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隨着貴州紫雲、納雍、威寧、赫章、沿河、榕江、從江、晴隆、望謨等九個貧困縣脫貧出列,我國832個貧困縣全部實現摘帽“清零”,波瀾壯闊的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

  作爲全國最後一批脫貧縣,它們曾是扶貧攻堅的“硬骨頭”和“最短板”。告別苦瘠、再啓新程,一年來,這些曾經的深度貧困縣幹部羣衆“出列再入列”,一手紮紮實實高質量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一手風風火火加速度開創鄉村振興新局面,在黔山秀水中描摹充滿希望的新畫卷。

  築根基:“四個不摘”緊密銜接不斷檔

  地跨雷公山、月亮山的榕江縣,溝壑縱橫,少數民族佔總人口80%以上。在縣委1號會議室,就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舉行的調度電視電話會議,一年間已接近30次。

  “每月至少一個大調度,及時研判存在的問題。”榕江縣鄉村振興局副局長石仕璽說,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召開次日,縣委書記、縣長任雙組長的脫貧攻堅領導小組就改成了鄉村振興指揮部,下設10個專項工作組,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

  榕江縣定威水族鄉曾是貴州20個極貧鄉鎮之一。“按照‘四個不摘’要求,我們發現脫貧不穩定戶45戶214人,邊緣易致貧戶39戶177人,經過動態監測幫扶,已全部消除風險。”對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鄉長潘之澤很有信心。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2020年5月20日,少數民族婦女在貴州省榕江縣臥龍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千匠百藝扶貧車間就業。新華社發(王炳真攝)

  各地都像打脫貧攻堅戰一樣抓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在烏蒙山腹地的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去年開始,由政府出資爲動態監測到的人均年收入低於5000元的脫貧戶和低收入邊緣戶統一購買保險,用理賠金對“收入掉線”的農戶進行救助。

  家住觀風海鎮七里半社區的趙蘭曾是建檔立卡貧困戶。丈夫患尿毒症常年要在醫院做透析,三個孩子又在讀職校和高中。脫貧後,趙蘭卻患肺囊腫住進醫院,手術費5萬多元,合作醫療報銷後仍需自費支出1.9萬元。因被納入防返貧預警監測,政府幫她買的“防貧保”發揮作用,理賠1.92萬元。

  位於雲貴高原邊緣地帶的望謨縣97%以上國土面積是山地。“在公司上班太陽曬不到、雨淋不到,多賺點錢以後生活才更好!”從大山搬進城的易地扶貧搬遷戶楊秀妹在一家做皮具手袋的扶貧車間務工。縣鄉村振興局局長田龍言說,當地做好產業、機制、政策等多方面銜接,確保脫貧人口不掉隊。

  “扶上馬送一程”,貴州嚴格落實“四個不摘”,健全易返貧致貧人口快速發現和響應機制,依託“貴州鄉村振興雲”開發防貧監測信息平臺和“貴州防貧申報”小程序,截至10月底,全省共識別監測對象10.69萬戶42.32萬人,已消除返貧致貧風險10.57萬戶41.89萬人,佔比98.92%。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在貴州省威寧縣五里崗街道朝陽新城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搬遷戶在就業扶貧手工車間可以一邊就業,一邊帶孩子(11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楊文斌攝

  興產業:因地制宜拓展增收大市場

  山坳裏薄霧籠罩,冬日的納雍縣董地苗族彝族鄉依然一片產業興旺的畫面。來到樸德村一家注塑廠,機器轟鳴,一個個用來盛放食用菌的塑料筐在傳送帶上排隊前行。“這條路真走對了!”工廠負責人龍鋼說,去年僅縣內就需要3400萬個。

  99.09平方公里土地上居然沒有一處超過50畝的平地,這樣的地理條件一度讓董地鄉產業發展舉步維艱。“得換個思路,不能鑽牛角尖,產業不一定就是農業。”董地鄉裕農合作社理事長劉呂一席話點醒了不少人,一產不行可以搞二產,整個畢節市還沒有這一類製造企業,市場有空白就會有需求。

  立足資源稟賦,因地制宜壯大產業,讓羣衆實現多元增收是脫貧摘帽縣的共同選擇。

  從江縣貫洞鎮臘水村38歲的脫貧戶梁林福是一片100畝食用菌基地的管理員。“山還是那片山,但林子值錢了!”這份工作不僅讓梁林福每月有約3000元的勞務收入以及季度分紅,還學到了種植技術。強化綠色導向,健全產業鏈,從江縣提出到2025年全縣發展林下經濟利用森林面積達到80萬畝。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2020年3月6日,村民在貴州省從江縣西山鎮卡翁村黑木耳基地搬運採摘的黑木耳。新華社發(吳德軍攝)

  除了傳統產業,數字經濟新業態延伸也創造了靈活就業機會。“送外賣第一個月就賺了8000多元!”28歲的晴隆縣青山村脫貧戶鄭金鵬沒想到,自己務工多年拿到的最高月收入,竟在家門口。

  去年,美團與晴隆縣簽訂戰略合作協議,一方面幫當地服務業商家數字化發展,另一方面加大騎手招聘和培訓讓貧困勞動力就地就業。

  依託氣候條件和市場需求,貴州着力發展茶葉、食用菌、蔬菜等12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同時,持續加大脫貧勞動力有組織勞務輸出力度,實現“多元化”增收。

  強治理:移風易俗迎來鄉村新氣象

  “十三五”期間,貴州實施易地扶貧搬遷192萬人。大規模山區羣衆進城生活,如何做好安置點的社會治理面臨考驗。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這是貴州省威寧縣五里崗街道朝陽新城和陽光新城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11月28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楊文斌攝

  在赫章縣金銀山街道,剛搬來時,個別羣衆大白天喝醉了倒頭就睡在草坪上;有些住戶爲了省事,一鏟子就把垃圾向窗外拋去;政府組織就業招聘,也沒幾個羣衆主動報名……

  爲激發搬遷羣衆內生動力,當地探索“黨建+積分”管理模式,圍繞文明衛生、遵紀守法、家風家教、培訓就業等進行積分“加減”和後續獎懲,顯著提升了羣衆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

  脫貧了,鄉風文明要提升。今年以來,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切實規範辦酒行爲,同時排查農村建房、煙花爆竹燃放、高價彩禮、隨禮攀比等增加農民負擔情況。

  沿河縣思渠鎮將移風易俗納入黨風廉政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等工作考覈,指導28個村(社區)成立紅白理事會,引導羣衆婚事節辦、喪事簡辦。

  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的內在要求。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縣板當鎮硐口村近日開展了一場“宜居鄉村創建示範戶”大評比。走進村內巷道,家家戶戶門前修葺的木柵欄內有“小花壇”“小菜園”,一幅百姓富、生態美的山水畫卷正在脫貧山鄉繪就。

  “我們通過評比常態化,讓村民形成互學互比的氛圍。”硐口村駐村第一書記王印說,全村共對160戶“宜居鄉村創建示範戶”進行掛牌,對5起亂堆亂放、房前屋後髒亂差等不文明行爲進行處罰,對3戶整治效果較差的農戶進行曝光,文明逐漸成爲村民行動的標尺。

  腳踏實地、久久爲功,脫貧之後,貴州又選派3.2萬多名第一書記和駐村幹部奔赴基層,組建鄉村振興駐村工作隊1萬多支,向着新生活新徵程邁開腳步。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貴州省威寧縣村民在仙水窩光伏電站採摘紅菜薹(8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陶亮攝

原標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告別苦瘠 再啓新程——中國最後九個脫貧縣鞏固振興週年觀察

值班主任:顏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