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路”蜿蜒 超越極限

  ——青藏鐵路精神述評

  光明日報記者 萬瑪加 尕瑪多吉 光明日報見習記者 王雯靜 光明日報通訊員 馬文

  11月底,青藏高原已寒風凜冽。海拔5072米的青藏鐵路唐古拉車站,世界鐵路海拔最高點,青藏鐵路線路養護職工正帶着氧氣瓶巡查線路。“125公里凍土線路的養護重任,就在我們肩頭。”一名工人這樣看待自己守護的鐵路線,“它是發展之路、幸福之路,也是希望之路。”

  2006年7月1日,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速度最快的高原鐵路——青藏鐵路全線開通運營。一條神奇的“天路”滿載全國各族人民的希望,跨崑崙、越草原、穿戈壁,在雪山流雲間蜿蜒穿梭。

  面對“多年凍土、高寒缺氧、生態脆弱”三大世界難題和戈壁荒漠、茫茫雪域、人跡罕至的極端惡劣自然環境,青藏鐵路工程建設者和運營維護者以不懼艱險的英雄氣概和求真務實的工作態度,在世界屋脊挑戰着生理與心理極限,勇創世界一流的高原鐵路運營管理水平,以驚人的毅力和勇氣戰勝各種艱難險阻,用汗水和智慧譜寫了人類高原鐵路建設和運營史上的輝煌篇章。

  黨的十八大以來,“挑戰極限、勇創一流”的青藏鐵路精神繼續在青藏鐵路人中發揚,他們紮根高原、拼搏奉獻,不忘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不斷創造佳績。

  2020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川藏鐵路開工建設作出重要指示。總書記強調,廣大鐵路建設者要發揚“兩路”精神和青藏鐵路精神,科學施工、安全施工、綠色施工,高質量推進工程建設,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出新的貢獻。

“天路”蜿蜒 超越極限——青藏鐵路精神述評

  《青藏鐵路》(油畫·局部)王君瑞、封帆、梁佳卿

  1.一條通往幸福的夢想之路

  “那是一條神奇的天路,把人間的溫暖送到邊疆,從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長……”在拉薩車站,伴隨着每一趟列車發車時汽笛聲的,是廣播裏響起的歌曲《天路》。

  這首歌的詞曲作者在青藏鐵路建設現場採風時,在與鐵路工人、藏族同胞交談中,發現只要一談起青藏鐵路,人們就心情激動。

  一位叫拉姆的藏族老阿媽說:“青藏鐵路是黨和政府爲我們藏族人民修的‘天路’!多少年來,我們西藏人民就一直渴望能有一條通往遠方的路,這條路可以帶我們走出貧窮,走出落後,走向富裕。”

  青藏高原,被稱爲“地球第三極”,這裏雪山連綿,河湖密佈,極盡雄渾壯美。但這裏高寒缺氧,羣山阻隔,冰雪覆蓋,是地球上最難以到達的地區之一。

  1300多年前,文成公主進藏,用了三年時間,才從長安走到拉薩;70年前,新中國進藏物資馱隊每行進1公里,就要消耗掉12峯駱駝。“那裏只有藏地雄鷹才能飛過”,這是當年青藏高原常人難去、物資難進的真實寫照。

  早在1919年,孫中山在《實業計劃》中,就規劃了高原鐵路的宏偉設想,那時戰亂動盪、國力凋敝,“修建高原鐵路”這一藍圖註定無法實現。

  但中國人百折不撓的精神之火從未熄滅。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這個偉大的夢想變得清晰起來。

  2001年6月29日,舉世矚目的青藏鐵路格爾木至拉薩段,正式開工建設。

  把鐵路修進西藏,是新中國老一輩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夙願,也是西藏和全國各族人民的殷切期盼。但限於國家當時的財力和技術水平,青藏鐵路歷經“兩上兩下”,只建成一期工程西寧至格爾木段,於1984年投入運營。

  進入新世紀,我國綜合國力顯著增強,高原人民期盼已久的青藏鐵路終於迎來歷史性的機遇。

  2006年7月1日,青藏鐵路全線通車。截至2020年年底,青藏鐵路已累計運送旅客2.58億人次,運送貨物6.6億噸。統計數據顯示,2005年至2020年,西藏自治區GDP由248.8億元增長到1902.7億元,年均增速保持10%以上,青藏鐵路已成爲青藏兩省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引擎。

  2.一場挑戰極限的建設奇蹟

  今年8月,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與青海省政府聯合印發《關於青藏鐵路西寧至格爾木段提質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的批覆》,標誌着青藏鐵路西寧至格爾木段提質工程正式進入實施階段。

  中國鐵建鐵一院西(寧)格(爾木)鐵路提質工程總設計師介紹,項目建成投運後,西寧至格爾木列車運行時間可控制在5小時以內,縮短旅行時間近1.4小時。

  在青藏高原,鐵路建設的任何一個成果都來之不易。從構想到建設,從建成到運營,無論哪個時期,青藏鐵路的建設運營者都以國家需要爲最高需要、以人民利益爲最高利益,體現出濃烈的家國情懷和共產黨人艱苦奮鬥、自強不息的精神。

