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報記者 文梅 見習記者 周南 北京報道

2021年11月28日,由華夏時報社主辦的2021華夏公益論壇在京舉行。華夏時報和易善數據聯合發佈了《華夏公益·上市公司公益慈善年度報告(2020)》(下稱《報告》),同時揭曉“2020上市公司公益捐贈50強榜單”,用數據見證歷史長河中極爲不平凡的2020年,記錄上市公司在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共襄公益慈善方面做出的突出貢獻。

榜單中,恒大地產集團有限公司、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阿里巴巴(中國)網絡技術有限公司、福耀玻璃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和碧桂園控股有限公司,分別以32.76億元、26億元、18.06億元、15.87億元和15.74億元的公益捐贈額位居前五。這些企業因其公益行爲的影響力、創新性、發展性、公信力和企業多年履行社會責任等綜合特質成爲公益財經領域的企業典範。

《報告》數據主要以2020年中國上市公司發佈的2020年度公司年報、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可持續發展報告中披露的企業對外捐贈情況作爲榜單制定的主要依據,並通過易善公益數據庫提供的行業大數據對捐贈事件和相關數據進行了覈查。同時,爲確保公益捐贈統計口徑的統一,本榜單中的對外捐贈金額指現金捐贈,不包含公司捐贈的產品、物資和公益服務。

50家上市公司捐贈超203.4億元

《報告》指出,50家上榜公司2020年公益捐贈金額總計203.4億元。根據民政部發布的《2020年民政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全國社會組織年度捐贈收入1059億元,50家上榜公司的捐贈額約佔2020年全國全年捐贈總額的20%。

從上榜公司總部所在地的分佈來看,20家公司總部設立於北京,9家公司總部設立於廣東,兩地合計佔比58%,其中以金融公司、互聯網公司和能源公司佔主導。而捐贈額最多的還是來自廣東的上市公司99.5億元,北京的上市公司捐了38億元。另有3家公司總部位於福建,其他地區各有1至2家。

就50家上榜公司的行業捐贈情況來看,房地產行業(7家上榜,佔比14%)和互聯網行業(5家上榜,佔比10%)表現突出,無論是在捐贈總額,還是在行業捐贈平均額上都領先於其他行業,兩個行業公司的捐贈金額突破110億元,平均捐贈額9.25億,是各行業平均值4.26億元的2倍多。包括茅臺、五糧液、蒙牛、伊利等知名公司的製造行業(7家上榜,佔比14%)),其平均捐贈額度4.8億元,也高於整體水平。而金融行業雖然上榜公司數量最多(14家上榜,佔比28%),但行業平均捐贈額2.1億元,低於採礦行業(5家上榜,佔比10%),位居第5。

25家公司設立企業公益基金會

踐行公益已成爲企業與社會溝通的橋樑。自2004 年《基金會管理條例》頒佈以來,伴隨着政府大力鼓勵社會力量進入到公益慈善領域,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成立企業公益基金會,以更積極的姿態參與公益慈善事業,在開展公益捐贈,公益活動等方面都發揮了有力作用。

在上榜的50家公司中,有25家設立了企業公益基金會,佔比50%。成立較早的中國人壽慈善基金會和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設立時間爲2007年6月;最新設立的是深圳市龍湖公益基金會,設立時間是2020年10月。另有中國民生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網易(杭州)網絡有限公司分別成立了兩家企業基金會。

2020年,企業將資金捐贈給企業基金會,再由企業基金會的專業團隊進行捐贈或開展公益項目的資金總金額爲88.2億元,佔捐贈總額的44%。

實際上,成立公益基金會是公司更好規的劃公益投入,提升企業公益的可持續性、企業公益項目和資金使用的透明度和公信力,促進公益行業發展,推動解決社會問題的專業性和長效性的有力保證。

脫貧攻堅和抗擊疫情繫捐贈重點

2020年是脫貧攻堅的決勝之年,也是抗擊疫情的關鍵一年。縱觀50家公司的捐贈資金流向,在傳統的教育文化、扶貧濟困、醫療衛生、生態保護等公益慈善領域外,抗擊疫情和脫貧攻堅是兩大突出主題。

初步估算,投入到這兩個方向的捐贈金額合計達90億元,佔捐贈總額的44%。其中,有45家企業參與到這場脫貧攻堅戰,投入資金共計39億元,佔榜單捐贈總額的19%;有36家上榜公司披露了抗擊新冠疫情的捐贈情況,捐贈金額合計74億元,佔捐贈總額的37%。

面對疫情的衝擊,2020年上市公司會優先選擇與抗擊疫情有緊密聯繫的公益組織進行捐贈。根據《報告》統計的公益組織募款總額榜單(不含榜單公司基金會),排名前15位的社會組織中,10家都與抗擊疫情有緊密聯繫,位居前三的分別是武漢市慈善總會(6.34億元)、中華慈善總會(4.62億元)、湖北省慈善總會(4.60億元)。

《報告》還對不同行業“公司年度捐贈金額佔該公司當年總營收比例”這一數據進行了統計和分析。其中,製造業的捐贈金額佔公司總營收比例最高,平均值達到了0.37%,互聯網行業和房地產行業排名其後。金融行業、採礦業的這一數值爲0.05%。

需要說明的是,2020年以來,新冠疫情的暴發和蔓延引起了各界的高度關注,很多上市公司發佈了爲抗擊疫情臨時追加公益捐贈預算的公告。這也使得2020年各企業公益慈善捐贈的數據,無論是從年度捐贈金額,還是從支出佔比看,都有一定的提升。

積極踐行企業社會責任

改革開放40年,中國企業家推動中國經濟由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挺進,一方面,隨着脫貧攻堅任務的勝利完成,很多企業已經開始着手佈局鄉村振興的長遠扶貧規劃,抗擊疫情也已經從突發事件走向“持續戰”。另一方面,隨着“十四五”開局,站在第三次分配的潮頭,企業需積極踐行社會責任,義利並舉,實現商業向善、自然向好的多贏局面,創造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雙增長。

相對於市場根據要素貢獻進行初次分配和政府體現國家意志進行的二次分配,第三次分配是社會主體自主自願參與的財富流動。中國企業如何勇立第三次分配潮頭,找到新的發展藍海?

首先要發揮家族慈善的“利他性”,以公益方式爲家族和企業注入不竭生機,在進行家族善財傳承的同時致力於社會問題的解決。《報告》明確指出,2020年,中國人均GDP達到一萬美元,可預想的是,在這個經濟發展階段,結合“第三次分配”的倡議,中國家族企業在家族慈善上將會迎來更大的蓬勃發展時期。

其次,《報告》建議企業保持穩定的公益預算,企業的公益支出應與企業收入有一個穩定協調的關係。除如新冠疫情這樣的突發情況外,企業可考慮參考行業的中位數值作爲一個常態的、有清晰方向的社會責任行動表達,從而保持企業在“第三次分配”中的長效、可持續、積累並提高專業能力的行動,以此與企業本身的業務發展形成良性互相、彼此提升的關係。

另外,根據目前的社會資源流向來看,無論是互聯網企業還是家族企業對生態環境領域的投入都較低。而在“雙碳”目標的要求下,未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將向全面綠色低碳轉型,在支持公益環境領域企業和社會資源大有可爲,具體的發力方向有海洋保護、國際環保合作、氣候變化等。同時,持續爲行業輸送專業人才和提供資源進行有效的能力建設是行業發展的關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