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樹底下談家道,農家院裏話家風”,用這句話來形容我們今天來到的通州區仇莊村再適合不過了。這裏作爲農業農村部公佈的首批21個全國村級鄉風文明建設優秀典型案例,在鄉風、家風建設方面積累了哪些經驗,今天我們就帶您走進仇莊村去尋找答案。

記者走進杜振國家時,老伴正忙着收拾屋子,杜振國小心擦拭着鏡框,鏡框裏裝裱的正是“杜家-家風家訓家規”。村民杜振國家的家風就是嚴父慈母,孝親敬老,勤儉節約。

杜振國表示,留給子孫萬貫,不如良言一句。他們祖祖輩輩都是這樣做的,通過總結提煉家風家訓家規,也影響了他們的晚輩!像杜振國的女兒坐公交車,看見老人必然是立馬起身讓座 。家風,不但說在家庭裏有好的家風,也能影響到社會。

這裏的村民,家家戶戶,無論是大門上,還是屋裏的廳堂上,都端端正正掛着家風家規家訓:勤儉持家、常回家看看、做一個文質彬彬賢惠之人……話雖樸素,卻都飽含着做人、治家的智慧。

如今在仇莊村還流傳着這麼一句話,叫“古有六尺巷,今有三七牆”,這三七牆說的就是仇家兩兄弟家中間的這堵山牆,一共37公分,在過去因爲它還鬧過一些不愉快。

村民王金穎回憶說,老人蓋房子的時候,由於經濟條件有限,給兩個兒子蓋房子時用了一堵山牆,到她大哥家蓋房子的時候,就出現了點問題。因爲他們家先翻蓋的房,這牆歸誰大家產生了分歧。後來還是在村委會王書記的幫助下,還有家規家訓的影響下,這個矛盾完美的解決了,現在兩家關係非常和睦。

現在王金穎和大嫂還共同照顧癱瘓在牀的老公公,用行動踐行孝道,和諧,忠厚的家風。古訓“家和萬事興”,家庭是社會最小的細胞,通過整理家風,潤物細無聲般影響着每個家庭成員的精神內涵。

村民閆玉玲表示,仇莊村確實是文明存、孝道村,同時也是幸福村。之所以能讓85歲高齡的閆奶奶發出這感嘆,是因爲今年村裏給70歲以上的老年人辦了件大實事——1塊錢的早餐,每天會有送餐公司送到村裏來。

1塊錢能買什麼?也就去外面買個雞蛋。而在仇莊村,1塊錢的早餐,粥、花捲等等,每天換着樣喫。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仇莊村除了家風文明之外,孝道文化更是早已在這裏生根發芽。

仇莊村的王書記1998年3月上任,1999年就成立了老人節。這位王書記特別注重孝道文化,這也是仇莊村特有的孝道文化。慢慢的,孝道文化在仇莊村紮根開花結了果,而家風文化則是從最早的孝道文化演變來的。

從2014年開始,仇莊村開展了追尋家訓家規,呼喚良好家風系列主題活動。通過這個活動,村委會爲每戶提煉了仇莊村獨有的家道三字經,又給各戶提煉了自家的家風家訓家規。通過這個家訓,又組成了仇莊的家風故事集,現在這個仇莊家風故事集可以出版了。

仇莊的193戶家庭製作了自己的家風、家訓、家規,一封掛在自己家裏,另一封則放在了村史館裏,爲的是讓家風家訓家規代代傳承下去。

在村史館的一角,用場景復原了仇莊過去的風土人情。其實建村史館,爲的也是讓子孫後代把歷史牢記下來。有了老一輩人付出的心血和汗水,纔有現在這麼好的仇莊。仇莊村的子孫後代要牢記老一輩人的無私奉獻,並把這種精神傳承下去,把仇莊村建設得更好更繁榮,讓村民過得更幸福。

“枯木逢春”是村史陳列室的主題,館內分三個篇章,以“感恩昨天、珍惜今天、敬畏明天”爲主線,講述了昔日貧窮落後的仇莊,迎來生機盎然的“春天”的過程,展現了仇莊村“立德修身、立德齊家、立德興村”的發展之路。

在仇莊鄉風文明建設的同時,也推進美麗鄉村的建設。在這裏,有一個以孝道文化爲主題的公園,叫十德公園。

“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勇”,這些傳統文化內容在公園裏都有展示,爲村民打造出更加宜居和諧的人文、生態環境。村民們不僅富腦袋,也要富口袋。隨着疏解整治促提升的深入開展,仇莊原有的發展方式面臨轉型。昔日的廠房成了有着徽派建築風格的仇莊書院。

書院目前已開始承接團隊會議,研學教育等活動,未來還將引入更多人才,共同建設仇莊書院,把這裏打造成一個聚能人的平臺。

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仇莊村數十年來以孝道文化立村,村莊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今後,仇莊村將藉助新型城鎮化改造和美麗鄉村建設的良好契機,全力打造文化休閒、展示、體驗、教育於一體的文化教育綜合實踐基地和休閒度假的旅遊勝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