隨着氣溫降低,明顯疫情有從北向南逐步擴散的趨勢。過去幾個月主要集中暴發的疫情省份,包括10.18-11.18的內蒙古,10.28-11.14的黑龍江,10.19-11.9的北京,11.1-11.15的河北,11.3-11.15的河南,11.6-11.22的遼寧,目前上海、江蘇等多地又暴發了疫情,且北部的滿洲里再度暴發疫情。目前,海外主要國家抗疫不力,基本採取自生自滅的消極抗疫措施,新冠病毒的變種層出不窮,上週末在南非等國發現的奧密克戎(omi-corn)毒株已經引起全球高度警惕。截至週末,已有約20個國家和地區政府陸續發佈或準備出臺針對南部非洲國家航班和旅客的入境限制措施。我國儘管採取了嚴格的防疫措施,但與國外的貿易往來依然高度活躍,貨流和人員流量巨大,這決定了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國內“疫情散點爆發—動態清零”的循環過程將是一個大概率長期持續的情況。從餐飲業的情況看,表現並不樂觀。截至2021年10月,全社會餐飲零售收入累計3.7萬億元,同比增加25.7%。看似同比值飆升,實則是在去年10月同比萎縮21%的基礎上的表現。與2019年同期相比,該數值只增加了0.8%,完全無法與此前動輒近10%的增速相提並論。特別是8月份以來,由於疫情的干擾,餐飲業收入同比從此前的兩位數變爲個位數甚至負值,這表明,未來豬肉等肉類消費的集體情況可能會持續低迷。預計今年灌腸的消費需求階段性退去之後,春節期間的肉類消費可能沒有市場預期得那麼好。

綜上所述,筆者延續此前在本網的觀點:即從長期看,生豬價格在2022年可能還會再度探底;短期看,本輪生豬價格的反彈趨勢在高度上基本臨近尾聲(1.8萬/噸左右的極限值),但在季節性需求的託底之下,短期也難有趨勢性跌勢。在春節之前,豬價大概率是維持持續低位區間震盪的態勢。

農產品集購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