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树底下谈家道,农家院里话家风”,用这句话来形容我们今天来到的通州区仇庄村再适合不过了。这里作为农业农村部公布的首批21个全国村级乡风文明建设优秀典型案例,在乡风、家风建设方面积累了哪些经验,今天我们就带您走进仇庄村去寻找答案。

记者走进杜振国家时,老伴正忙着收拾屋子,杜振国小心擦拭着镜框,镜框里装裱的正是“杜家-家风家训家规”。村民杜振国家的家风就是严父慈母,孝亲敬老,勤俭节约。

杜振国表示,留给子孙万贯,不如良言一句。他们祖祖辈辈都是这样做的,通过总结提炼家风家训家规,也影响了他们的晚辈!像杜振国的女儿坐公交车,看见老人必然是立马起身让座 。家风,不但说在家庭里有好的家风,也能影响到社会。

这里的村民,家家户户,无论是大门上,还是屋里的厅堂上,都端端正正挂着家风家规家训:勤俭持家、常回家看看、做一个文质彬彬贤惠之人……话虽朴素,却都饱含着做人、治家的智慧。

如今在仇庄村还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叫“古有六尺巷,今有三七墙”,这三七墙说的就是仇家两兄弟家中间的这堵山墙,一共37公分,在过去因为它还闹过一些不愉快。

村民王金颖回忆说,老人盖房子的时候,由于经济条件有限,给两个儿子盖房子时用了一堵山墙,到她大哥家盖房子的时候,就出现了点问题。因为他们家先翻盖的房,这墙归谁大家产生了分歧。后来还是在村委会王书记的帮助下,还有家规家训的影响下,这个矛盾完美的解决了,现在两家关系非常和睦。

现在王金颖和大嫂还共同照顾瘫痪在床的老公公,用行动践行孝道,和谐,忠厚的家风。古训“家和万事兴”,家庭是社会最小的细胞,通过整理家风,润物细无声般影响着每个家庭成员的精神内涵。

村民闫玉玲表示,仇庄村确实是文明存、孝道村,同时也是幸福村。之所以能让85岁高龄的闫奶奶发出这感叹,是因为今年村里给70岁以上的老年人办了件大实事——1块钱的早餐,每天会有送餐公司送到村里来。

1块钱能买什么?也就去外面买个鸡蛋。而在仇庄村,1块钱的早餐,粥、花卷等等,每天换着样吃。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仇庄村除了家风文明之外,孝道文化更是早已在这里生根发芽。

仇庄村的王书记1998年3月上任,1999年就成立了老人节。这位王书记特别注重孝道文化,这也是仇庄村特有的孝道文化。慢慢的,孝道文化在仇庄村扎根开花结了果,而家风文化则是从最早的孝道文化演变来的。

从2014年开始,仇庄村开展了追寻家训家规,呼唤良好家风系列主题活动。通过这个活动,村委会为每户提炼了仇庄村独有的家道三字经,又给各户提炼了自家的家风家训家规。通过这个家训,又组成了仇庄的家风故事集,现在这个仇庄家风故事集可以出版了。

仇庄的193户家庭制作了自己的家风、家训、家规,一封挂在自己家里,另一封则放在了村史馆里,为的是让家风家训家规代代传承下去。

在村史馆的一角,用场景复原了仇庄过去的风土人情。其实建村史馆,为的也是让子孙后代把历史牢记下来。有了老一辈人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才有现在这么好的仇庄。仇庄村的子孙后代要牢记老一辈人的无私奉献,并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把仇庄村建设得更好更繁荣,让村民过得更幸福。

“枯木逢春”是村史陈列室的主题,馆内分三个篇章,以“感恩昨天、珍惜今天、敬畏明天”为主线,讲述了昔日贫穷落后的仇庄,迎来生机盎然的“春天”的过程,展现了仇庄村“立德修身、立德齐家、立德兴村”的发展之路。

在仇庄乡风文明建设的同时,也推进美丽乡村的建设。在这里,有一个以孝道文化为主题的公园,叫十德公园。

“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这些传统文化内容在公园里都有展示,为村民打造出更加宜居和谐的人文、生态环境。村民们不仅富脑袋,也要富口袋。随着疏解整治促提升的深入开展,仇庄原有的发展方式面临转型。昔日的厂房成了有着徽派建筑风格的仇庄书院。

书院目前已开始承接团队会议,研学教育等活动,未来还将引入更多人才,共同建设仇庄书院,把这里打造成一个聚能人的平台。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仇庄村数十年来以孝道文化立村,村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今后,仇庄村将借助新型城镇化改造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契机,全力打造文化休闲、展示、体验、教育于一体的文化教育综合实践基地和休闲度假的旅游胜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