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十问中国足球之八:中国足球到底应该是职业化还是举国体制

十问中国足球之八:中国足球到底应该是职业化还是举国体制

文/姜诗华

08奥运最大的贡献就在于我们向世界宣告,从竞技层面讲,中国不仅是一个体育大国,也是一个体育强国。当然,中国足球是个例外,事实上,我们不仅不是足球大国,更不是足球强国。那么,在中国很多体育项目通过举国体制保持世界一流竞争力的同时,一个值得思考的现象是,职业化还是举国体制?哪一个更适合中国足球呢?这或许是比哥德巴赫猜想还要难以解答的问题,但现在就中国足球的大环境而言,确实该直面这一问题了。

关于职业化与举国体制的关系,我们有成功的范例,比如乒乓球,无论是站在举国体制的角度考量,还是在站在职业化的角度去衡量,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当然,更多的所谓保持优势竞争力的项目,多半是依托举国体制,比如举重、跳水、射击等等。这其中,一个值得思考的现象是,我们的举国体制在这些项目上之所以取得成功,除了我们的投入以及教练员和运动员的高水平训练备战之外,也与竞争对手的状况有很大关系,在国外,这些项目既没有职业化,也没有所谓的举国体制。也就是说,在这些项目中,我们的举国体制优势很明显,因为对手的投入和训练条件确实太差了。

具体到中国足球而言,无论我们是职业化还是举国体制,我们所面对的对手,其足球体制都是高度职业化的,像英超意甲西甲等等,甚至日韩联赛在疫情之依然有序运转。其实,高度职业化的联赛体系不仅形成了经济效益可观的足球产业,也保证了高水平球员源源不断地涌现,这是一种双赢的结果。那么,为什么这种高度职业化的联赛,在中国足球身上就行不通呢?按道理说,中国足球职业化也已经近30年了,从竞技足球的角度看,成绩不进反退,这是职业化的问题吗?在我看来,这不是职业化的问题,而是职业化不彻底的问题。

在讨论中国足球的职业化与举国体制的关系之前,必须明白什么是职业化?职业化,以市场力量为主,进行资源的整合与配置。真正发达的职业化体系,能够最大程度调动全民的潜力,在运动项目的普及率、市场化和竞技层面实现三者共赢。明白了这个含义之后不难发现,我们的职业化其实很业余,归根结底的一点,就是我们所谓的职业化联赛并没有以市场力量为主,也没有以市场利益或者叫商业价值为主。无论是足协负责人的联赛公益论,还是足协在中超分红中占据绝对垄断优势,或者还有联赛为国家队无条件的让路,都非常清晰的显示:我们的职业联赛很不职业,俱乐部根本就不是职业联赛的主体,而是政绩足球的玩偶。一个显著的事实是,号称职业联赛近三十年了,我们的职业联盟在哪里?更别提有什么球员工会了。

现在有一种声音在质疑职业化,但我想说的是,哪一个运动项目是举国体制在与对手的职业化体制相比,能占据广泛优势呢?基本没有。最典型的例子当属中国女足,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女足是世界强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很多国家女足足球运动没有普及,职业化程度不高。相反,这些年很多国家女足职业化程度很高,无论是人才培养还是技战术打法越来越讲究速度和对抗,男子化趋势明显,而相比之下,中国女足明显落后了。不是我们不努力,是别人进步太快了。

在中国吗,贵族式的体育项目依然很难有竞争力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乒乓球,谁都打不过。当然,还有中国足球,谁都打不过。回过头看,这些年中国足球该打破的东西打破了,比如体育局主导的专业足球学校,但是该建立起来的东西没能建立起来,比如俱乐部主导的各级别青训,或者还有体教结合的群众性足球运动普及。我们抛弃了原来专业化的模式,却没有建立起来职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才是中国足球的切肤之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