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還是“懸浮”?心理師眼中的女心理師

  醫生、警察、檢察官、律師、房產中介、公關、翻譯官、消防員、獵頭……反映各行各業的職場劇我們看過很多,在熱播劇《女心理師》中,近年來大熱的心理師首次成爲影視劇中的主角,讓觀衆通過一個個案例走進心理師行業。國產職場劇有很多,反映職場生活的卻不多,而從觀衆的反饋看,《女心理師》似乎與此前的職場劇都有所不同。

  跟着劇情走進心理師行業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發佈的《中國國民心理健康報告(2019~2020)》顯示,18~34歲的人羣抑鬱平均值更高,青年羣體的心理問題更加多發。調查共採集了超過六萬個樣本,從中可以看出,心理問題的普遍性。顯然,在現代快節奏的生活中,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一樣,已經成爲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同時也是最容易被現代人忽視的問題,《女心理師》的播出可謂及時。

  截止到發稿前,《女心理師》已經播出16集,鑑於此前觀衆已經看到過太多打着職場劇的幌子談戀愛的“僞職場劇”,片方在開播時就給了一顆定心丸——愛情戲大概只佔三成。如果按諮詢案例劃分,《女心理師》算得上一部單元劇,在每個單元裏,楊紫飾演的女心理師都做出了一個從審題到破題的過程。在這些單元裏,主創希望,觀衆能在賀頓身上感受到療愈人生的過程。

  一上來,她就阻止了一場自殺。主人公是高三女學生尤娜,她坐在學校的天台山撥通了求助電話,賀頓巧妙地使用語言和音樂對其進行安撫,成功避免了這場悲劇。隨後,其父母又找到賀頓,希望她來解開女兒的心結。賀頓於是採用火柴心理測試的方法再次成功破解了家庭難題。這一單元涉及到了原生家庭、校園霸凌、青春成長等熱點話題,恰好也是當下的受衆最爲關心的。

  賀頓還遇到了一例驚恐障礙患者。這位荀總整天坐立不安,認爲自己得了絕症,整晚睡不着,喫東西沒胃口,但跑遍各大醫院,醫生檢查的結果都是正常。疑神疑鬼的他在他人的建議下找到了賀頓。經過一番瞭解,賀頓找到了“病因”,他是因爲失去妻子和大兒子,而對小兒子的過度擔心引發的驚恐障礙。

  除此之外,劇中還出現了結婚當天打退堂鼓的新娘,對孩子隱瞞病情的絕症患者,對同事有求必應的“討好型人格”等,這些配角的出現很容易就讓普通觀衆產生共情,帶入劇情之中。

  觀衆在案例中看到自己

  作爲一部話題性很強的作品,《女心理師》自帶爭議性,網友的評價更是兩極分化嚴重。反對的網友認爲劇情過於懸浮,賀頓不像是心理師,更像是偵探。在那些支持的聲音中,我們可以找到這部劇播出的意義。有些網友越看越上癮,彷彿在劇中找到了自己或自己身邊的人。

  一位重度抑鬱患者邊追劇邊跟網友分享起了過去那段灰暗的時光。母親強勢、父親軟弱,家庭生活裏揮之不去的是父母的爭吵。長大成人後,她把兒時的無力感也帶入了工作和生活,去醫院檢查才知道得了重度抑鬱症。在家人和自己的努力下,這位網友最終成功“上岸”,而看到《女心理師》後,她之所以願意重新揭開這些“傷疤”,是希望用自己的經歷啓發他人,希望更多的人重視心理健康,當發現周圍有受傷者,能夠多一些共情和理解。

  在衆多的案例中,職場人士曹女士對“討好型人格”小莫深有感觸。小莫身在職場,完全不懂得拒絕同事,擔心拒絕後,會產生不好的評價,帶來不好的影響。去理髮店理髮,小莫本來只是想簡單剪個頭髮,因爲理髮師的幾句話,花了五千元辦了一張會員卡。然而,這種“討好型人格”並未給小莫帶來好人緣,反而被認爲是好欺負,被孤立。曹女士看這一段的時候想到了身邊的同事,“這跟小時候的成長環境是分不開的,現在職場有很多的討好型員工,害怕被孤立,極度需要別人的認可,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其實說白了就是心理自卑的一種表現。”

  心理師評價有進步意義

  播出至今,網上出現了從拍攝、劇本、演技、專業等各個角度評價劇集的觀點,其中最被關注的當屬,心理師如何看待《女心理師》。

  而據記者採訪發現,即便是在心理師行業內部,對於《女心理師》的評價也有多種觀點。

  採訪中多位心理諮詢師都表示,劇中涉及到心理學的專業部分稱得上嚴謹,即便有誇張演繹也不足以誤導大衆。但播出以後引發部分觀衆評價“懸浮”,主要是在於作爲心理師的賀頓,每一次的表現都過於胸有成竹、運籌帷幄。尤其是拯救自殺女孩的那一段開場,最富爭議性。專業人士剖析了賀頓在與尤娜交談過程中所使用的幾個自殺干預手段:建立信任關係、穩定對方情緒、共情理解支持、評估危險程度、給予建議,這些都經得起專業推敲。但主創似乎忽略了,自殺干預本身就像是在刀尖上行走,失敗案例數不勝數,而劇中卻被賀頓三言兩語輕鬆化解,難免帶來質疑。

  從業者隋女士表示,“看了第一集就想棄劇了,給我的感覺就是現實與電視劇的差距,哪有那麼炫酷的心理師啊!”她還指出,劇中有一位絕症患者,向兩個孩子隱瞞了病情,並與老公商議後離婚,導致賀頓成了被孩子攻擊的對象,對此她認爲,“賀頓對這位絕症女來訪者表示同意離婚,且參與其生活,這不現實。”在她看來,身爲心理師,首要界限就是尊重來訪者,不侵入,“心理師討論的是問題發生對來訪者意味着什麼,讓對方明白自己到底是怎麼想的,而不是幫着出主意解決問題。”

  有吐槽也有肯定。從業者方女士最近一直在追劇,在她看來,或許是受制於篇幅的原因,有些案例的推進速度過快,真正的心理諮詢不可能這麼快,需要多次建立諮訪關係,才能明確目標,但是不管好與壞,能有一部劇聚焦心理諮詢師,讓更多人關注心理諮詢並引起討論對整個行業來說都是好事。

  “本劇的心理諮詢案例因影視呈現需求進行藝術化加工。如您遇到案例類似情況或其他心理困擾,請尋求專業心理諮詢機構的幫助。”每一集結束後,屏幕上都會出現這樣一段話。劇中每個單元都有一個近乎圓滿的結局,或許生活中並不盡然,但作爲一部瞭解心理師行業的“入門劇”,《女心理師》依然有它的進步意義。

  (濟南時報·新黃河客戶端記者任曉斐)

原標題:專業還是“懸浮”?心理師眼中的女心理師

值班主任:顏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