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報道】中國投資者因遭到烏克蘭不公平對待申請海牙仲裁,要求烏克蘭補償45億美元損失。據俄羅斯《觀點報》報道,烏克蘭基輔政治研究與衝突學中心主任米哈伊爾∙波格列賓斯基說,中國投資者收購烏克蘭馬達西奇公司的交易因美國人施壓而失敗。這位專家說,烏克蘭勝訴的可能性不大,中國投資者要求的賠償額也很高,如果敗訴,烏克蘭根本無法支付這筆金額。


對於中國投資者要求烏克蘭補償損失,波格列賓斯基說:“我們非常清楚,由於美國人施壓,出售公司的交易失敗了。對此,我認爲烏克蘭在海牙法庭勝訴的可能性不大。但問題是,中國人的要價很高。如果敗訴,烏克蘭根本無法支付被要求賠償的金額。”

波格列賓斯基還認爲,烏克蘭實際上已淪爲落實美國計劃的工具。“實際上,除了需要償還的貸款和空洞承諾,烏克蘭(從美國人手裏)什麼都得不到。”


烏克蘭Apostrophe新聞網稱,馬達西奇是世界航空領域主要的發動機生產商之一。《觀點報》稱,北京天驕航空產業投資有限公司於2016年向烏克蘭馬達西奇公司的所有人博古斯拉耶夫提出收購56%的股份。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今年1月簽署命令,對馬達西奇的投資方實施制裁。隨後,在美國的壓力下,澤連斯基先是簽署了將馬達西奇收歸國有的法令,接着又宣佈拒絕將馬達西奇出售給中國投資者。

北京天驕航空產業投資有限公司本月28日發佈公告稱,針對烏克蘭方面過去5年以來針對中國投資者的不公平待遇,目前已經按照規定程序如期向海牙常設仲裁法院 Motor Sich 案仲裁庭提交了《仲裁申請書》及相關證據材料。該公司還在公告中提到,由於烏克蘭針對中國投資者的不公平待遇,致使中國投資者在烏克蘭及中國國內均蒙受了重大損失。根據1992年10月31日生效的《烏克蘭政府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關於促進和相互保護投資的協定》,中國投資者要求裁定烏克蘭違反中烏雙邊投資協定,並向申請人充分補償因此而造成的所有損失,金額超過45億美元。同時,相關中國投資者不排除繼續追加和補充損失申請的可能。

相關新聞

中企收購烏克蘭一航空工業公司被阻 向烏索賠45億美元

(觀察者網訊)據微信公衆號“天驕航空動力”11月29日消息,北京天驕航空產業投資有限公司28日發佈公告,通報對烏克蘭發起國際投資仲裁的有關進展情況,正式向荷蘭海牙常設仲裁法院提交《仲裁申請書》,向烏方索賠所有在投資中造成的損失,總計超過45億美元。


烏克蘭馬達西奇公司一處辦公地點(社交網站)

公告稱,近日,王靖先生、杜濤先生等中國投資者,按照規定程序,如期向海牙常設仲裁法院馬達西奇(Motor Sich)案仲裁庭提交了《仲裁申請書》及相關證據材料。由於烏克蘭國家過去5年以來針對中國投資者的不公平待遇,以及持續實施的非法措施,致使中國投資者在烏克蘭及中國國內均蒙受了重大損失。

據企查查信息顯示,王靖和杜濤是北京天驕的股東,前者持股97%,而後者持股3%。

公告中提到,根據1992年10月31日生效的《烏克蘭政府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關於促進和相互保護投資的協定》,中國投資者要求裁定烏克蘭違反中烏雙邊投資協定,並向申請人充分補償因此而造成的所有損失,金額超過45億美元。同時,相關中國投資者不排除繼續追加和補充損失申請的可能。

在公告中北京天驕航空產業投資有限公司強調稱,該公司始終恪守法律、合規經營;堅決反對烏克蘭政府偷換國家安全概念,混淆是非,將正常經貿行爲政治化,濫用國家力量,無理打壓中國企業的惡劣行徑。該公司聲明稱,希望善意和解,但從不畏懼任何強權,將利用一切可能的法律武器,堅決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馬達西奇公司的產品展臺(社交網站)

據悉,烏克蘭馬達西奇公司曾被稱作蘇聯“航空工業的心臟”,致力於開發、製造、維修和維護用於飛機和直升機的燃氣渦輪發動機及工業燃氣渦輪機,其產品被用在120個國家和地區的飛機和直升機上。2014年俄烏關係惡化後,該公司失去了俄羅斯這一最大客戶,瀕臨破產邊緣。

據“天驕航空動力”發佈的信息顯示,2015年4月,烏政府發佈第83號決議,將馬達西奇公司排除在烏克蘭“具有戰略意義的公司”清單之外。2016年,博古斯拉耶夫等前馬達西奇公司股東與中國投資者達成一致,同意出讓其持有的馬達西奇公司股權,中方當年提供了1億美元貸款。

2019年9月之後,烏方無理拖延,拒絕接受和繼續履行協議,導致該協議失效。“天驕航空動力”曾在2020年12月9日發佈消息稱,在多次善意協商均告失敗的情況下,天驕公司向烏克蘭政府提起國際投資爭議仲裁,索賠35億美元,雙方計劃按照世貿規則開展仲裁。

爲避免馬達西奇經營狀況的進一步惡化,持股比例超過80%的馬達西奇公司股東計劃於2021年1月31日召開股東大會。但就在會前數日,烏克蘭總統批准了對中資企業及相關人員的制裁決定,使其無法進入烏克蘭境內。 據《華爾街日報》今年3月16日報道,烏克蘭當局決定,會在不久的將來將烏克蘭航空航天公司馬達西奇重新國有化,拒絕中國企業收購該公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