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文/周雄飛

來源/連線出行(ID:lianxianchuxing)

任何行業中,都會存在或多或少的“隱祕角落”,在這些角落裏只有業內才懂的規則和套路。而這樣的“角落”,同樣存在於汽車行業中。 

近日,據多家媒體報道,豐田汽車旗下國產賽那車型上市後,卻很快處於爭議中。據連線出行獲悉,就在該車型上市後,諸多豐田經銷商陸續在向消費者推薦各種捆綁套餐和配置,甚至表示想要儘快提車就需要在零售價的基礎上加錢纔行。 

由此,“豐田賽那加價購車”的輿論就開始在網絡上發酵。 

像這樣的加價購車現象,其實不僅發生在豐田賽那一款車型中,與賽那同是MPV車型的埃爾法和威爾法、還有中大型SUV漢蘭達等車型的線下銷售過程中,都有存在。 

除了豐田之外,連線出行還了解到像寶馬、奧迪和奔馳等豪華品牌,在線下經銷商的銷售中,也會出現加價的行爲。 

由於缺芯等零部件短缺的影響,一度讓整個汽車行業都陷於產銷量下滑的困境中。在這樣的背景下,有一些消費者在4S店購買像賽那這樣的熱銷車型時,一般都會遇到經銷商銷售表示“無車可買”“提車需要等待”等說法,並提出加價購車的選擇。 

面對這樣的加價抉擇,雖然有很多消費者對此表示並不能接受,甚至認爲“在零售價上繼續加價賣車,涉嫌欺騙消費者”。但據連線出行瞭解,也會有一些消費者會選擇接受加價,以達到更快提車的目的。 

在這樣各執一詞的局面中,經銷商做出的加價行爲是否合理?這樣的加價購車之後會延續多久? 

誰在加價賣車? 

“賽那加價7萬元起”。

自豐田賽那於上月初正式上市後,這樣的加價信息就開始在網絡、及一些汽車相關微信羣中流傳。據瞭解,這款車型擁有6個版本,分別爲舒適版、豪華版、豪華福祉版、尊貴版、至尊版和鉑金版。 

針對這些版本,廣汽豐田也給出了一個建議零售價區間爲30.98萬元-40.58萬元,其中舒適版售價最低、鉑金版則最高。 

事實證明,這一建議零售價最終真的只是一個“建議”。 

據車市物語走訪報道,北京部分廣汽豐田的經銷商在銷售這款起售價爲30.98萬元的車型時,直接給到消費者7萬元的加價額度,這就意味着哪怕是最低配的舒適版車型,最終的成交價也上升到了37.98萬元。  

“價格就是這個價格,不加價想提車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一位廣汽豐田4S店銷售這樣對車市物語表示。但即使最後同意加價七萬,也被告知要提車需要等待,預計時間會拖到明年2月份。 

隨着賽那加價輿論的發酵,一張疑似廣汽豐田經銷商的賽那報價單被曝光出來,由此也讓更多人知曉了7萬元,僅僅是賽那這款車加價的起點。

根據這張報價單,可以看到在車身價一欄中的價格依然是廣汽豐田官方發佈的建議零售價,但在這一欄後卻還有很多額外的服務及套餐,並已經標明詳細價格。 

以賽那舒適版爲例,在報價中其車身價格依然爲30.98萬元,與官方給出的建議零售價相同,但在這一價格下面,就寫着一項價格爲3800元的上牌服務費,在其下面還有名爲A、B的兩大套餐。 

其中A套餐中,包括15800元的前後擋防爆膜、3800元的高級地毯、6800元的1080P高清夜視流媒體、8800元的全車納米陶瓷鍍晶套餐、3800元的車內臭氧除菌服務和26800元電動側踏板。 

基於這一套餐,再加上之前提到的上牌服務費及購置稅、保險費用,原本30.98萬元的賽那舒適版車型最終成交價就增加至414816元,比之前的建議零售價整整多出了10.5萬元,加價比例達到了33.9%。 

B套餐,由於相較於A套餐少了1080P高清夜視流媒體和電動側踏板,算上上牌服務費及購置稅、保險等費用,賽那舒適版的最終成交價略低一些爲399216元,但同樣比建議零售價高出8.9萬元。

