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快速精準防疫的上海經驗:流調抓住“黃金24小時”,僅3日疫情就進入掃尾期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尤方明 北京報道

“上海疫情進入掃尾階段。”11月28日,上海市新冠肺炎臨牀救治專家組組長張文宏在個人微博作出研判。此時,距離25日上海通報新增3例本土確診病例僅僅過去3天。

作爲重要的口岸城市和對外開放門戶,上海高效打贏疫情阻擊戰的案例已不鮮見。11月1日至2日,因確診病例曾經來訪,上海迪士尼樂園曾緊急閉園,但在3日便恢復運營。

上海的底氣,在於快速響應、精準防控。張文宏說,策略已定,關鍵就是以最快的速度加快流調,進行防疫標準化的程序,和病毒的傳播搶時間。以最短的時間,以對市民影響最小的方式完成“動態清零”。

“快”是上海經驗的核心。在9月29日召開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上,上海市衛生健康委主任鄔驚雷指出,疫情發生後的第一個24小時是“黃金24小時”,在這個過程中,上海將同步做好流調、隔離管控、核酸篩查以及新聞發佈4項工作,做到“事不過夜”。

快速響應是精準防控的前提。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教授金冬雁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說:“如果疫情在傳播一段時間後才得以發現,那將難以實現精準防控,只得通過大規模核酸檢測、擴大封控範圍等方式亡羊補牢。”

病毒學專家常榮山則向記者表示,較高的疫苗接種率與市民良好的自我防護意識,也爲上海迅速撲滅疫情提供了相當程度的支持。

3000餘人隊伍打造精準快速流調

縱觀本次上海疫情的處置工作,“快”字貫穿始終。

上海市衛生健康委發佈的信息顯示,11月25日上午,有2例病例被檢測出核酸陽性。在復旦大學江灣校區就讀的學生林曉華(化名)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提供了一則學校通知,該通知顯示,在當日上午11時30分,江灣校區及學生生活園區已實行人員封閉管理,開展相關人員和環境篩查。“要知道,我們校區只有確診病例的密接者來過。”林曉華稱。

制定管控措施的前提是快速精準的流調工作。上海已將流調隊伍的建設視爲夯實公共衛生體系的重要一環。鄔驚雷說,上海常備的流調隊員已有3000多人,均具有較高的專業化程度。

在流調工作上,上海着重強調三點。

第一是快速。上海提出“2+4+24”的要求,即2小時以內流調隊員到達現場,4小時完成核心的流調信息調查,24小時要查清病例所有的工作場所、居住場所、行動軌跡以及家庭成員、相關人員的情況。

第二是細緻。鄔驚雷舉例稱,任務分工要細。“譬如在網約車的流調方面,一輛網約車可能涉及密接者上千人,我們需要分組並聯來進行流調,而不是串聯管理。”

第三則是協同。在流調過程中,疾控部門與公安、通信、民政、大數據中心以及交通部門等單位合作,通過數據的捕捉與追蹤提升流調質量。

常榮山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自去年疫情以來,我就從來沒有在‘上海發佈’上看到過上海要找哪個場所、哪個航班、哪次列車上的密接、次密接。早在第一時間,可疑人員就已被要求集中隔離或是居家隔離,核酸檢測工作甚至都已啓動。”

快速響應助力精準防控

強大的流調能力爲精準防控提供了保障,相應的防疫標準化工作隨即展開。鄔驚雷介紹,在流調過程中,上海便精準劃定3個防控圈。第一個防控圈是密接者,第二個防控圈是密接的密接,第三個防控圈是病例軌跡和場所當中所涉及的所有風險人員。

鄔驚雷說,對病例、密接、次密接,將即刻開展轉運、集中隔離、核酸採樣檢測工作。而對於密接、次密接以外的風險人員將進行現場評估,努力做到居民樓“一樓一策”,管控區域“一個區域一策”。