  青藏高原的含氧量不到低海拔地區的一半,踏上青藏高原的建設者們,首先面臨的就是生存問題。

  當年在鐵道兵的隊伍裏,流傳着這樣一個順口溜:天上沒有鳥,地上沒有草,白天兵看兵,晚上看星星。在海拔4000米的高原上行走相當於在平原負重一個25公斤的面袋,施工作業的難度可想而知。英雄的建設者們近乎用生命的代價一點一點將路向西藏延伸。

  “關角”藏語意爲“通天的梯”。位於青海省天峻縣境內的關角隧道平均海拔3700米,由於地質複雜,地下水豐富,在修建過程中,塌方災害頻發,施工難度極大。

  1975年4月5日,鐵道兵鐵十師127人正在離關角隧道入口1000米的掌子面作業,隧道發生塌方,鐵道兵命懸一線。被困的時間越來越長,隧道中的空氣越來越稀薄,忽然傳來一個聲音:“我們可能要死在這裏面了,把工具收拾到一塊,讓我們的後人繼續把青藏線修好!”

  雪山處處埋忠骨,壯志未酬誓不休。青藏鐵路建設初期,數十萬鐵道兵冒嚴寒、頂風雪,戰缺氧、鬥凍土,用白糖抵擋高原反應,靠黃豆和乾菜來補充營養,但高原環境的艱苦惡劣沒有讓建設者們屈服,他們心裏有一個共同的目標——“一定要將鐵路修到喜馬拉雅山”。

  爲了能選擇一條最安全最科學的線路,這條鐵路的先行者們,在230萬平方公里的高原上,用腳一步一步地“量”出了近十條不同方案的線路,最終確定了青藏鐵路的線路。

  凍土科學家張魯新曾任青藏鐵路建設總指揮部專家諮詢組組長。自20世紀70年代投身青藏高原凍土科研起,他幾乎把生命中的全部時間和精力都貢獻了出來。在青藏鐵路沿線的無人區,他經歷過被野獸包圍的困境;在-30℃的寒夜,他連續站立8小時堅持凍土錨杆拉拔試驗……還有許多國內知名凍土專家把畢生心血獻給了青藏高原。他們憑藉“艱苦不怕喫苦,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境界更高”的精神狀態,破解了青藏鐵路建設的多項工程技術難題。

  從2001年開工建設,到2006年全線通車,鐵路歷時5年終於鋪通到拉薩,結束了西藏不通火車的歷史。建設者填補了國內多項技術空白,在工程質量、科技創新、凍土施工、環境保護和健康保障等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具有鮮明地域特色和時代特徵的青藏鐵路精神孕育而出。

  一定要修一條通往西藏的路,世界現代築路史上,再沒有如此令人矚目的記載。青藏鐵路的建成更是打破了“有崑崙山脈在,鐵路就永遠到不了拉薩”的斷言。

“天路”蜿蜒 超越極限——青藏鐵路精神述評

  在拉薩市當雄縣境內,火車穿過跨青藏鐵路特大橋。新華社發

  3.一次跨越時空的精神傳承

  在青藏鐵路格拉段沿線海拔4700多米的風火山上,有一塊墓碑,墓碑的主人是曾任中鐵西北科學院研究所副所長的王佔吉。

  這位1947年參加革命的老黨員,1964年就到了風火山開展青藏鐵路的可行性研究工作,艱苦的條件、惡劣的環境,都沒讓他退縮一步。1978年下山時他身患癌症,不到兩年就逝世了。

  彌留之際,他叮囑家人和戰友:“把骨灰埋在風火山上,我生前沒有看到青藏鐵路,死了要看着火車越過風火山!”青藏鐵路格拉段開工建設後,王佔吉的兒子來到青藏鐵路接起父親的接力棒,當了一名監理工程師。

  青藏鐵路首任設計總工程師莊心丹帶領600多人的團隊奔走在青藏高原搞勘探測量,他們穿戈壁、過沼澤、翻雪山,住的是單帳篷,坐的是大卡車,喝的是苦鹹水,喫的是幹饅頭就鹹菜。

  令人惋惜的是,莊心丹一直到去世也沒能看到青藏鐵路全線貫通,他的子女在他的筆記本里看到這樣一行字:“火車西上拉薩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多年後,當青藏鐵路全線貫通後第一列列車穿過青藏高原的時候,那一聲聲長鳴,終於可以告慰英靈了。

  不管在建設時期,還是在運營時期,廣大青藏鐵路建設運營者始終堅守“以人民爲中心”的初心使命,用實際行動踐行“人民鐵路爲人民”的服務宗旨。

  在青藏鐵路唐古拉車站,以全國勞動模範“最美鐵路人”於本蕃爲代表的青藏鐵路線路養護職工,在這裏擔負起全線海拔最高、自然條件最差、災害最頻繁的125公里凍土線路養護任務,工區職工經常冒雪在零下20多度的嚴寒中,帶着氧氣瓶巡查線路、處理故障、夯實路基。

