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編譯/秦軍

來源/懂懂筆記(ID:dongdong_note)

時隔7個多月,東南亞網約車巨頭Grab與SPAC公司Altimeter Growth Corp.合併上市的結果揭曉——11月30日特別股東大會投票表決後,Grab上市計劃塵埃落定。

Grab在納斯達克上市的計劃,最早是在今年4月份傳出。而這個東南亞網約車巨頭經歷了半年多的籌劃,總算在2021年11月的最後一天迎來了一路綠燈。尤其對於其背後的軟銀和淡馬錫而言,儘管是SPAC這種“借殼”上市,但也算是在多年的等待後盼來了巨大“錢景”。

上市後的Grab能否逃出虧損泥沼?

據悉Grab將於本週四(12月2日)登陸美股。美國當地時間週四上午9點至9點半(北京時間晚上22點~22:30),Grab將在納斯達克舉行開市儀式,然後“敲響交易的鑼聲”。

如一切順利,這筆價值近400億美元的上市動作將成爲全球最大的SPAC交易,軟銀重金押注的Grab將獲得約45億美元的現金,另外還包括40億美元的PIPE( 上市後私募投資),參與者將包括貝萊德、富達、T. Rowe Price、摩根士丹利的Counterpoint Global基金、新加坡主權基金管理公司及淡馬錫等機構。

Grab聯合創始人兼首席運營官 Hooi Ling Tan(陳慧玲) 來自馬來西亞,她在哈佛大學獲得工商管理碩士(MBA)學位後遇到了志同道合的商業夥伴Anthony Tan(陳炳耀),到公司創立時,後者的身份是CEO(兼聯合創始人)。

2012 年 6 月業務上線之初,Grab追隨的榜樣是Uber,即在新加坡當地提供網約出租車業務,隨後在多次融資、併購之後,其開始陸續涉獵外賣送餐和移動支付,以各種超級應用模式在東南亞的八個國家不斷擴展業務邊界。

8年多的時間,Grab從一個小小的網約車平臺到覆蓋快遞、外賣和金融服務在內的廣泛服務,再到成功上市,兩位年輕創始人的背後,最大的推動者是軟銀(願景基金)和淡馬錫(資本)。

當然,這次SPAC合併交易之後兩者的回報也會令人刮目相看。

不過,先不說背後投資方的收益,僅從網約車、外賣配送等業務板塊來看,這家企業仍然在虧損的泥沼中掙扎。資料顯示,在截至今年9月底的Q3季度,Grab的淨虧損爲9.88億美元,而去年同期爲6.21億美元。該公司的業績和經營狀況將受到密切關注,並將被視爲其他東南亞科技公司的估值基準。

實際上,對於這次“借殼上市”,Grab已經是勢在必行,畢竟投資方的“餘糧”也有限,持續的補貼和燒錢已經造成了Q3高達9.8億美元的虧損,上市之後獲得的資金支持,將會讓Grab有了續命的資本和源泉。

早在2017年,其在東南亞的競爭對手Sea Limited於10月在納斯達克交易所上市,時隔四年Grab纔跟上了競對的步伐。據悉,另一家老對手GoTo(來自印尼的網約車創企)也將於2022年初上市,目前仍在進行IPO前的融資。

據悉,在SPAC之後,Grab的首席執行官陳炳耀在2.2%的股權中獲得了60.4%的投票權。同時,陳惠玲和公司總裁Ming Maa的投票權也將由Anthony Tan持有。

相比之下,Grab的最大股東軟銀願景基金(Softbank Vision fund)將擁有18.6%的股份,並擁有7.6%的投票權。這樣的結果,對於軟銀和公司創始團隊而言都是樂於接受的結果。至於另一位股東Uber,所持股份已削減至16.6%,在Grab完成上市後將降至14.3%。

被幸運之神呵護的網約車創企

回看一下其創業過程,兩位創始人算是相當的幸運,同時也與投資方(軟銀和淡馬錫)相處得較爲愉快。

2014年,即創立後的第二年,這家創企進入印尼市場,與當地最大的網約車平臺Gojek展開競爭。2014年4月,該公司從新加坡主權財富基金淡馬錫(Temasek)的Vertex Ventures獲得了第一筆500萬美元的機構投資。不久之後,Grab將總部搬到了新加坡。2017年初,Grab進入緬甸和柬埔寨市場,同時Grab開始進軍金融科技領域,在2017年秋季推出了GrabPay錢包,並在次年成立了Grab金融集團。

只是在不斷的擴張中,其資金壓力也越來越大。

這時候,軟銀和Uber對這家新加坡創企產生了“興趣”。2017年開始,已經耕耘東南亞市場良久的Uber似乎對市場失去了信心。畢竟從2013年進入多地網約車市場後,基本上都是在賠錢賺吆喝。於是乎,2018年三月Uber對外宣佈將退出東南亞市場,並把該地區所有業務出售給了Grab。

