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旗下智庫21世紀資管研究院發佈了《中國消費金融行業可持續發展報告》。《報告》在調研了衆多的銀行信用卡機構、消費金融公司、互聯網平臺的基礎上,分析了消費金融行業發展的市場環境,及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並提出了消費金融可持續發展的五大原則,即客戶適當性原則、價格合理性原則、信息透明性原則、隱私保護性原則、產品創新性原則,並相應給出了政策建議。

1、 客戶適當性原則 : 合理借貸,警惕過度負債

2020 年底以來,金融監管部門多次提示過度負債、借貸營銷給金融消費者帶來的風險。去年 12 月 29 日,銀保監會官網發佈《關於警惕網絡平臺誘導過度借貸的風險提示》,指出一些網絡平臺爲獲取海量客戶,通過各類網絡消費場景,過度營銷貸款或信用卡等金融產品,誘導過度消費的現象。一些網絡平臺甚至利用“土味”“奇葩”廣告吸引流量,套取客戶信息。

今年 2 月份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再次發佈風險提示,提醒廣大消費者樹立理性消費觀,合理使用借貸產品,選擇正規機構、正規渠道獲取金融服務,警惕過度借貸營銷。利用大數據精準營銷,各種貸款廣告誘導借貸,有的機構甚至給未成年人、在校學生、低收入人羣等過度放貸,後進行暴力催收,針對借款人親屬朋友進行催收,引發了一系列家庭和社會問題。

引導消費者理性消費、合理借貸,既有助於避免過度借貸給消費者帶來沉重的利息負擔、還款負擔,影響消費者正常生活,同時有助於貸款機構降低貸款風險,實現借款客戶和機構共同可持續發展。

警惕過度借貸也成爲今年消費金融公司消費者權益保護宣傳的重點。今年 315 消費者權益保護宣傳活動,包括中銀消費金融公司、海爾消費金融公司、華融消費金融公司、盛銀消費金融公司等多家消費者金融公司將理性消費、警惕過度借貸作爲宣傳的重點。

爲抓取非法金融廣告線索,人民銀行研究開發了“互聯網金融廣告監測管理信息系統”和“金融廣告隨手拍”微信小程序,搭建起金融廣告治理的“天羅地網”。

2、價格合理性原則 : 尋求財務績效與社會責任的平衡點

只有全面推動、落實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才能實現行業可持續發展。爲了加強消費者保護,近幾年監管部門做了大量工作,消費金融公司也在努力探索兼顧財務績效和社會績效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價格合理性原則要求消金機構不以單一暴利爲目標,在金融機構財務可持續與客戶承受能力之間取得平衡,監管、機構、市場各方努力降低各類成本。消金行業個別亂象,不僅阻礙了行業的發展,也對消費者權益造成了較大侵害,爲了推動行業可持續發展,近年來監管部門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重視程度前所未有。

8 月,多地金融監管部門對屬地內消費金融公司進行窗口指導,要求將個人貸款利率全面控制在 24% 以內,並設置了過渡期進行調整。此次窗口指導要求的利率口徑爲 IRR(內部收益率),而並非通常所說的 APR(年化收益率)。

儘管消費金融公司此前對於利率調整已採取了一定準備,但也有受訪機構表示,其仍將面臨利潤下滑、成本控制等多重壓力。而在減費讓利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背景下,貸款利率下行也將成爲未來一段時間的趨勢。對此,智庫建議消費金融公司應告別傳統的“高收益覆蓋高風險”的粗放經營模式,同時提升自身在獲客、風控等方面的自營能力,從而增加收益。

同時,可以看出此次指導意在促使金融機構體現社會責任感,降低社會綜合融資成本。中長期來看,在資本回報率趨勢降低的背景下,市場利率下行趨勢是比較明確的,低利率環境仍是大方向,並將帶來包括消費金融公司在內的金融機構融資成本下行,利於行業和公司未來的持續健康發展。

3、信息透明性原則 : 明示利率與風險

2021 年 3 月 31 日,央行官網發佈《中國人民銀行公告〔2021〕第 3 號》。公告稱,爲維護貸款市場競爭秩序,保護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所有從事貸款業務的機構,在網站、移動端應用程序、宣傳海報等渠道進行營銷時,應當以明顯的方式向借款人展示年化利率。

此前部分金融機構、互聯網平臺在展業過程中不披露、少披露貸款利率或存在誘導或誤導消費者,尤其是一些機構或網絡平臺在宣傳時,片面強調日息低、有免息期、可零息分期等優厚條件,導致消費金融投訴居高不下,很多借款人在借款時不知道貸款實際年化利率,未意識到利率利息高。等到發現利息利率超出預期時容易引發投訴和糾紛。

央行此次要求金融放貸機構在貸款合同、貸款宣傳窗口等環節明確公示貸款年利率,極大地提高了貸款利率信息的透明度,使放貸金融機構無漏洞可鑽,貸款消費者可以明明白白地瞭解貸款利率情況,讓貸款利率置於貸款消費者和公衆的有效監督之下,堵塞貸款利率監管的盲區,有利於保障消費者知情權、減少糾紛。

爲更好化解金融糾紛,人民銀行組織開發建設了金融消費者投訴數據統計監測分析系統、中國金融消費糾紛調解網在線網絡調解平臺和金融消費權益保護信息管理系統,促進金融消費者投訴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設。

