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还是“悬浮”?心理师眼中的女心理师

  医生、警察、检察官、律师、房产中介、公关、翻译官、消防员、猎头……反映各行各业的职场剧我们看过很多,在热播剧《女心理师》中,近年来大热的心理师首次成为影视剧中的主角,让观众通过一个个案例走进心理师行业。国产职场剧有很多,反映职场生活的却不多,而从观众的反馈看,《女心理师》似乎与此前的职场剧都有所不同。

  跟着剧情走进心理师行业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报告(2019~2020)》显示,18~34岁的人群抑郁平均值更高,青年群体的心理问题更加多发。调查共采集了超过六万个样本,从中可以看出,心理问题的普遍性。显然,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一样,已经成为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同时也是最容易被现代人忽视的问题,《女心理师》的播出可谓及时。

  截止到发稿前,《女心理师》已经播出16集,鉴于此前观众已经看到过太多打着职场剧的幌子谈恋爱的“伪职场剧”,片方在开播时就给了一颗定心丸——爱情戏大概只占三成。如果按咨询案例划分,《女心理师》算得上一部单元剧,在每个单元里,杨紫饰演的女心理师都做出了一个从审题到破题的过程。在这些单元里,主创希望,观众能在贺顿身上感受到疗愈人生的过程。

  一上来,她就阻止了一场自杀。主人公是高三女学生尤娜,她坐在学校的天台山拨通了求助电话,贺顿巧妙地使用语言和音乐对其进行安抚,成功避免了这场悲剧。随后,其父母又找到贺顿,希望她来解开女儿的心结。贺顿于是采用火柴心理测试的方法再次成功破解了家庭难题。这一单元涉及到了原生家庭、校园霸凌、青春成长等热点话题,恰好也是当下的受众最为关心的。

  贺顿还遇到了一例惊恐障碍患者。这位荀总整天坐立不安,认为自己得了绝症,整晚睡不着,吃东西没胃口,但跑遍各大医院,医生检查的结果都是正常。疑神疑鬼的他在他人的建议下找到了贺顿。经过一番了解,贺顿找到了“病因”,他是因为失去妻子和大儿子,而对小儿子的过度担心引发的惊恐障碍。

  除此之外,剧中还出现了结婚当天打退堂鼓的新娘,对孩子隐瞒病情的绝症患者,对同事有求必应的“讨好型人格”等,这些配角的出现很容易就让普通观众产生共情,带入剧情之中。

  观众在案例中看到自己

  作为一部话题性很强的作品,《女心理师》自带争议性,网友的评价更是两极分化严重。反对的网友认为剧情过于悬浮,贺顿不像是心理师,更像是侦探。在那些支持的声音中,我们可以找到这部剧播出的意义。有些网友越看越上瘾,仿佛在剧中找到了自己或自己身边的人。

  一位重度抑郁患者边追剧边跟网友分享起了过去那段灰暗的时光。母亲强势、父亲软弱,家庭生活里挥之不去的是父母的争吵。长大成人后,她把儿时的无力感也带入了工作和生活,去医院检查才知道得了重度抑郁症。在家人和自己的努力下,这位网友最终成功“上岸”,而看到《女心理师》后,她之所以愿意重新揭开这些“伤疤”,是希望用自己的经历启发他人,希望更多的人重视心理健康,当发现周围有受伤者,能够多一些共情和理解。

  在众多的案例中,职场人士曹女士对“讨好型人格”小莫深有感触。小莫身在职场,完全不懂得拒绝同事,担心拒绝后,会产生不好的评价,带来不好的影响。去理发店理发,小莫本来只是想简单剪个头发,因为理发师的几句话,花了五千元办了一张会员卡。然而,这种“讨好型人格”并未给小莫带来好人缘,反而被认为是好欺负,被孤立。曹女士看这一段的时候想到了身边的同事,“这跟小时候的成长环境是分不开的,现在职场有很多的讨好型员工,害怕被孤立,极度需要别人的认可,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其实说白了就是心理自卑的一种表现。”

  心理师评价有进步意义

  播出至今,网上出现了从拍摄、剧本、演技、专业等各个角度评价剧集的观点,其中最被关注的当属,心理师如何看待《女心理师》。

  而据记者采访发现,即便是在心理师行业内部,对于《女心理师》的评价也有多种观点。

  采访中多位心理咨询师都表示,剧中涉及到心理学的专业部分称得上严谨,即便有夸张演绎也不足以误导大众。但播出以后引发部分观众评价“悬浮”,主要是在于作为心理师的贺顿,每一次的表现都过于胸有成竹、运筹帷幄。尤其是拯救自杀女孩的那一段开场,最富争议性。专业人士剖析了贺顿在与尤娜交谈过程中所使用的几个自杀干预手段:建立信任关系、稳定对方情绪、共情理解支持、评估危险程度、给予建议,这些都经得起专业推敲。但主创似乎忽略了,自杀干预本身就像是在刀尖上行走,失败案例数不胜数,而剧中却被贺顿三言两语轻松化解,难免带来质疑。

  从业者隋女士表示,“看了第一集就想弃剧了,给我的感觉就是现实与电视剧的差距,哪有那么炫酷的心理师啊!”她还指出,剧中有一位绝症患者,向两个孩子隐瞒了病情,并与老公商议后离婚,导致贺顿成了被孩子攻击的对象,对此她认为,“贺顿对这位绝症女来访者表示同意离婚,且参与其生活,这不现实。”在她看来,身为心理师,首要界限就是尊重来访者,不侵入,“心理师讨论的是问题发生对来访者意味着什么,让对方明白自己到底是怎么想的,而不是帮着出主意解决问题。”

  有吐槽也有肯定。从业者方女士最近一直在追剧,在她看来,或许是受制于篇幅的原因,有些案例的推进速度过快,真正的心理咨询不可能这么快,需要多次建立咨访关系,才能明确目标,但是不管好与坏,能有一部剧聚焦心理咨询师,让更多人关注心理咨询并引起讨论对整个行业来说都是好事。

  “本剧的心理咨询案例因影视呈现需求进行艺术化加工。如您遇到案例类似情况或其他心理困扰,请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机构的帮助。”每一集结束后,屏幕上都会出现这样一段话。剧中每个单元都有一个近乎圆满的结局,或许生活中并不尽然,但作为一部了解心理师行业的“入门剧”,《女心理师》依然有它的进步意义。

  (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任晓斐)

原标题:专业还是“悬浮”?心理师眼中的女心理师

值班主任:颜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