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力爭1個潛伏期控制疫情傳播,拆解中國動態清零幾大招

從2至3個潛伏期控制住疫情傳播,到力爭用1個潛伏期(14天)左右時間控制住疫情傳播,中國疫情防控策略越來越強調快的背後,是新冠毒株的持續變異和傳播力的增強。

儘管目前對奧密克戎(Omicron)的認知還有待進一步明確,但這一新冠病毒變異株一出現,就迅速改變了多個國家的防疫措施,紛紛推出邊境和旅行限制等舉措。

當地時間12月3日,世界衛生組織衛生緊急項目技術主管瑪麗亞·範·科霍夫在日內瓦表示,從她瞭解到的情況來看,新冠變異病毒奧密克戎毒株已在全球至少38個國家和地區出現,世衛組織下轄6個區域都報告了相關病例。

前一天(12月2日),《英國醫學雜誌》(The BMJ)刊登了一組“中國抗擊新冠疫情的策略與經驗”(China’s response to covid-19)專輯,一批身處抗疫前線的中國學者,從多個角度分析了中國的防控措施,以及如何實現快速、持續地圍堵新冠肺炎。進而,這組文章也解釋了,在當前的“動態清零”階段,面對持續變異的新冠病毒,尤其是傳播力越來越強的值得關切的變異株(VOC),哪些防控措施需要繼續,哪些暴露出的薄弱環節需要加強,哪些措施還需要進一步完善。

“在覈酸檢測、移動通訊等新技術的輔助下,我們甚至完全可以在暴發初期徹底消滅一個高度傳染性的新發傳染病。”12月4日,在該專輯的發佈會上,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學流行病學講席教授、《英國醫學雜誌》高級臨牀研究編輯唐金陵表示,在沒有疫苗和特效藥這些新技術的情況下,中國僅僅依靠傳統的公共衛生措施,成功地遏制住了新冠疫情,同時也爲新冠疫苗和藥物開發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唐金陵表示,可以斷定,當下一個新發傳染病出現時,正確的行動策略將依然如此。

圍堵策略應作爲首選的初始應對策略

自去年初疫情暴發以來,我國新冠疫情防控經歷了三個階段——用3個月左右時間取得湖北保衛戰、武漢保衛戰決定性成果的突發疫情應急圍堵階段;到2至3個潛伏期控制住疫情傳播的常態化防控探索階段;從今年8月開始,力爭用1個潛伏期(14天)左右時間控制住疫情傳播的“動態清零”階段。

從2至3個潛伏期控制住疫情傳播,到力爭用1個潛伏期(14天)左右時間控制住疫情傳播,中國的疫情防控策略越來越強調快的背後,是新冠毒株的持續變異和傳播力的增強。

國家衛健委主任馬曉偉在接受新華社採訪時表示,全鏈條精準防控的“動態清零”階段,重要目標之一是減少疫情發生,這需要我們在防的水平上再提高一步。前期的人、物、環境同防部署和社會面防控的有效做法還需要堅持,疫苗接種工作還需要大力推進,暴露出的薄弱環節還需要加強,針對傳播速度更快的變異毒株我們的措施還需要完善。

兩年來,新冠大流行席捲全球,儘管各國採取了前所未有的努力,但還是造成了超過2.6億人感染、522萬人死亡。這其中,中國的確診病例僅佔0.05%。

專輯中的多位專家都表示,包括病例的主動發現和隔離治療、密切接觸者的追蹤和隔離、旅行限制、以及戴口罩、洗手等加強個人衛生防護等在內的非藥物干預措施(NPIs),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唐金陵表示,對於新冠病毒這樣一個新的病原體,在疫情防控的第一個階段,沒有疫苗、沒有特效藥物治療,唯一可用的工具,就是已經使用了數百年的公共衛生措施。“用這樣的方法,中國3個月內控制了新冠疫情,並消除了本地感染。表明僅使用NPIs就可以消除具有大流行潛力的新發疾病。”

中國疾控中心陳秋蘭、高福等人撰文稱,在大流行的早期,包括中國在內的多個國家採取了圍堵策略,成功遏制了新冠病毒的本土傳播,表明在暴發早期階段僅使用NPIs就可阻斷具有大流行潛力的新發病原體的傳播。

包括核酸檢測等新技術的應用,也讓NPIs更爲有效,也意味着早期發現、隔離治療每一位患者,強制隔離並定期進行核酸檢測,從而進一步減少繼發感染,阻斷新冠病毒的傳播。

在封鎖前的武漢,每天只有200次核酸檢測的能力,到了2020年1月28日,每天可以檢測2000次,2020年2月上旬,每天可檢測35000次。

核酸檢測能力的提升,改變了武漢從發病到確診的中位時間。據陳秋蘭、高福等人的撰文,2020年1月初,武漢病例從發病到確診的中位時間爲15天,2月初縮短到5天。

陳秋蘭、高福等人表示,中國的經驗證明,在大流行早期階段採取圍堵策略是可以實現的,而且是值得的。與緩疫(mitigation)策略相比,快速圍堵策略的健康成本更低,有助於大流行期間社會經濟活動的快速復甦和正常運行。也因此,在應對未來具有導致大流行潛力且可能造成嚴重健康負擔的新病原體,應努力嘗試將圍堵策略作爲首選的初始應對策略。