據智庫研究,在 3 月 31 日,央行發佈要求所有貸款產品均應明示貸款年化利率之後,美團借錢、餓了麼三方借款產品目錄,包括省唄、國美易卡、拍拍貸、翼支付、還唄、蘇寧任性貸、度小滿等都及時公示了年化利率。但也有部分還存在問題,比如好分期、宜享花任性貸,不激活就看不到年化利率。

4、隱私保護性原則 : 保證消費者數據安全

除了對外宣傳消保知識外,爲更好推動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2020 年一些消費金融公司還進一步加強對消費者的隱私保護,將消保工作進一步嵌入產品研發、數據安全、營銷宣傳、風險評估、催收管理等業務流程中。從頂層設計、資源投入、制度基礎、機制執行等方面全面強化消費者個人數據安全保護,並將此理念貫穿到服務的全流程當中。

比如盛銀消費金融有限公司完善消保組織架構,將消保工作納入董事會、戰略發展及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高級管理層、消費者權益保護事務委員會的議事日程。興業消費金融則將消費者權益保護融入公司治理各環節,董事會作爲最高決策機構,從總體規劃上指導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同時,興業消費金融還設立消費者權益保護中心負責相關工作的具體組織及落地執行,從而在組織架構上進一步提升了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的專業化能力和規範化水平。

興業消費金融還通過區塊鏈存證業務等賦能消費者數據安全保護。區塊鏈可以讓用戶保留對個人信息的控制權:首先,區塊鏈上獨立的身份可以有效保護好用戶的隱私;其次,分佈式存儲的方式能夠有效抵禦外部的攻擊;最後,區塊鏈上的交易數據對所有用戶都是開放和透明的,便於個人緊密追蹤自身數據的使用情況,從而加強對個人信息的監控。興業消費金融就利用區塊鏈多方協作、難以篡改的分佈式特徵,建立區塊鏈存證系統,將用戶借貸的核心要素上鍊,最大程度上保護了貸款者的個人隱私,同時減輕了其金融案件糾紛中舉證壓力,從而更好地保護了消費者的數據安全,並降低客戶投訴率。

5、產品服務普惠性原則 : 探客戶新需求,與客戶共成長

消費金融肩負普惠金融重任,重點服務對象爲“長尾羣體”,其特徵是抗風險能力弱、資信水平不高、相對貧困、缺乏金融素養和金融能力等。

開展消費金融服務既要注重財務績效,也要兼顧社會績效,提高客戶的生存能力、發展能力,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這就要求消費金融機構以客戶保護作爲基本服務準則,針對他們的特點和需求,廣泛利用技術手段,積極借鑑國內外行業經驗,打造需求導向的專屬產品服務,不斷提升服務質效,讓他們從被金融排斥到被金融包容;同時做到“授人以漁”,在提供金融產品和服務的過程中,確保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對低收入和弱勢羣體有真正的幫助,有真正的價值,最終實現客戶和機構共同可持續發展。

以助學貸款爲例,雖然我國的高等教育帶有普惠性質,教育資源相對公平化,但供給子女完成高等教育對於大多數家庭來說,仍是一筆不小的開銷。2020 年教育部、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聯合發佈的《關於調整完善國家助學貸款有關政策的通知》(教財〔2020〕4 號)對助學貸款相關政策進行了調整,進一步加大了對貧困學生就學的幫扶力度。

而國家助學貸款也未必能覆蓋大學生的所有開銷,尤其是生活開銷。據調研,大多數大學生在校四年的開支達 10 萬到 15 萬元,約六成的受訪者表示以上開支對其家庭造成了經濟壓力。國家助學貸款雖已做到“應貸盡貸”,但對於公辦高校的部分專業以及民辦高校來說仍有較大缺口,特別是對於部分家庭年收入在 4 萬元以下的大學生家庭來說,貸款融資需求十分突出。因此,這部分需求需要另一種相對穩妥的模式——正規持牌金融機構的商業貸款提供支持。

銀保監會鼓勵持牌金融機構開發創新產品滿足大學生合理借貸需求,並要求各高校要配合銀行業金融機構有針對性地開發手續便捷、利率合理、風險可控的高校助學、培訓、創業等金融產品。

在充分研究了美、英等國的助學貸款模式後,持牌金融機構興業消費金融參考美國助學貸款中的“家長貸款”模式,基於現有的家庭消費貸款產品體系推出了“興才計劃”高等教育貸款產品。

“興才計劃 ”創新貸款模式,基於防範學生非理性消費的考慮,採取了家長申請的模式,對資金用途實施全程監控,以避免大學生自制力差過度借貸,同時也落實了第一還款人,增強了貸款的可把握性、可持續性。還款設計也充分考慮大學生的成長週期和對“緩衝期”的需求,“興才計劃”貸款期限長達 20 年,在校期間及畢業後五年內只需還利息,給大學生提供一個“緩衝期”。目前,2019 年中國農村和城市人均低保分別爲每月 437元和 617 元,以大一新生家庭 4 年貸款 5 萬元爲例,即使依靠父母一個人的低保收入也能供孩子順利完成學業。

“興才計劃”還通過人性化的設計給予超長的“冷靜期”,允許借款人在貸款覈准後 90 天內可無條件退貸,利息全額返還。這也是持牌消費金融機構目前已推出的無條件退貸政策中週期最長的,充分保障了消費者合法權益。

值得注意的是,區別於針對貧困生的助學貸款,“興才計劃”面向所有大學生家庭,通過個性化產品設計和創新在理性借貸範圍內滿足大學生羣體必要的學習、生活開銷,充分體現了金融助力教育的普惠性。“興才計劃”項目推出以來,已幫助超過25000 個大學生渡過難關,順利入學。

(21世紀經濟報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