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北京11月29日電 (記者劉霞)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道,由美國科學家主導的國際向前搜索實驗(FASER)小組,通過分析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LHC)提供的數據,首次在LHC上發現了中微子的“蛛絲馬跡”。最新研究向深入理解中微子這種難以捉摸粒子的特性及其在宇宙中所起作用邁出了重要一步。

研究論文合著者、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物理學和天文學教授喬納森·馮說:“我們在安裝於LHC上的小型乳劑探測器試運行期間,首次觀察到6箇中微子之間的相互作用。此前,科學家從未在粒子對撞機內檢測到此類跡象。”

中微子是自然界基本粒子之一,呈電中性,非常小,很少與其他物質相互作用。有3種已知類型的中微子:電子中微子、繆子中微子和陶子中微子。自1956年在覈反應堆內首次觀測到中微子以來,科學家已從太陽、大氣及地球等諸多來源探測到中微子,但還未在粒子對撞機內檢測到。理論認爲大多數對撞機內的中微子能量極高,而我們對高能中微子的相互作用所知甚少,因此在對撞機內產生的中微子或能爲中微子研究帶來新啓示。

研究人員指出,最新發現爲科學家們提供了兩條關鍵信息。“首先,它證實了在LHC上探測中微子的正確位置;其次,證實了使用乳劑探測器觀察這些中微子相互作用的有效性。”

研究設備由鉛板和鎢板組成,中間交替着乳劑層。粒子在LHC內相互碰撞期間,產生的一些中微子會撞擊緻密金屬的原子核,得到的粒子會穿過乳劑層,並留下可見的痕跡,這爲科學家提供了有關粒子能量的線索,幫助他們確定中微子的類型。

據悉,由來自9個國家21個機構的76名物理學家組成的FASER團隊正將一種新的乳劑探測器與FASER裝置相結合。最新研究另一合著者、FASER項目共同負責人大衛·卡斯珀說:“在新設備加持下,預計從2022年開始,我們將能夠記錄超過10000箇中微子的相互作用,還將探測到有史以來從人造來源產生的最高能量的中微子。”

卡斯珀說,科學家此前只有大約10次觀測到陶子中微子,未來3年內這一數字有望增加1—3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