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邳州"希望之家"培養多位殘奧冠軍 體育康復之路金牌只是副產品

新華社南京12月2日電(記者王恆志 潘曄)走進江蘇省邳州市市民活動中心三樓,每天都能看到十來名殘疾人揮汗如雨地練習乒乓球,他們並非職業運動員,卻通過體育找回了自信和希望。在今年的東京殘奧會上,15名邳州籍運動員取得19金2銀1銅的優異成績,這所有夢想的發端,來自一個叫"希望之家"的地方。

"希望之家"是一位叫張輔世的老人創辦的,1993年從邳州市衛生局退休後,他一心想爲那些因患小兒麻痹症無法獨立行走的孩子們做些什麼。經過兩年多四處奔走,1995年,集學習、生活、康復、技能訓練爲一體的"希望之家"在邳州誕生了。

如今的"希望之家"主任郭貞回憶說,老爺子當年就立下"三步走"的規劃,第一步讓孩子站起來走路,就是進行治療,第二步讓孩子學文化,第三步讓孩子學技能,能真正走上社會。

在東京殘奧會上奪得兩枚輪椅擊劍金牌的馮彥可6歲進入"希望之家",他的父親馮英平說:"我們當初的想法很簡單,在農村來講,本來身體有殘疾,能上學識點字,學點東西,這是唯一的出路。"

"唯一的出路"正因爲體育的加入變得更寬。21年前,偶然走進"希望之家"的衡新被深深觸動了,作爲一名業餘乒乓球高手,他和張輔世商量,是否可以通過打乒乓球來增強孩子們的體質。"我當年還跟張老開玩笑說,好好訓練,說不定能培養出個世界冠軍來。"衡新說。

一個彩鋼大棚、兩塊球檯、四輛運動輪椅、九位隊員,這就是衡新最初的輪椅乒乓球隊。儘管條件艱苦,但隊員們特別努力,衡新說:"孩子們身體有殘疾,甚至拿拍子這個動作他們都要練習成千上萬遍,但對他們來說,乒乓球是夢想和希望,有了精神力量,一切都不是障礙。"

21年過去了,"希望之家"走出來的孩子們已經長大成人。從2003年拿到首個全國冠軍開始,衡新的乒乓球隊一發不可收拾,屢屢在世界大賽中斬金奪銀。除了乒乓球,"希望之家"的孩子們還開始練習舉重、輪椅擊劍、輪椅冰壺等項目,北京殘奧會以來的四屆殘奧會上,先後有17人64人次獲得殘奧會金牌,其中有多位連續四屆奪冠的選手。

金牌只是體育帶來的"副產品",更令衡新高興的是,孩子們變得更自信、自強了,他坦言,當年沒想過能拿那麼多殘奧冠軍,當時只想着儘量幫孩子們康復。畢竟,康復是殘疾人最基本最迫切的需求。

東京殘奧會女子輪椅擊劍冠軍周景景說:"沒有家鄉和'希望之家'的支持,就沒有我的今天,是家鄉讓我們走出自卑,轉向自信,走出家鄉,走出國門,取得今天的成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邳州市殘疾人聯合會理事長楊建軍說:"這些殘奧冠軍的帶動力量是無窮的,希望能通過殘疾人競技體育的發展,帶動更多殘疾人尤其是孩子參與到體育康復中來。"

張輔世老人已去世十年了,但他一手創辦的"希望之家"仍在不斷輸送"希望",全社會也在爲"希望"加碼。近年來,邳州市每年財政投入1.5億元,在就業創業、社會保障、託養照護、康復服務、教育文體等方面,爲全市12.36萬殘疾人解難題、辦實事、謀福祉。如今,邳州市所有殘疾兒童都能得到免費的系統康復訓練,殘疾人康復健身體育活動在場地建設、活動開展、服務指導等方面都得到重點保障。

走在邳州市市民活動中心廣場上,人們能看到很多殘疾人運動元素,邳州市還計劃爲殘疾人引入更多運動康健項目。邳州市委副書記、代市長王偉說:"體育是殘疾人事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最有魅力、最具活力的部分,我們希望讓體育成爲殘疾人平等參與社會活動、實現自身價值的重要途徑。"(完)

來源:新華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