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貨日報

昨日深夜,OPEC+產油國聯盟宣佈,1月份將按原定計劃增產40萬桶/日,而非市場預期的暫停增產,但“如果市場發生變化,OPEC+可能會調整計劃中的供應增加”。

據OPEC+官網介紹,第23屆OPEC與非OPEC部長級會議認爲,在新冠疫情的最新發展之下,應繼續密切關注市場,並在需要時立即作出調整,下一次產油政策會議將於2022年1月4日召開。

俄羅斯副總理諾瓦克稱,奧密克戎變異株對石油需求的影響有許多不確定性,需要繼續關注人口流動性。

美國能源部也在OPEC+決議公佈後稱,沒有計劃改變美國釋放石油儲備的計劃,即不會更多拋儲。

消息發佈後,上海原油期貨主力合約一度重挫6%,WTI原油期貨布倫特原油一度大跌4%。但跌勢持續了不到兩小時,今日凌晨美、布兩油由跌轉漲,截至收盤,WTI原油期貨收漲2.75%;布倫特原油期貨收漲2.37%。內盤方面,截至2:30收盤,SC原油主力合約收跌2.11%。

值得注意的是,OPEC+會議進行過程中,伊朗石油記者Reza Zandi發推特稱,如果OPEC+決定停止在1月份增加40萬桶/日的協議,除了表明奧密克戎變異株的影響和對未來石油市場的預防性反應,它可能還會傳遞兩個明確的信息:第一,沙特王儲本·薩勒曼對美國總統拜登的警告“要麼承認我的地位,與我會面使沙特-美國關係升溫,要麼汽油價格將進一步上升”。第二,俄羅斯總統普京對拜登可能在烏克蘭部署導彈一事的警告“要麼就烏克蘭問題達成協議,要麼美國的歐洲盟友將不得不支付高昂的天然氣價格,美國的汽油價格也將保持高位。”

週四,美國確診第二例奧密克戎變異毒株感染者,此患者來自明尼蘇達州,之前曾在紐約市參加動漫節活動。隨後,美國科羅拉多州發現第三例奧密克戎變異株感染病例。剛剛,美國紐約已經發現5例奧密克戎變異毒株感染者,意味着美國目前至少已經確診8例。

三大國際投行堅定唱多原油

昨日,美國銀行在其2022年《大宗商品展望》報告中表示,明年通脹應會支撐大宗商品價格。強勁的需求、較低的庫存以及經濟脫碳的舉措都將在支撐大宗商品價格方面發揮作用。布倫特原油價格可能在明年年中觸及120美元/桶,美銀預計鋁、鎳、鉑和銀都將在向綠色能源的轉型中發揮作用。通脹壓力支撐着大宗商品的回報,預計明年能源行業的表現將再次超過金屬業和農業。

花旗銀行同樣唱多原油:變異毒株衝擊過後的原油需求反彈應會非常強勁,假設奧密克戎的影響不大,2022年需求增幅將達到400萬桶/日;假設運輸需求受到的影響與去年冬季德爾塔疫情類似,那麼需求增幅約180萬桶/日。全球石油總需求可能在2029年左右達到頂峯,但最早可能在2025年達到頂峯。

高盛認爲,歐佩克+週四決定按計劃增產不會破壞進行中的結構性牛市,油價仍有望上漲。對布倫特原油2023年均價每桶85美元的預測存在“非常明顯地上行風險”。由於近期油價回落,美國頁岩油生產商將對2022年的支出計劃保持謹慎。在頁岩油產量增長放緩之際,歐佩克+閒置產能相比該組織若決定暫停增產的情形將出現更快減少。

中信建投期貨分析師陳欣念表示,此前,OPEC+曾表示預計6070萬桶SPR的釋放將增加全球110萬桶/日的供應,那麼2021年12月全球石油供應格局將從緊缺70萬桶/日逆轉成40萬桶/日的過剩,而2022年1月的供應格局將從120萬桶/日的過剩擴大至200萬桶/日,這樣的推演下,暫停2022年1月的既定增產計劃顯然是邏輯自洽的決定。在EIA視角下,2021年12月全球石油麪臨150萬桶/日的供應短缺,而2022年1月供應缺口仍高達133萬桶/日,因此以美國爲代表的石油消費國敦促該產油聯盟增產以平抑價格不足爲奇。

海通期貨能源化工研發負責人楊安在接受期貨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本週OPEC+會議之前,原油市場單日波動幾乎都超過了5%,大幅波動的走勢顯示投資者心態悲觀、情緒非常不穩定。本次OPEC+會議時間窗口非常關鍵,美國聯合其他國家拋售戰略原油儲備以及變異毒株奧密克戎讓OPEC+陷入被動中,油價高位大幅跳水以及接下來原油市場可能面臨供應過剩的尷尬局面讓本月OPEC+會議面臨較大壓力。