“一般而言,消費者要想最後提到車,就必須從推薦的套餐中二選一,不然很難能拿到車。雖然這些多出來的錢都買了相應的配置和功能,但本質上依然屬於一種變相加價的行爲。”某傳統車企4S店總經理吳濤對連線出行解釋。 

據吳濤介紹,套餐中的這些配置和功能,其實單拿出來並不值錢,換句話說會比套餐中標定的價格便宜許多。 

除了賽那之外,豐田經銷商其實很早就對旗下的其他車型也做過相應的加價,比如與賽那一樣是MPV的埃爾法,在今年7月該車型就加價25萬元/輛賣出,而該車型的官方建議零售價爲83.9萬元起,這就意味着該車型的最終成交價已高達100萬元左右。

而這樣的加價購車,不只有豐田汽車。 

今年10月初,全新一代寶馬4系正式上市,官方給出的售價爲36.38萬元-54.78萬元,包括雙門Coupe版和敞篷版。由於外形酷炫、性能優越,上市之初就成爲了熱門車型。 

但就在消費者準備入手這款車時,卻發現要提車需要加裝5萬元的套餐,在上海、北京等地區這一套餐的價格甚至漲到了8萬元左右,而且在同意加裝套餐後,提車還需要等3-6個月。 

同爲豪華車品牌陣營中的奧迪,也在今年9月被曝出加價購車。據南方都市報報道,當月有一些消費者去位於武漢的奧迪4S店購買汽車,消費者與銷售定好包括保險及購置稅等費用的落地價,也簽訂了購車合同,並告知一個月後提車。 

但就在消費者一個月後準備提車時,卻被店內銷售以“汽車芯片緊張、汽車價格全面上漲”爲由,告訴他要多加3萬元才能提車。 

BBA中的奔馳,在這波加價中同樣沒有落下。 

今年7月,據經濟觀察報報道,購買奔馳G63光之行者車型需要加價117.8萬元,而其車型的官方建議零售價爲222.88萬元,相比之下加價幅度幾乎超過了建議零售價的一半。

奔馳G63光之行者,圖源梅賽德斯-奔馳官微 

另外,同爲奔馳旗下在售的奔馳G500,官方建議零售價爲182萬元,但要想購車需要加價55萬元,再加上購置稅和保險等費用,最終落地價爲264萬元,相比建議零售價漲幅也達到了45%左右。

從豐田汽車,再到BBA,這些車企的經銷商在售賣旗下的熱銷車型時,均有加價的舉動。而對於這些經銷商而言,之所以會做出這樣的舉動,其背後也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願打願挨”是真的嗎? 

面對4S店經銷商加價,消費者的選擇其實並不多。 

方寧任職於一家科技公司的行政崗位,在上月被上級通知讓她去購買一輛MPV作爲公司的日常辦公用車。由於方寧平時對於汽車有過一些瞭解,對此她認爲並不是一件難事。 

按照上級領導的需求,她很快選定了奔馳這一品牌,隨即就去了當地的奔馳4S店看車。在一番選擇後,方寧選擇了奔馳旗下的奔馳V系列車型,而正當她準備與銷售籤購車合同時,卻遇到了意想不到的情況。 

“當時店內銷售就向我介紹了這款車的一些性能參數和諸多優勢,然後就提到因爲供應緊張,在提車方面會遲一點,但如果可以選配一些功能的話,就能更快的提車。並且如果買車輛保險的話,還能享受一些優惠。”方寧這樣對連線出行說道。 

聽完這些信息後,方寧覺得已經超出了自己的認知,同時如果加上這些配置和功能,提車的價格也會高出很多。於是她就以要向領導彙報爲由,將簽訂合同一事擱置下來。 

這之後,方寧將購車的情況向上級領導反映後,後者向她告知因爲公司急需這樣一款車型,所以必須早點提車。面對這樣的壓力,方寧只好同意了4S店銷售的建議,在將近60萬元的車身售價上,多花了3萬多元購買了額外的配置和功能。 

整車售價,再加上額外配置和功能、以及保險和購置稅等費用,最後的成交價爲64萬元左右。雖然整個過程中在方寧看來,奔馳銷售都沒有強制進行加價,但在業內人士吳濤看來,這同樣是一種變相加價行爲。 

因爲根據最後4S店出具的發票來看,建議額外購買的配置和功能費用,都沒有在車輛購買的發票中顯示,而是在另一張發票中開具,這樣做也是4S店爲了避免之後被主機廠調查的風險。