在報告疫情當日,上海迅速將3例確診病例分別居住的3個小區劃定爲中風險地區。而確診病例密接者曾涉足的復旦大學江灣校區則實行“只進不出”的管理措施。

林曉華提供的通知顯示,學校要求11月24日12時後曾經來過江灣校區的學生立即返校。有宿舍的,回到宿舍;如果沒有宿舍但是有實驗室的,回到實驗室;如果沒有宿舍或實驗室的,則前往江灣教學樓。林曉華說,在通知發佈之時,曾有一輛校車從江灣校區駛出,將前往邯鄲校區,但在途中便被召回。

11月25日當日,復旦大學校方組建志願者隊伍,爲身處實驗室及教學樓的學生置辦了行軍牀、牀墊、被褥、枕頭,並提供了正餐、零食、洗漱用品等物資。

歷經兩天隔離,在兩次全員核酸檢測均告陰性後,江灣校區於11月27日上午10時結束閉環管理。11月27日至12月8日期間,將實行爲期12天的健康觀察,並在觀察期的第5天和第12天分別進行第3輪和第4輪全員核酸檢測。

金冬雁評價稱,做到了快速響應,上海就有信心進行精準防控,一旦確認封控場所、人員風險較低,就迅速解封,最大限度避免防疫工作對生活生產秩序的影響。

上海較高的疫苗接種率與市民良好的自我防護意識也頗爲關鍵。鄔驚雷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9月28日,上海市有2058.04萬人完成了全程接種,佔全市12歲以上常住人口的90.2%。而張文宏則指出,在這次疫情當中,3例病例都是及時發現。尤其是頭號病例,在出現了與新冠肺炎相似的症狀後,第一時間前往發熱門診進行相應檢測,這對於防疫工作提供了非常大的支持。

上海同時注重疫情相關信息的及時披露。11月26日,上海超過20家醫院發佈暫停門急診醫療服務的公告,有流言稱上海出現了院內感染,且是由醫療機構接受醫藥代表請客導致。鄔驚雷、張文宏等權威人士當日即通過“上海發佈”等渠道予以回應,稱上海並不存在院內感染現象,只是根據防疫要求,對相關人員、相關場所和環境進行必要的篩查。

在兩次全員核酸檢測呈陰性之後,11月29日上午9時,本輪疫情中涉及閉環管理的醫療機構已經全面恢復門急診醫療服務。

上海經驗如何推廣?

疫情防控的上海經驗已獲得高層肯定。

9月17至18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在上海舉辦全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經驗研討會。會議強調,要準確把握學習上海等地經驗的方向和內容,立足抓早抓小抓基礎,從嚴從實落實外防輸入、早期發現、定點醫院設置和院感防控等措施,提升疫情防範和早期發現能力,力爭疫情少發生。

會議要求,從細從實做好突發疫情處置準備,加強流調隊伍、核酸檢測能力、隔離點等建設,一旦發生疫情,充分利用疫情發現早期24小時,並行推進各項應急處置措施,努力最早時間、最低層級、最小成本獲得最大防控成效。

在10月來全國多點散發的本土疫情中,上海經驗也發揮了顯著成效。

在11月20日召開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上,國家衛生健康委疾控局副局長吳良有指出,該輪疫情雖然涉及面廣,病毒傳播速度快,但由於借鑑上海等多地經驗,在抓早抓小等方面採取了有力措施,多個省份在一個潛伏期左右控制住疫情。

其他城市應當如何學習借鑑上海經驗?

常榮山指出,上海的硬件投入難以照搬,但各地應當在宣傳工作上下足功夫。“元旦、春節將至,人員流動將更爲頻繁,可以鼓勵有外地旅居史的人員在返回居住地之後,自願進行核酸檢測。再有就是引導有基礎病史的人羣或是高齡老人儘早進行新冠病毒疫苗加強針接種。”

金冬雁則建議,要嚴控“超級傳播”現象,盯緊醫院、學校、交通車站等重點場所,落實科學防控、精準防控、常態化防控的原則。

(作者:尤方明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