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來源: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喆

隨着李鐵辭去國足主帥,李霄鵬接手,國足的2021賽季正式結束。但對於中國足球來說,未來卻充滿未知。

自從米盧帶隊歷史性殺入世界盃決賽圈之後,20年來國足先後經歷了九任主帥,其中6人是外籍教練,3人是本土教練。但無論"洋帥"還是"土帥",中國男足始終未能再次跨進世界盃的大門。

在國家隊過去20年的建設上,中國足協始終缺乏高屋建瓴的科學頂層設計制度,尤其在主教練的選拔標準、成績指標、管理制度上均缺乏透明度。每次國足在大賽失利後,總是缺乏系統科學的糾錯。

客觀來看,國足目前在亞洲的實力排名約在第八、第九名,要想殺入前5位挺進卡塔爾世界盃決賽圈的確是難事,這一點絕非換個教練就能解決。

一方面,亞洲各國在相對健康的聯賽機制和科學的青訓體系浸淫下,整體水平日益增長。從這次12強賽前6輪比賽可以看出,國足能夠在對抗場面上佔優的時間實在有限。

另一方面,因爲此前在青訓上的系統性缺失,國內出生於1995年之後的球員能挑起國足大梁者寥寥無幾,這也導致本屆國足的平均年齡接近30歲,如此老邁的國腳豈能指望他們在12強賽的舞臺上恣意飛揚?

由於認識到自身實力上的短板,這次衝擊世界盃中國足協通過歸化政策進行補救。既然如此,中國足協理應在國足主帥和歸化球員之間搭建一個良好的溝通平臺,以科學嚴謹的方式使用他們來增強國足的競爭力。但很遺憾,歸化球員的使用偏偏成爲本屆國足的最大痛點,這也不該是李鐵一個人的責任。

過去3個多月,李鐵率領的國足在國內外長時間的封閉集訓比賽固然很難,但因長時間讓路國足而停頓的中超聯賽卻更"淒涼"。聯賽和國家隊到底應該如何並存,兩者如何相互促進,中國足協這麼多年依然沒有找到有效的辦法。

擺在中國足協面前的未解難題依然有很多,相比之下,中國足球如今更難的是--如何挽回國人的信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