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獨家!兩試點銀行暫停基金投顧業務,發生了什麼?基金投顧“最後一公里”是關鍵… 

非銀熱,銀行冷——這可能是對基金投顧試點機構推進狀況失衡最好的描述。

與券商和基金從戰略和戰術上都如火如荼推進基金投顧業務不同,展業須受銀保監會和證監會雙重監管的試點銀行,呈現“停滯不前”的狀態已有多時。不僅如此,券商中國記者獨家獲悉:兩家已獲試點資格的銀行,籌備多時的“真”基金投顧業務,目前都處於“暫緩”狀態。

而即便是看起來熱火朝天的券商和公募,在基金投顧業務方面也仍存在着一定的憂慮:比如現有策略能否應對清淡市場的考驗?投顧服務能否跟上規模擴張的需要?管理費率能否支撐板塊盈利?以及如何處理產品代銷和基金投顧之間的關係?

銀行試水遭遇“叫停”

“前兩週被暫停的。我們內部研究下來,目前可能還是適合做資產配置建議,也即‘動口’模式。”一名試點銀行零售條線知情人士告訴券商中國記者。

“我們也是暫緩狀態。本來是有計劃上線‘真’基金投顧業務的,現在看到證監會有更爲細化的規定,我們也就根據這些規定去主動與銀保監溝通,先摸清楚監管的指示,再視情況重更新開啓。”另一名試點銀行負責投顧業務的團隊人士告訴券商中國記者。

專業人士口中的“真”基金投顧業務,核心要義在於“全權受託,代客理財”,機構是完全在客戶授權的範圍內,完全代替客戶做出投資基金的具體品種、數量和買賣時機的選擇,並在後續全權代替客戶自主進行基金產品申購、贖回、轉換等交易申請。

目前包含三家試點銀行在內的多家銀行,事實上從幾年前就已經陸續在手機銀行APP上推出了“智能投顧”服務。它們的大致運作邏輯是:通過客戶的風險測評、問卷回答或存量資產數據得出客戶的風險承受能力,爲其匹配相應的投資組合。而投資組合通常會按風險等級的不同分爲保障類、穩健類、靈活配置類、積極進取類等,給出各類資產的建議比例,並按資產類別分別匹配產品。

這些“智能投顧”的界面通常會顯示組合的成立時間、組合及比較基準的收益曲線、組合配置等信息。有些還支持客戶自定義配置:即如果對推薦組合不滿意,可以調整組合中各產品的配置金額和配置比例,還可以刪除組合中原有產品或添加新產品。

總之,這些銀行已有的智能投顧服務跟“真”基金投顧業務還差最頑固的、最難打破的“最後一公里”——它們都停留在提供資產配置建議的層次上,不支持客戶在授權後,就完全讓投顧服務提供方“放手配置”而不聞不問。

而前述知情人士向券商中國記者透露的“與監管積極溝通”,是因爲近期有關基金投顧的監管意圖頻頻傳出。

一是《關於規範基金投資建議活動的通知》,通知稱機構不得新增開展不符合《試點通知》的提供基金投資組合策建議活動,包括不得展示或上線新的基金投資組合策略,已上線基金投資組合策略不得新增客戶,不得允許存量客戶追加組合策略投資。

二是《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投資顧問服務業績及客戶資產展示指引(徵求意見稿)》,其針對服務業績展示、責任邊界和具體的展示指標等等作了十分細緻的要求,不僅規範了基金投資組合策略表現的展示指標和基金服務評價指標,也對指標的計算口徑進一步加以規範和細化。

“這些都是證監那邊(含中基協)出的細化監管規則。我們推進基金投顧的進程必須要停一下,就這些規則溝通去和監管溝通。等溝通清楚了,明確到底能不能做、怎麼做,我們再繼續推進基金投顧業務。”上述知情人士稱。

券商擴張憂慮待解

綜合資本市場標準網數據,共有60家機構獲得了基金投顧業務試點資格,包括29家券商、25家公募基金、3家基金銷售公司,以及3家銀行。

據公開信息,目前第一批18家試點機構(2021年之前獲批)中,除3家銀行外已經全部上線了基金投顧服務;第二批42家試點機構(2021年獲批)同樣表現積極,至少已有東方證券招商證券中信證券國信證券4家券商,以及廣發基金、博時基金、招商基金3家公募基金相繼宣佈展業,而包括財通證券在內的部分機構業已完成現場檢查,只待業務上線。

值得注意的是,中信證券稱,該公司基金投顧業務正式展業僅30個工作日,簽約資產就突破了30億元。而另一家剛展業券商的財富管理人士也向券商中國記者透露,其基金投顧業務進展超出預期。

券商似乎正在加速進入基金投顧賽道,迫不及待要從賣方投顧轉向買方投顧。但事實上,這一轉型顯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達到的。

“去年第一批機構開展基金投顧業務的時候,市場很幫忙。但如今市場行情清淡,纔是真正考驗機構投顧能力的時候。”有券商人士表示了自己的擔憂。

衆所周知,買方投顧不僅考驗機構的投研和配置能力,更考驗“顧”的陪伴式服務。但目前行業內具有專業投顧資質的人才本就稀缺,在市場行情不佳的情況下,策略收益回撤疊加投顧人員分身乏術,前期快速擴張的客戶不免會出現流失。“一些機構簽約資產增速已經放慢,甚至有的出現了負增長。”

與此同時,如何處理基金投顧與產品代銷之間的關係,也成爲券商們需要重新思考的問題。

首先,產品代銷已是相當成熟的盈利模式,而基金投顧的普惠基因則決定了其短期無法貢獻多少新增利潤。一些券商即便意識到了基金投顧的發展空間,但考覈激勵導向仍是過去搞代銷的那一套。“賺錢還是賺吆喝,成了機構不得不直面的難題。”

其次,不少頭部券商也早就在代銷產品過程中,嘗試過投資組合顧問服務,與如今買方基金投顧幾乎只是“半托”與“全託”的區別。既然過去就是用類似的方式開展代銷業務,也取得了不錯的成效,那爲何還要費勁轉型基金投顧呢?

有券商人士認爲,券商拿下基金投顧業務試點資格並上線相關服務,最大影響並非是業務模式的革新,而是將買方投顧思維進行了強化和明確,促使券商加大在這一領域的投入。而當前基金投顧試點機構迅速擴容,也正是監管希望推動更多機構站在客戶立場代客理財,體現金融普惠價值。

“過去我們可能覺得基金投顧只是產品代銷的一個補充,爲有需求的客戶提供多一種專業理財服務選擇。但現在受線上渠道衝擊,金融產品代銷費也開始爭相打折,未來產品代銷在業績貢獻上的優勢或許會逐漸模糊,基金投顧或許會成爲新的突破口。”華南某券商財富管理部人士向券商中國記者表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