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站位

助力北京中轴线申遗

北京有一条古老而神秘的城市轴线。它始于元朝,如“书脊”一样,贯穿南北,形成了北京两翼对称,庄严肃穆的城市格局。这条世界上现存规模最长的城市中轴线,是历史之轴、文化之轴、也是时空的轴线,博物的长廊。在这条轴线上,汇集了北京古代建筑的精髓,蕴含着华夏文明的精彩印记,也发生了不少鲜为人知的神秘故事,留下了至今未解的历史悬疑。

“择天下之中而立国, 择国之中而立宫”。中轴线是古都北京的脊梁和灵魂,严谨、中庸、秩序,体现了尊卑有序的价值观以及天人合一的信仰,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在城市建筑上的反映。

中轴线申遗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是普通大众对这条轴线的认知程度,《打开文化之门》栏目以充分挖掘广播清浅轻松陪伴性强的媒体特点,深入浅出、注重趣味、将中轴线历史文化具象化、细节化、趣味化,在传输知识的同时、更灌注情怀,打造轻松有趣有温度的中轴线文化节目。

角度独特

历史照片带听众回溯历史瞬间

《打开文化之门》栏目从2021年3月开始推出“走读中轴线之中轴线的微时光”系列节目。“中轴线的微时光,有图有真相”,所谓“中轴线的微时光”是指从1860年开始,影像进入北京之后,留存下来大量的关于中轴线的历史照片,这些照片上凝固下来的历史瞬间,纪录见证了中轴线的历史,也串联起一座城市、一个国家的发展变化。

融媒体的意义在于网络视听语言的高度融合利用,为输出内容打通渠道。“中轴线微时光系列节目”充分利用北京广播电视台官方音频客户端“听听FM”,在直播中通过听听FM聊天室随时在线发布中轴线的老照片,利用主持人听听号展示珍贵的历史影像,邀请北京古都学会影像专委会主任、原北京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这里是北京》栏目总策划、总导演李欣;北京史研究会顾问、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原副主任谭烈做客节目。节目通过老照片中的影像,串起中轴线上的历史文化故事。今昔对比,回溯中轴线北的历史文化,介绍中轴线的变迁和现状。

呈现轻松

文化节目既要有品位,还要很轻松

“中轴线微时光”系列节目两位常驻嘉宾是北京古都学会影像专委会主任李欣和北京史研究会顾问谭烈飞。李欣长年研究北京文化,收集整理了大量关于北京城中轴线的珍贵历史照片,嘉宾谭烈飞多年研究北京史志。

节目制作人、主持人米夏充分发掘两位嘉宾的专业特长,李欣从影像切入、谭烈飞以地方史志相佐证,节目维度丰富、呈现方式多样,一改传统文化节目高端严肃的样态,以轻松有趣、深入浅出的展现方式,获得了听众的喜爱。主持人结合嘉宾自身特点,让两位常驻嘉宾以“弹力组合”的人物形象出现在节目中,两位嘉宾“相爱相杀”,主持人驾驭有度,三人互问互答、夹叙夹议,形成了轻松幽默的“谈话场域”。节目提供的知识点确凿可信,在保证节目品位的同时,打造了轻松有趣的底色。

节目先后策划了“南中轴——前门楼子九丈九,量错了?”、 “打卡永定门,你要看些啥?”、“永定门大脊合拢,宝盒里放了什么宝贝”、“中轴线的壮美,你懂吗?”、“钟鼓楼的时空”、“钟鼓楼的冷知识”、“正阳门考古——中轴线镇水兽一哥来了”、“来自天坛的神奇声音”、“中轴线上的中轴”等系列节目,以轻松的视角,诠释深远的中轴线文化。

增强互动

线上线下联动、增加受众黏性

北京文艺广播,

#走读北京中轴线 北京文艺广播《打开文化之门》栏目开启北京中轴线“线下走读式”体验,栏目制作人、主持人米夏邀请北京古都学会影像专委会主任李欣、北京史研究会主任谭烈飞,与大学生们走读南中轴。

视频号

《打开文化之门》栏目特别策划“中轴线的微时光”在完成传统线上节目播出的同时,通过落地活动,带听众实地走读中轴线,主持人和两位嘉宾带领听众行走南中轴,打卡永定门、天桥、前门大街;行走北中轴,登景山、访万春亭、走前门大街、看万宁桥和钟鼓楼等地。

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有效地增加广播听众的黏性,为打造听众社群创造了良好条件,树立了积极向上、有情怀、有温度的栏目品牌形象。

2021年5月,“走读中轴线——中轴线的微时光”系列节目获申了北京广播电视网络视听基金。

↑长按二维码收听节目↑

中轴线上的博物馆,你去过几个?

内容来源:北京文艺广播《打开文化之门》,头图来源:千图网

编辑:子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