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全球糧價再刷10年新高!疫情後饑荒人口大幅上升

[文/觀察者網 周遠方]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最新報告顯示,11月全球食品通脹率連續第四個月上漲,達到2011年6月以來的最高水平,主要因素是對小麥和乳製品的強勁需求導致價格上漲。

跟蹤國際食品商品價格每月變化的糧農組織食品價格指數(FFPI)11月均值爲 134.4 點,較10月上漲1.6點,漲幅1.2%,較2020年11月上漲28.8點,漲幅27.3%。在分項指數中,11月穀物和乳製品的漲幅最大,其次是糖,而肉類和植物油的指數較上月略有下降。

糧農組織穀物價格指數11月均值爲141.5點,較10月上漲4.3點,漲幅3.1%,較去年同期上漲26.6點,漲幅23.2%。在供應緊張,特別是主要出口國對優質小麥需求強勁的情況下,小麥價格已連續5個月上漲,價格達到2011年5月以來的最高水平。澳大利亞在收穫季節遭遇降雨可能影響小麥質量,俄羅斯改變出口措施的潛在可能也爲價格提供支撐。在粗糧中,國際大麥價格因供應緊張和小麥市場的溢出效應而繼續上漲。此外,玉米出口價格小幅上漲,大米出口價格大體保持穩定。

糧農組織植物油價格指數11月均值報184.6點,較上月創下的歷史新高下降0.3 點,降幅0.2%。豆油和菜籽油的價格略有下降,棕櫚油報價幾乎持平。

糧農組織乳製品價格指數11均值報125.5點,比10月上漲4.1點,漲幅3.4%,比去年11月上漲20.2點,漲幅19.1%。黃油和奶粉的國際報價連續第三個月大幅上漲,西歐幾個產奶大國交貨量下降,澳大利亞產出低於預期導致全球出口供應緊張和庫存枯竭,推動價格上漲。

糧農組織肉類價格指數11月均值報109.8點,較10月下降1.0點,降幅0.9%,連續第四個月下降,但仍較去年同期值高16.5點或17.6%。11月,國際豬肉報價連續第5個月出現下跌,中國和歐盟採購量減少是主要因素。來自澳大利亞的出口供應增加,使綿羊肉價格大幅下跌,與此同時,國際牛肉價格保持穩定。禽肉方面,全球供應足以滿足需求,但供應方面因航運集裝箱短缺和歐亞禽流感疫情使價格基本穩定。

糧農組織食糖價格指數11月均值報120.7點,較10月上漲1.6點,漲幅1.4%,達到比去年同期近40%的漲幅。11月國際糖價反彈主要是由於乙醇價格上漲,促使全球最大的食糖出口國巴西更多地使用甘蔗生產乙醇。由於運費出現走低,全球進口需求強勁,也爲糖價提供了一部分支撐。

全球通脹持續

在歐美主要央行持續大量“放水”和全球供應鏈在疫情影響下持續混亂的雙重壓力下,通脹壓力進一步增加。

週二,歐盟統計局初步數據顯示,歐元區19個成員國的11月消費者物價指數上升4.9%,超過市場預期值4.5%,較前值4.1%相比漲幅較大,爲歐洲央行2%目標的兩倍多,達25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韓國統計局週四發佈數據顯示,韓國11月居民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同比上漲3.7%,爲2011年以來最大漲幅,通脹率連續第八個月超過韓國央行2%的目標水平。就連長期通貨緊縮,物價不漲反跌的鄰國日本的通脹都起來了,11月東京CPI創16個月新高。

土耳其也是近期全球市場關注焦點之一,該國11月份通脹年率上升到21.3%,是三年來的最高水平,標誌着能源成本的急劇上升。最近里拉由於連續的降息而下跌,導致基本的進口產品,尤其是能源產品,變得更加昂貴。土耳其央行可能在12月再次降息,因爲沒有跡象表明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會允許改變路線,埃爾多安預計通脹率將升至25%-30%。

作爲全球通脹“領頭羊”,美國11月公佈的10月CPI同比上漲6.2%,爲1990年12月以來最高水平;美國10月核心CPI同比上漲4.6%,同樣高於預期。

“2022年需要救助的人口將上升17%”