楊安進一步分析稱:“目前市場情緒處於低谷,變異毒株對原油需求的影響仍然需要一段時間纔能有比較全面的評估,這種不確定性帶來的擔憂情緒迫切需要OPEC+作出有力決議來平復,這對沙特等領導者還是相當有挑戰的。從最近一個多月原油市場的氛圍來看,OPEC+前期拒絕加大增產幅度的決議讓消費國非常不滿,這也讓原油市場供應端和消費端對立迅速升溫,如果此次OPEC+會議仍然引發市場不滿,那很可能讓投資者更加不安。總的來看,油價仍然存在大幅波動風險。”

“基於美聯儲對於加快縮債的鷹派表述或讓市場繼續交易緊縮週期開啓下的利空,我們繼續維持油價振盪下行的判斷。同時,我們可能看到美元繼續面臨較大的趨勢上行風險,帶動油價重心繼續下移。”國泰君安期貨能源高級研究員黃柳楠表示,考慮到美國等SPR釋放暫時可能不會因爲近期油價的下跌而延後,外盤原油下行空間仍然較大,或有5美元/桶以上的幅度。如果存量原油看跌期權賣方的對沖交易加速價格下跌,那麼油價的潛在下行空間可能遠超5美元/桶。

新華社發聲:“12月起32國取消我國出口普惠制待遇”系誤讀

近日,一則海關總署公告在業界引起較大關注。

公告說:“12月1日起,對輸往歐盟成員國、英國、加拿大、土耳其、烏克蘭和列支敦士登等已不再給予中國普惠制稅優惠待遇國家的貨物,海關不再簽發普惠制原產地證書。”

有觀點認爲,歐盟成員國等國家正取消對中國的最惠國待遇,也有人認爲這將衝擊我國的出口。更有甚者,“腦補”出新的經貿摩擦。事實如何?

海關總署近日發佈的一則“普惠制原產地證書籤發調整”說明稱,普惠制是發達國家(給惠國)對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受惠國)出口製成品和半製成品給予的一種單向的優惠稅待遇制度,旨在幫助發展中國家擴大出口,加速其國民經濟增長。對自受惠國進口的相關產品給予最惠國稅率基礎上的稅減讓.

據新華社報道,相比最惠國待遇,普惠制中“惠”的意味更濃更實。通常,發達經濟體可以給予發展中國家普惠制等稅待遇,發展中國家也可相互給予優惠待遇。在這個待遇中,給惠國可以根據受惠國的發展情況等,適時取消,也就是業界通常所說的“畢業”。

據瞭解,自1978年以來,先後有40個國家給予我國普惠制待遇,隨着我國經濟實力的增強和出口產品競爭力的提升,我國陸續從各發達經濟體的普惠制待遇中“畢業”。

新華社報道稱,歐盟(包括當時仍屬於歐盟的英國)和土耳其在2015年1月1日就取消了對中國的普惠制待遇。加拿大、瑞士和列支敦士登取消的時間是2014年7月1日。烏克蘭則在更早的2012年就取消了對中國的普惠制待遇。換言之,這份公告所提到的國家都在幾年前就已取消對中國的普惠制待遇。要說衝擊出口,按道理也應該是幾年前的事了。

然而,事實是,即便取消了普惠制待遇,我國外貿近年來依然保持穩健增長。今年前10個月,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達到31.67萬億元,同比增長22.2%,比2019年全年還高出1300億元。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崔凡看來,此次海關不再簽發普惠制原產地證書,只不過是海關的一個“技術性處理”。

其實,這也不是海關總署第一次發佈類似公告。在10月份的一則公告中,海關總署決定從2021年10月12日起,不再對輸往俄羅斯、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三個歐亞經濟聯盟成員國的貨物簽發普惠制原產地證書。

目前仍給予我國普惠制待遇的國家爲挪威、新西蘭和澳大利亞。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國家取消對我國的普惠制待遇並非取消最惠國待遇。據悉,最惠國待遇是雙邊性的貿易伙伴關係,在進出口貿易、稅收、通航等方面具有互利互惠的特點,而普惠國待遇是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單邊自願的行爲,普惠制所覆蓋的商品範圍比最惠制要少的多。

新華社報道稱,目前,中國的主要貿易伙伴,包括世界貿易組織的所有成員,都與中國有最惠國待遇關係。即便是在某些時候某些國家違反WTO規則對華實施加徵稅,也都沒有到全面取消最惠國待遇的地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