  當問起於本蕃和工友們爲什麼15年如一日地紮根“天路之巔”,守護着千萬人的回家路。他們的回答只有一句:“我是一名共產黨員”。

  這些青藏鐵路的守護者有自己的信仰,那就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堅定信仰,這是照亮廣大共產黨員前行之路的精神燈塔。

  青藏鐵路海拔4000米以上區段達960多公里,穿越長年凍土區段550多公里,在離天最近的鐵路上駕駛火車是一種怎樣的體驗?擁有23年駕齡的青藏鐵路格拉段機車指導司機許寶平笑着說:“一路上需要戴着氧氣面罩開車,嘴脣發紫,鼻子發乾,跑幾百公里也見不到人煙。雖然有點寂寞,但我可以在司機室第一視角看到灑向高原大地的第一縷陽光。”

  在青藏線上開火車,考驗的不僅是精湛的專業技術,還有非凡的精神毅力和身體素質。“手裏的閘把‘千斤重’,事關整趟列車的旅客安危。”正是憑藉過硬的心理素質和高度的責任心,許寶平在青藏鐵路的安全行車裏程達到了76萬公里。

  如今,他正帶領一批“95後”“00後”年輕司機繼續馳騁在雪域青藏線,“挑戰極限、勇創一流”的精神在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4.一首勇創一流的時代讚歌

  今年6月25日,西藏首條電氣化鐵路拉薩至林芝鐵路開通運營,復興號開進西藏,結束了藏東南地區不通鐵路的歷史,復興號動車組實現全國31個省(區、市)的全覆蓋。

  隨着拉林鐵路開通運營,西藏鐵路網形成以青藏鐵路、拉日鐵路、拉林鐵路三條鐵路構成的“Y”形主骨架鐵路網。青海境內,蘭新高鐵途經西寧,格庫鐵路、敦煌鐵路開通運營,西成鐵路開工建設,圍繞西寧、格爾木、拉薩等軸心城市,青藏高原正在逐步形成一個連通四方的鐵路網。

  2015年,青藏鐵路與青海機場推出空鐵聯運服務;2017年,動車組司機操控信息分析系統在高原動車組上全面投入使用……黨的十八大以來,青藏鐵路精神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生動實踐中不斷豐富和昇華。在一代代鐵路建設者的努力下,青藏鐵路逐漸成爲世界一流高原鐵路和沿線各族人民羣衆的圓夢幸福路。

  今天的青藏鐵路是“智慧天路”。全線裝有近3000個“千里眼”攝像頭,實時監控列車運行狀態;在長年多雪的玉珠峯至當雄間43個車站安裝道岔自動融雪裝置,通過遠程控制加熱系統,實現自動融雪,保證降雪時段道岔轉動順暢,該系統是首次在國內鐵路使用;在大風區段裝設俗稱“順風耳”的大風監測預警系統,設置52處監測點,自動傳送大風監測信息,確保列車運行安全……通過這些先進的技術裝備,在距離青藏鐵路千里之外的行車調度指揮中心,行車設備狀態一目瞭然。

  今天的青藏鐵路是“綠色天路”。青藏高原是全國乃至全球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守護好高原的生靈草木、萬水千山的理念貫穿鐵路建設與運營每個階段。爲保護青藏高原珍稀野生動植物,青藏鐵路沿線共設置26處橋樑和隧道上方野生動物遷徙通道,在鐵路兩側種草植樹,人工綠化達到700多公里;對進出藏列車採用壓縮式垃圾收集和廢水收集系統,在沿線車站設置集中吸污設備,確保青藏線“零污染、零排放”……

  今天的青藏鐵路是“致富天路”。很多羣衆瞄準青藏鐵路“拉來”的商機,紛紛喫上“鐵路飯”。過去祖祖輩輩依賴種青稞、養牛羊等傳統農牧業喫飯的農牧民,轉變觀念放下牧鞭,跨出農門,興辦了藏式農家樂、民族工藝品商店,開辦了綠色有機農牧產品養殖,增收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寬。位於拉薩市堆龍德慶區的色瑪村,藉助毗鄰拉薩西貨運站的地理優勢,組織成立物流公司,村民人均收入從兩千元漲到了上萬元。色瑪村這個從前的貧困村變成了如今人人稱羨的小康村。

  在青藏鐵路題材油畫作品《心飛彩虹》中,三位身着民族傳統服飾的藏族婦女漫步向前,她們的身後,一條鮮亮的彩虹橫亙半個天空。這條彩虹就是青藏鐵路,它給雪域高原帶來了勃勃生機,它爲高原各族人民架起了與全國各地交流交通的希望之橋。

  這條鐵路,穿越歷史和未來;這道彩虹,寄託了夢想與期待。在青藏鐵路精神的激勵和澆灌下,高原上盛開的花朵會愈加鮮豔,高原人民的生活會更加幸福,雪域高原將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

原標題:【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天路”蜿蜒 超越極限——青藏鐵路精神述評

值班主任:高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