“好在最後順利買好了車,領導也很滿意。如果不買一次車,還真不知道4S店有這麼多的套路。”方寧說道。 

其實,根據相關媒體的報道,可以看到方寧這樣的消費者其實並不是個例,有很多消費者在購車時也曾遇到過加價購車的經歷,其中有一些人由於急於用車,做出了和方寧一樣的選擇。 

“對於這些願意加價的消費者而言,他們能選擇的車型其實並不多,就比如在高端MPV這條賽道上,也就賽那、埃爾法、奔馳V等幾款熱門車型,做出這樣的選擇也可以理解。”某自主車企銷售經理孫暢對連線出行說道。 

但在孫暢看來,自加價購車現象在行業內出現後,外界一直以來都有一種聲音,認爲是消費者的默許和同意讓這些現象發生的,但就消費者的反饋來看,這樣的看法其實是片面的,畢竟還有一大批消費者拒絕加價行爲。 

這就意味着,除了消費者因素之外,還有其他的原因促使了經銷商做出加價的行爲,而首當其衝的因素正是整個汽車行業目前仍在遭遇的“缺芯”困境。 

由於“缺芯”影響,今年汽車行業的“金九銀十”顯得格外冷清一些。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8月的汽車增加值爲-9%,處於低位水平,8月汽車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2%。中汽協數據顯示,9月前兩週乘用車零售總體同比下降9%。 

據孫暢介紹,在這樣的困境下,一般的車企都會將僅有的芯片資源給予熱銷車型,來儘可能保證銷量,這其中就比如賽那、埃爾法這樣的車型。 

但一家主機廠所面對的4S經銷商卻有上千、乃至上萬家,生產的車型肯定是不足以讓這麼多家4S店來分,以至於這些熱銷車型會在目前這樣的困境中顯得更加“物以稀爲貴”,但與之相反的是,卻有衆多想要買車的消費者,“由此供給端和需求端之間就出現了一條很寬的裂縫。”孫暢這樣說道。 

對於這點,在一些媒體的報道中可以看到。據車市物語援引一位廣汽豐田銷售消息,在北京和保定,廣汽豐田只配了3輛賽那展車,平均每家4S店能得到2-3天的展示機會,但與此同時,來4S店看車的消費者所絡繹不絕。

在如此供需不平衡的局面下,部分經銷商爲了自身的生存,先是更加誇大地營造出“沒車可賣”的緊迫感,然後在通過加價來實現快速的出單。而對於消費者而言,能買的車型也就那麼幾款,只好選擇加價提車。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更爲隱蔽的原因——主機廠對於經銷商們的默許。 

當豐田部分經銷商曝出在賽那車型上加價後,車市物語等媒體均向廣汽豐田官方進行求證,對方卻作出回應爲:“這是一種市場行爲,是由供需關係決定的,我們這邊只能建議您以當地經銷商的銷售政策爲準。” 

據吳濤提到,一般而言主機廠對於各自的經銷商都會有一套完整的監控機制和處罰機制,只要發現有經銷商做了違規的事情,比如擅自加價和減價,都會做出相應動作。但鑑於行業內頻繁出現的加價事件,也在側面印證了一個事實——主機廠對於經銷商的加價,是睜一眼閉一眼的態度。 

畢竟在加價這個過程中,經銷商可以通過加價分到得來的金錢,而主機廠卻不會受到太多影響,畢竟在此之前其已經向衆多經銷商賣出了相應的車輛產品,得到了該有的收益。 

“正因缺芯的行業困境所導致的供需不平衡、經銷商和主機廠之間的‘默契’,再加上部分消費者願意加價購車等多因素的作用下,才讓加價購車這一現象一直存在於汽車行業中。”北方工業大學汽車產業創新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翔對連線出行表示。

在這樣的現狀下,加價購車是否會在行業內延續下去,成爲很多人關注的問題。 

加價購車,會延續下去嗎? 

要討論這個問題,首先要理清一點——加價購車是否是合理合法的?