救援網(reliefweb.int,聯合國人道主義事務協調廳授權建立的專業數字服務平臺)12月2日消息稱,120家NGO組織日前聯署一封公開信,呼籲各國領導人採取更多行動,阻止一場“毀滅性的全球飢餓危機”,最新分析顯示,2022年需要人道主義食物援助的人數可能增加17%。

聯合國人道主義事務協調辦公室(OCHA)12月2日發佈的《2022年全球人道主義概覽》警告,全球目前正在與本世紀最嚴重的飢餓危機作鬥爭,明年可能有2.74億人需要人道主義援助,這一水平顯著高於2020年的2.35億人和2019年的1.68億人。自2019年底新冠疫情爆發以來,面臨饑荒的人口大幅上升,由2019年的2700萬上升至目前的4500萬,涉及多達43個國家。

目前,馬達加斯加正在經歷嚴重的糧食危機。

“在馬達加斯加南部,飢餓的幽靈無處不在。父母們幾乎什麼都沒有,他們只能賣掉一切東西,只爲了給孩子喫一點紅薯或大米。當他們沒有東西喫時,就會摘樹葉和仙人掌果實,或者用睡覺來捱過喫飯時間。在孩子們沒有食物的時候,他們有些人會玩用沙子、泥土和樹葉做飯的遊戲”,馬達加斯加拯救兒童計劃主任塔蒂亞娜·達西(Tatiana Dasy)表示,“這是馬達加斯加40年來最嚴重的糧食危機。聯合國將其稱爲世界上第一次‘氣候變化饑荒’,隨着氣候危機的加劇,情況只會變得更糟。在21世紀沒有人應該過這樣的生活。”

“但今天公佈的聯合國報告告訴我們,馬達加斯加可怕的現狀不是個案”,達西說,“我們正處於全球飢餓危機升級的過程中,這表明世界需要儘快採取行動。”

“我已經在援助部門工作了15年,從未見過人道主義局勢看起來如此糟糕”,反飢餓組織阿富汗負責人邁克·邦克(Mike Bonke)表示,“在阿富汗,我們的一些營養不良病房已經排隊,隨着冬天的到來和糧食供應的繼續減少,情況只會變得更糟。糧食需求是一個天文數字,未來將是一個非常艱難的冬天。”

更糟糕的情況是,供應鏈混亂導致的能源危機下,化肥短缺正在北美、歐洲、東南亞、澳大利亞、韓國等多國持續。

我國糧食增產,爲何仍要“保進口”?

今年我國糧食呈現產量與進口量“齊增”的良好局面,糧食供應有充分保障。全年糧食有望增產,實現年初確定的1.3萬億斤以上的穩產增產目標。

同時,糧食進口量創紀錄式增長,據海關總署公佈的數據,1月份至10月份進口量爲13795.6萬噸,同比增加23%,全年進口量有望超過去年。

“糧食結構性短缺是糧食進口量增加的主要原因。”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產業經濟研究室主任鍾鈺說。今年生豬產能加快釋放,飼料需求旺盛,大部分進口糧食用作飼料。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前三季度,生豬出欄49193萬頭,同比增長35.9%;三季度末,生豬存欄43764萬頭,同比增長18.2%。此外是補充玉米庫存。2020年我國玉米庫存消費比50.8%,確保庫存充足,能夠有效穩定市場預期。

“糧食大量進口對保障國內糧食穩定供應有積極意義。”國家發改委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農村經濟研究室主任塗聖偉說,在疫情引發的糧食安全恐慌之下,各國普遍增加儲備規模,一些糧食進口國積極鼓勵進口,促進了全球糧食貿易量增加。目前全球糧食庫存持續增加,庫存消費比穩定在30%以上,遠高於17%至18%的國際糧食安全警戒線。

作爲負責任的糧食進口大國,我國始終堅持全方位開放政策,糧食進口規模保持穩定增長。

鍾鈺認爲,這激發了美國、巴西等主要糧食出口國的生產能力,維護了全球糧食貿易鏈穩定。疫情暴發以來,我國未對糧食進出口實施限制,維護了全球貿易秩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