除了新加坡,Uber同時計劃退出的市場還包括印尼、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越南、緬甸以及柬埔寨。同年5月7日,Uber首先退出新加坡市場,其在東南亞的網約車和UberEats業務全部歸屬新晉獨角獸Grab,Uber則以此換取了後者27.5%的股份。

在擁有近6.5億人口的東南亞市場,這筆交易打破了當時的記錄,成爲該地區網約車行業史上金額最大的一筆併購案。

在當時的這筆交易中,軟銀、Uber都不是輸家。其中,軟銀是後面這大家網約車平臺的股東,Grab在2018年最大的一筆(約25億美元)融資,也是軟銀領投。經過軟銀的多次加持,接下Uber業務的Grab當時的估值已經達60億美元;而對於Uber來說,雖然退出了東南亞市場,但擁有Grab 27.5%的股份,意味着之前在整個市場近7億美元的投入,已經換回了近17億美元的股權。至於Grab,更應該心滿意足,因爲有了繼續燒錢的資本。

爲了在東南亞市場與Grab和另一家印尼初創公司Go-Jek對抗,Uber此前每年要投入約2億美元資金。隨着Uber撤出,Grab接管了其外賣業務UberEats,並於同年5月推出了Grab food。此時的Grab已經坐到了東南亞網約車行業頭把交椅上,此舉同時也給對手Go-Jek帶來了不小壓力。

到了2019年初,在東南亞市場Grab的業務已經覆蓋了190多個城市,遠超Uber和Go-Jek的市場總和。儘管Go-Jek的背後投資方包括谷歌和騰訊,但是也沒能壓制住Grab的爆發式增長。

到了2020年12月,Grab通過與當地電信巨頭Singtel的合作,在新加坡獲得了數字銀行牌照。Grab持有合資企業60%的股份,該公司隨後在馬來西亞申請了數字銀行牌照,並與合作伙伴Emtek集團(Emtek Group)一起與印尼當地的銀行展開和各種合作。

東南亞創業市場的一記“響鑼”

Grab此番能夠順利上市,也對東南亞地區的互聯網創業市場帶來了一股難得的活力。近一年來,東南亞的創業生態環境開始逐漸爆發,今年東南亞地區的獨角獸公司數量已躍升至20多家,超過了過去10年的總和。

不過,在Sea Limited於2017年上市後,當地創業領域並沒有迎來更多的高潮。而Grab引領了這波SPAC上市熱浪,後續將會帶來GoTo的跟進,以及印尼的Kredivo和新加坡的Property Guru等多家東南亞創業企業的追隨——是的,這些企業大多都在爭取明年通過紐交所的SPAC方式上市。另外東南亞地區相當活躍的電商物流創企Ninja Van,以及二手車交易平臺Carro等公司,也表示有興趣在未來一至兩年通過類似方式上市。

這裏再簡單介紹一下SPAC模式(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 ),即特殊目的收購公司。與傳統意義上的買殼上市不同,SPAC是自己造殼,即投資方首先在美國設立一個特殊目的公司,這個公司只有現金(沒有實業和資產),成立後的公司將用於投資併購正打算上市的目標企業。目標公司則會通過和已經上市SPAC併購,迅速實現上市融資的目的 。

上面提到的這幾家東南亞互聯網創業企業,基本上都堪稱獨角獸(估值在10億美元以上)。儘管算是東南亞地區科技行業的一個里程碑,但Grab上市之際,今年上半年的SPAC熱潮已基本消退。換言之,美國股市對於對企業通過SPAC上市的可行性(合法性)質疑,正在逐漸擴大。

去年在納斯達克先後通過SPAC方式上市的新能源車企Nikola(重型卡車製造商)和 Lordstown Motors(新能源車汽車企業),都在今年飽受第三方機構的質疑。

Nikola上市後,這種SPAC的合併交易似乎爲更多新能源車初創公司開啓了快速融資的樣板。這種不需要擁有實際產品和收入就能獲得大筆融資的上市方式,還獲得了資本市場的追捧。上市後Nikola的股價被熱炒,其市值也一度超過300億美元,讓通用和福特等傳統汽車行業巨頭爲之側目。但是隨着權威機構對其財務及經營狀況曝光,很多虛假信息也公之於衆,Nikola的創始人隨即離職,公司股價也跌落谷底。

顯然,這種局面也給未來採用同樣方式登陸資本市場的Grab和GoTo等東南亞互聯網創企帶來了陰影。

當然,對於Grab這家東南亞的網約車+外賣+閃送+線上支付“小巨頭”而言,上市終究是攀登到了一個“制高點”,至於接下來如何在東南亞互聯網市場演繹更多精彩的創業故事,不妨留給時間、資本市場和競爭對手的表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