對此問題,連線出行向多位汽車行業人士詢問,得到的答案基本是一致的——合理。在他們看來,這樣的加價購車行爲只發生在小部分的汽車品牌中,並不是普遍現象,而且這一行爲本質上屬於供需不平衡下的正常市場行爲。

但在合理的大背景下,其實也存在着不合理的因素。

方寧曾對連線出行說出了對加價購車的看法,她認爲雖然在選擇加價購車時銷售給予了足夠的選擇權,她可以選擇買或者不買,但一旦選擇加價後,就能擁有提前提車的權益,而相對應的,是否會侵害到那些願意排隊的消費者權益。

她這樣的擔憂不是沒有道理的。“雖然在加價購車時,一些銷售做到了明碼標價和給予消費者選擇的權利,但由於加價購車後會有一小部分消費者可以更早地提車,算是一種插隊行爲,構成侵害其他願意排隊的消費者公平交易的權利,就這點來看,這一行爲並不合理。”浙江澤鼎律師事務所律師夏謹言告訴連線出行。

針對這一不合理加價現象,其實國家很早就開始進行管控。

2017年4月,商務部正式公佈《汽車銷售管理辦法》,自2017年7月1日正式實施。其中第二章第10條便明確規定:經銷商應當在經營場所以適當形式明示銷售汽車、配件及其他相關產品的價格和各項服務收費標準,不得在標價之外加價銷售或收取額外費用。

《汽車銷售管理辦法》同時規定,違反上述規定的,由縣級以上地方商務主管部門責令改正,並可給予警告或3萬元以下罰款。

這一規定的出臺,被認爲將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汽車經銷商的加價與捆綁銷售問題。但事實證明,例如豐田等主機廠經銷商的加價行爲依然存在。

其中,雷克薩斯的加價行爲在2017年引起江蘇地區主管部門的注意。自當年12月起,江蘇省物價局對豐田涉嫌在雷克薩斯品牌汽車銷售中存在價格壟斷行爲進行了長達兩年的調查。

2019年12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佈了《豐田汽車(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壟斷案件行政處罰決定書》。該文件顯示,豐田此前與經銷商在江蘇省內達成並實施了限定經銷商網絡報價和部分車型整車轉售價格的協議。

對此,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表示,豐田憑藉自身優勢地位及嚴格的管理措施,對經銷商作出的統一網絡報價和對部分車型整車轉售價格的限定,具有較強的約束力。豐田的行爲排除、限制了市場競爭,損害了消費者利益。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決定對豐田處以約8761萬元罰款。

就目前來看,豐田在被處罰後,其實依舊沒有遏制住其經銷商層出不窮的加價行爲。在張翔看來,只要市場中存在供需不平衡的情況,像加價購車這樣的市場行爲就會隨之出現。

但政府對加價購車行爲的管控也在繼續。今年“315”之後,中消協方面再次建議有關政府部門,應對汽車銷售領域變相加價、隱性收費、強制搭售、虛假宣傳、車輛安全等消費者反映的突出問題加強監管,採取有力措施,保障市場秩序,打擊違法行爲。

需要注意的是,隨着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發展,傳統車企的4S銷售模式也正在遭遇威脅,連線出行曾在《4S店抓不住未來》一文中對此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和闡述。

或許是看到這些風險,豐田等車企對於車輛銷售上也逐漸在向線上化佈局。

梅賽德斯-奔馳在今年8月被傳出從明年1月開始,將取消澳洲所有4S店模式,改爲直營銷售,所有用戶都必須用手機線上下單、線下取車;無獨有偶,本田也自7月1日開始,取消了澳洲的4S店模式,現有授權經銷商不能再銷售新車,客戶只能從官網上自行預訂車輛,線下提車。

而對於豐田而言,也早在2016年就已開始在線上化試水,推出了旗下線上訂車App“豐雲行”。連線出行通過下載此App試用後,發現在選擇車型後,可以對車身顏色及配置進行預訂,並交納定金後下定車輛,但該App也提示最終成交價需要與經銷商溝通。

由此,在業內看來,當行業內缺芯問題得到緩解,再加上有關部門的管控和新能源汽車行業的促使下,或許這樣的加價行爲在未來就會逐漸被遏制,乃至消失。但在此之前,衆多傳統車企需要做到對旗下經銷商的有效管控和監督。

畢竟,這場從燃油車時代向新能源汽車時代的行業變革正在發生着,即使是百年汽車品牌,當消費者不再信任它,倒下也不是沒有可能。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吳濤、孫暢和方寧爲化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