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現“十七連豐”之後,國內糧食產量即將迎來第十八個豐收之年。據官方數據顯示,今年秋糧增產已成定局,全年糧食產量將再創歷史新高。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對於中國這個有着14億人口的大國來說,解決好喫飯問題始終是頭等大事。十八大以來,中央高度重視糧食問題,強調“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恆的課題,任何時候這根弦都不能松要求”,“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中國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

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

十八大以來,中央確立了“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糧食安全觀。從全球來看,水稻小麥玉米是最主要的穀物品種,佔全球穀物比例90%以上。在中國,這三大谷物中的水稻、小麥,被稱爲“口糧”。

中國的糧食分爲三季:夏糧、早稻、秋糧。國家統計局公佈,2021年夏糧增產59.3億斤,早稻增產14.5億斤。11月4日,在農業農村部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副司長劉莉華稱,今年的糧食產量將創歷史新高,連續7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連年豐收,庫存充裕,供給完全沒有問題。

從庫存量來看,當前中國糧食庫存也處於歷史高位,特別是小麥和稻穀兩大口糧品種佔總庫存比例超過70%。以小麥爲例,在連年豐收形勢下,庫存持續增加,目前可滿足1年半消費需求。與此同時,中國的糧油加工能力很強,每天可以加工稻穀150萬噸、小麥80萬噸,如果按每人每天喫一斤糧測算,一天加工出來的米麪夠全國人民喫兩天。

劉莉華稱,中國糧食是產量豐、庫存足,即使在2020年國內新冠疫情最爲嚴重的時候,超市裏面的糧食品種也是供應豐富,老百姓家裏都是米麪無憂,可以說想啥時候買就啥時候買,想買啥就能買到啥,保供穩價的基礎十分牢固。

在穀物之外,還有大豆。中國自從1995年由大豆淨出口國轉變爲淨進口國以來,大豆進口量就逐漸增加。2000年,中國進口大豆剛突破1000萬噸。20年之後,到2020年,就達到了10033萬噸,首次超過1億噸,刷新2017年創下的9553萬噸歷史最高紀錄。

在海關總署公佈的今年1-10月累計進口糧食中,大豆7908.3萬噸,佔比達到57.3%。對比來看,2020年1-10月累計進口糧食,大豆8320.7萬噸,佔比達到74.2%。

豫章師範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付恭華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進口大豆是一種戰略選擇。大豆屬於土地密集型產品,單產水平很低,而中國人均土地面積遠遠低於國際平均水平,進口大豆就是進口土地資源和水資源。

打造10億畝高標準農田,穩定80%糧食總產量

中央高度重視糧食安全,提出“兩藏戰略”——藏糧於地、藏糧於技。土地是農業生產的命根子,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建設高標準農田就是“兩藏戰略”的抓手。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十四五”規劃綱要和近年來中央一號文件,均對編制實施新一輪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作出具體部署。

9月16日,國務院關於《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下稱《規劃》)的批覆正式對外公佈。通過實施《規劃》,到2022年、2025年、2030年,分別累計建成10億畝、10.75億畝、12億畝的高標準農田。

之所以要打造高標準農田,在於高標準農田有“四高”:農田質量高、產出能力高、抗災能力高、資源利用效率高。在高標準農田項目區,耕地質量能夠提升1到2個等級,糧食產能平均提高10%到20%,畝均糧食產量提高100公斤,實現“一季千斤,兩季噸糧”。在嚴重氣象災害年份,糧食產能穩定性明顯高於非項目區。

據測算,如果建成高標準農田10億畝,可以穩定保障糧食產能在1萬億斤以上,約佔中國糧食總產量的80%。

2020年,儘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和重大洪澇災害影響,全國建成高標準農田8391萬畝,超額完成年初定下的“8000萬畝”建設任務。截至2020年底,全國已建成8億畝高標準農田,佔全國耕地面積40%。

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又提出了“建設1億畝的高標準農田”的任務,較往年增加25%。截至2021年9月,全國已建成和開工在建高標準農田約9617萬畝。

民建安徽省委副主委、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趙皖平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建設“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高標準農田,旨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在建設高標準農田的過程中,既要注重提高新建項目質量,又要有序推進已建項目改造提升。同時,在永久基本農田、糧食生產功能區和糧食主產區等重點區域,要優先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夯實糧食安全基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