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文化陶器,葉賓得攝

你知道1萬年前的稻米是什麼人種的嗎?你知道最早的彩陶有哪些花紋?

在近日開幕的“稻·源·啓明——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上,豐富的考古成果向你講述世界稻作文明起源的故事。

水稻養活了當今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稻作農業的發展對人類文明影響深遠。2000年11月,考古學家在浙江省浦江縣發現上山遺址。此後多年的考古發掘,在浙江共發現上山文化遺址20處,陸續發現了1萬年前屬性明確的栽培水稻、迄今最早的定居村落遺蹟和大量彩陶遺存。上山文化考古成果舉世矚目,充分證明這裏就是世界稻作文明的起源地,是以南方稻作文明和北方粟作文明爲基礎的中華文明形成過程的重要起點。

此次展覽由中國國家博物館聯合中國考古學會、浙江省委宣傳部、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共同主辦,共展出上山文化早、中、晚期文物近200件,結合場景復原、多媒體展示手段,生動展現人類稻作農業起源之初的社會經濟文化面貌,反映中國早期的定居村落及其社會生產與生活情況,闡釋上山文化考古發現的重要意義。

  上山遺址出土的炭化稻米。葉賓得攝

展廳中央,一個圓形容器中陳列着一粒已炭化的稻米。透過放大鏡,可以看清它的樣子。這粒米2006年發現於浙江浦江縣上山遺址的地層中,屬於上山文化早期,距今有上萬年曆史。經分析研究,專家們認定這粒稻米屬於馴化初級階段的原始栽培稻。“它是目前通過系統浮選法在層位清晰的考古遺址中發現的年代最早的稻米。”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上山文化發現者蔣樂平說,上山遺址發現了包括水稻收割、加工和食用的較爲完整的證據鏈,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稻作農業遺存。這些發現讓稻作栽培歷史上溯至1萬年前,刷新了人們對世界農業起源的認識。此外,在義烏橋頭遺址、仙居下湯遺址、永康湖西遺址均發現了數量豐富的炭化稻米,表明上山文化中晚期水稻的食用更加普遍。

從樸拙的大口陶盆到精巧的彩陶壺,上山文化不同時期陶器風格的演變在展覽中清晰可見。據蔣樂平介紹,大敞口、小平底的陶盆是上山文化最具標識性的器物,陶土中通常羼合稻穀殼等有機質。

“這件義烏橋頭遺址出土的彩陶壺中發現了釀酒的證據,可能是中國最早的酒器。”蔣樂平說,在壺內殘餘物中發現了一種加熱產生的糊化澱粉,經檢測研究,發現殘留物與低溫發酵的損傷特徵相符,而低溫發酵是釀酒的基本原理。由此推斷,9000年前生活於橋頭遺址的上山文化先民可能已經掌握釀酒技術。

 義烏橋頭遺址出土的彩陶片。葉賓得攝

上山文化彩陶是迄今所見世界上最早的彩陶,不少陶器及殘片上帶有神祕的紋飾圖案。展櫃裏一件紅色雙耳陶壺,肩頸部有四組兩兩對應的白色點彩,看起來像是八卦紋。橋頭遺址出土的一塊夾砂陶片,在鮮紅陶衣上,用白色顏料塗畫了帶有一週輻射短線的圓形,好似太陽紋,旁邊還畫着兩個頂角相對的三角形。獨特的紋飾勾起人們的遐想:這和遠古的太陽崇拜有沒有關係?

展覽開幕當天,“萬年浙江與中華文明”學術座談會在國家博物館舉行。會議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深入研討上山文化作爲世界稻作文化起源地的意義及其申遺的價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