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粵港澳大灣區指數報告出爐,深圳綜合排名第一,廣州領跑市場活力

21世紀經濟報道特約記者 胡慧茵 報道  粵港澳大灣區又向國際化邁出了新的一步。

12月1日,在2021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期間,中國外文局國際傳播發展中心與廣州市委宣傳部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傳播戰略合作簽約儀式成功舉行。

中國外文局副總編輯、國際傳播發展中心主任陳實和廣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朱小燚代表合作雙方進行協議簽署。根據《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傳播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傳播平臺機制建設、“全球大灣區論壇”等重大議題設置、國際活動策劃、宣傳輿論引導、人才交流培養等方面開展全方位、深層次的合作。

作爲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粵港澳大灣區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而如今,粵港澳大灣區正通過逐步樹立起文化自信,努力對外講好灣區故事的同時,它也在逐步提升自身的開放力度,加快基礎建設互聯互通,提升競爭力。

在“讀懂中國”國際會議上,兩部旨在研究大灣區城市發展的指數報告發布,全面分析了當下大灣區在高質量發展過程中的現狀與挑戰。

指數報告視角下的大灣區發展

當下,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日新月異,而身處大灣區內部的城市,它們之間日益加深的經濟聯繫也在進一步塑造大灣區未來的增長模式。

在“讀懂中國”國際會議上,《新發展理念下大灣區城市發展活力指數報告》(下文簡稱“活力指數報告”)正式發佈。

活力指數報告通過數據來展示大灣區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動態過程,旨在幫助區內各城市強優勢、補短板,均衡提升灣區,城市發展活力。據瞭解,活力指數報告以大灣區9個城市,包括深圳、廣州、佛山、珠海、東莞、中山、惠州、江門和肇慶作爲研究對象,以這些城市的統計年鑑和統計公報爲主要的數據來源,圍繞城市發展活力這一主題,從經濟、社會、城市治理、人居、生活等領域進行分析。

(大灣區城市發展活力指數報告。攝影/胡慧茵)

南方都市報珠三角智庫研究院主任尹冀鯤在分析報告的過程中分享了幾項關鍵數據,分別是灣區公共服務指數,人居活力指數、城市發展活力指數,經濟發展指數以及市場活力指數。

從綜合指數排名來看,深圳、廣州分列第一和第二,緊接着它們的,是佛山、東莞、珠海、中山、惠州、江門以及肇慶。尹冀鯤還指出,從具體指數來看,廣州的市場活力和人居活力都超過了深圳,位列排行榜首位。“可以看到,廣州在不斷地追趕,說明廣州在改革的願景和背景下,正在釋放改革的紅利。”尹冀鯤說道。

活力指數報告顯示,在大灣區49個縣域裏,若按照人均1萬美元收入的標準,可以看到大灣區中有22個縣域達到標準,另有27個沒有達到標準。報告中分別把達標的22個縣域和不達標的27個縣域稱爲“質量發展型縣域”和“數量發展型縣域”。尹冀鯤進一步說明,目前廣州依然是大灣區內質量發展型縣域最多的城市。

以活力指數報告的數據來展示大灣區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動態過程,有助於大灣區內各城市強調優勢和補足短板,均衡提升大灣區的發展活力。與此同時,爲了使大灣區經濟朝着健康向好的方向發展,不能忽視的還有大灣區城市的營商環境。

會議上,深圳市華勤城市更新研究院院長賀倩明發布了《大灣區城市營商環境法治指數報告》(下文簡稱“法治指數報告”)。據瞭解,法治指數報告全面對大灣區的營商環境和法制指數進行評估,以人均GDP這一核心指標作爲營商環境經濟活力的重要表徵,進一步研究分析了法治指數和經濟發展之間的相關性和頂層邏輯。

賀倩明表示,隨着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在2019年7月25日審議通過了《廣東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大力推進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的決定》,大灣區的法治和營商環境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法治建設和法治治理也是營商環境或是市場經濟的基石,這也是法治指數報告這個課題的這個核心意義所在。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在分享過程中,賀倩明這樣說道。

爲了讓大灣區擁有更好的營商環境,賀倩明提出三點展望:“首先要進一步完善立法,特別是在立法的質量、立法的完備性上以及跟國際規則對接和大灣區特色結合上,目前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第二,需要深化應用數字技術,深化應用數字技術,便於社會高效透明公正的行政保障和司法保障體系。最後一點,我認爲很重要的是要加大法治資源的保障力度,從法治人才的供給、市場主體法制意識的培育,以及執法司法和律師權益保障等角度上多維度提高法治能力。”

大灣區的發展階段與挑戰

作爲粵港澳大灣區的樞紐城市,廣州一直髮揮着核心的引擎作用。

據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發佈的創新集羣百強中,“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羣”,排名全球第2位,僅次於“東京—橫濱”。而《自然》雜誌發佈的“自然指數—科研城市”榜單,廣州在全球的排名也從2018年第25位躍升至2020年第15位。

廣州取得如此優異的成績,那它做科技創新的邏輯是什麼?廣州市科學技術局局長王桂林在會議上表示,“科技創新最根本的,是企業家和科學家一個都不能少。”從數據來看,可以看出廣州在企業數量上在全國排名第四。而所謂“企業做強做優做大”,王桂林認爲離不開以下幾個原因:“第一個是R&D投入高,企業未來的發展離不開它的投入;第二個是產品定位,需要定位全球;第三個優勢,則是品高價優。”

“無論是科學發展,還是技術產業發展,廣州應該已經在路上了。”王桂林說道。

低調務實的廣州,一直在爲大灣區的發展注入新的血液。但就目前而言,粵港澳大灣區還處於由港口經濟、工業經濟發展階段向服務經濟、創新經濟發展階段邁進的過程中。建設過程中所蘊含的巨大發展機遇和發展空間潛力背後,粵港澳大灣區所面臨的諸多方面挑戰也是難以預估的。

“現在的新經濟,新城市和我們所面對的新市場主體,其實整個大環境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賀倩明認爲,當前粵港澳大灣區所面臨的挑戰無疑是巨大的,“過去幾十年的經濟發展很多時候是摸索着前進,容錯空間和試錯成本對於市場來說是可以接受的,但如今經濟發展到現階段,如今面臨的局面更加複雜,例如數字經濟興起,新的生物技術等等。新的東西與營商環境所追求價值,在某種意義上有內在力量的衝突。”

儘管面臨着衆多未知的挑戰,但當前,大灣區正積蓄力量,準備着向前邁進。

當前,廣州正聚焦市場主體,對標國際先進水平開展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在2020年國家營商環境評價中,廣州位居全國前列,全部18個指標獲評全國標杆,在廣東省營商環境評價中位居第一。

對於當前廣州營商環境的發展現狀,天河港澳青年創業服務中心主任林惠斌認爲,從這兩年多以來,港澳青年中心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就可以得知,“市場對港澳青年中心需求很高,港澳青年可以在此創業。青年們對於以服務業爲主的環境也很適應。”

憑藉着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粵港澳大灣區從優化自身的營商環境着手,擁抱更廣闊的發展新機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