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頤和園的《園說:文物中的福壽文化與藝術特展》上,有286件/套福壽文化題材的國內文物和外銷文物,其中不乏精品力作。這件紫檀框嵌紫石雕插屏,色彩天成,頗具古意。工匠利用石料的天然材質,以浮雕手法刻畫出了一個典故“海屋添籌”,說的是在蓬萊仙島上三位老者比長壽的故事。

在插屏的最下方,有一塊寫有英文字體的金屬牌,講述了這件文物一段曲折的故事。原來,在1860年英法聯軍的掠奪中,這件插屏和頤和園的無數珍寶一起,落到了一位叫哈丁的英國軍官手中,從此,便在哈丁家族流傳下來。

之後經不斷輾轉,直到1975年纔將這件插屏歸還到頤和園。可以說,這件插屏見證了頤和園慘遭劫難的歷史,同時也見證了祖國的強大,見證了我國文物保護事業的不斷完善。

說到福壽文化,在清漪園時期,這裏就是乾隆爲母親祝壽而修建的,後來經重建改名爲頤和園,也是供慈禧頤養天年的養老場所。所以,福壽題材的文物在頤和園裏相當的豐富,而且基本樣樣都是精品。

在展廳裏,一對沉香木製作而成的1米6高的壽字格外醒目。民間有“一兩沉香木 三十兩雪花銀”的說法,可見它們的名貴。更有意思的是,兩個壽字,一個是兩位中國的童子託舉着,而另一個,託着壽字的卻是兩位戴禮帽、穿西裝的男子。

這對沉香木的壽字,以前陳設於排雲殿內寶座旁邊的方几上,因爲博物館的開放,它纔有了和公衆面對面的機會。

說到福壽主題文物,還有不少都是王公大臣進獻給慈禧太后的。比如這隻小小的紫砂壺,根據史料記載,它的進獻者身份非同尋常,是溥儀的生父載灃。禮不在大小,關鍵是要送到心坎兒裏。

可以說,福壽文化在頤和園裏隨處都能感受到。光說這建築的名字,就充分體現了這一點,什麼萬壽山、樂壽堂、介壽堂、景福閣等等,而在可移動文物中,有不少與福壽文化有關的更是出自清代帝王和慈禧之手。

在展廳,記者就發現了一幅比較特殊的畫作。主色調是比較鮮豔的紅色,畫的是菊花。在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當中,菊花也有着福壽的美好寓意。這幅畫上面還有光緒的題字,印章上還清楚地寫着:慈禧皇太后之寶。您能猜到,這樣的畫是用什麼方法創作出來的嗎?

原來,這竟然是慈禧的手指畫。這幅書畫作品是慈禧太后51歲時用手指畫出的菊花圖。指畫就是用手指和指節、手背代替畫筆作畫,用這種方式畫畫,更能體現出作畫人高超的繪畫水準。同時,這幅圖還使用了反向拓印的方法,將原本的圖案留白用朱墨填滿,原圖的圖案則成了這幅畫作的留白。

作爲世界文化遺產,近年來,頤和園把衆多文物通過展覽的形式向觀衆推出,而博物館的開放,讓園林文化的傳播有了更好的方式。

據頤和園管理處副書記秦雷介紹,他們園中的學術報告廳、科普活動室,還有文創空間正在打造之中,預計明年就能與市民見面了。同時,展覽也將常換常新。明年將推出以“三山五園”爲主題的展覽,以及與中國傳統玉璽有關的展覽等等。

頤和園博物館也是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爲順應北京市建設“博物館之城”推出的第一家博物館。在“三山五園”地區,市公園管理中心管理的頤和園、香山就佔到其中的兩山兩園,也就是萬壽山、香山與頤和園、靜宜園。頤和園博物館的成立是一個契機,將引領北京市公園系統、三山五園區域博物館事業向高質量發展。

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服務處處長繆祥流介紹,他們將對可移動文物做一個比較完整的文物檔案的普查、建賬,同時結合每年要開展的“園說1 園說2 園說3”的一些展覽,來進行文物的修復工作。

體驗傳統文化、讓文物活起來還有一個方式,就是轉化成文創產品。近年來,市屬公園在園藏文物的基礎上,開發出了大量有顏、有料、有趣的文創產品,遊客市民既可以品嚐,也可以穿着,更可以帶回家細細觀賞品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