在首次實現本土新冠病毒傳播阻斷後,中國後續幾輪疫情,都與境外輸入有關,通過“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防控策略,中國仍採取積極的病例發現和管理政策,並基於風險評估,對中高風險地區,精準地採取旅行限制、大規模PCR篩查等措施。同時,開展入境人員新冠肺炎篩查和集中隔離檢疫措施,以最大限度地減少輸入性疫情的數量;並建立基於PCR檢測的高度敏感的監測系統,包括對口岸人員、醫務人員等重點人羣常規開展篩查。中國採用手機定位等技術手段和多部門聯合防控的方式,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和密接追蹤,並通過網格化的社區管理方式落實各項防疫措施,取得了切實的效果。

大規模核酸檢測和時空定位繼續必要麼?

隨着Delta的出現,中國對防控政策進一步精準化,包括提出時空重合的概念。整個防控策略中,調動了多個部門的力量,使得流行病學調查時間進一步縮短,以便管理傳播週期更短的Delta變體。

另外,發現和及早管理無症狀感染者,也是中國通過非醫學防控手段快速遏制疫情的法寶。這其中,核酸檢測和手機信息成爲了防控的重要手段。而這也是公衆質疑較多的方面,我們是否需要大範圍核酸檢測和時空重合定位?

答案非常明確,極爲需要。

無症狀和症狀前傳播是新冠疫情在其他各國持續的一個重要因素。北京大學公衆健康與重大疫情防控戰略研究中心主任李立明等認爲,雖然關於無症狀和有症狀的新冠病毒感染的比例存在分歧,但一系列系統評價和分析顯示,新冠肺炎檢測呈陽性但從未出現症狀的人的比例從8.44%到39%不等。在中國,76%的血清陽性感染沒有任何症狀。對武漢市9702名隨機選擇的人的進一步研究發現,在泛免疫球蛋白檢測呈陽性的532名參與者中,有82%沒有出現症狀。這凸顯了主動病例識別無症狀感染者重要性。

第一時間找出無症狀,爲了減少新冠肺炎的進一步發展。

據李立明稱,一項分析研究估計,有48.9%的新冠病毒感染者在無症狀時會繼續出現症狀。對於無症狀感染者攜帶病毒載量的問題,有一項評估發現,在12項研究中,只有兩項報告無症狀人羣的病毒載量低於有症狀人羣;有四項研究報告稱,無症狀和有症狀人羣的初始病毒載量相似,但其中一項研究報告稱,在隨訪期間無症狀人羣的病毒載量顯着降低;五項研究報告說,無症狀人羣的病毒清除速度比有症狀的人羣更快,但一項研究報告稱,無症狀人羣的病毒排毒持續時間更長。

此外,李立明認爲,由於無症狀的人沒有身體不適而被隔離,可能會接觸更多的人,帶來更多的傳播。

因此,識別和隔離所有感染者,包括無症狀者,對於控制新冠肺炎的傳播很重要。而核酸檢測和手機定位更是實現這個目標的主要手段。

陳秋蘭文中稱,在覈酸檢測呈陽性後的一小時內,由當地公安和信息部門使用手機位置提供感染者的初步時空軌跡,在四小時內,公共衛生專業人員進行採訪,以確認活動地點,並確定如何管理高風險場所和人羣並找到所有密切接觸者。

復旦大學周藝彪等人撰文稱,在常態化疫情防控階段中,中國綜合採取了密切接觸者追蹤、隔離和核酸檢測等主要措施的精準化防控策略,有效、快速地遏制了局部地區的疫情反彈。其中,越早啓動隔離和追蹤,傳播鏈將被切斷得越快。而出現社區傳播的跡象時,全員核酸檢測是大規模篩查新冠感染者的重要手段,可幫助提高流行病學調查的效率,及時發現傳染源。

大規模核酸檢測對於縮短疫情持續時間、降低大規模隔離成本有重要價值。大規模核酸檢測也有助於快速病例發現以及在流行病學調查中追蹤密切接觸者,從而實現疫情的早期遏制。此外,對高危人羣常規進行核酸檢測,篩查無症狀感染者有助於降低其傳播風險。

不過,周藝彪等人撰文也提醒說,大規模檢測也存在成本高、可能引發疾病傳播風險、倫理等問題。不同地區應根據實際情況制定有針對性的響應措施,並通過合理配置醫療資源、不斷提高核酸檢測能力等,實現當前疫情的控制和可能暴發的早期預防。

疫苗接種後要不要繼續非藥物干預

截至11月29日,中國已經完成全程疫苗接種的人數達到11億1050.6萬人,接種率已達78.7%。

這個時候還要不要繼續堅持“零容忍”?

中國疾控中心研究員馮子健等撰文稱,對本地疫情傳播的“零容忍”、各地輸入性疫情迅速動態清零的政策,爲中國靈活制定適合國情的疫苗接種策略,通過疫苗接種建立人羣免疫力來鞏固疫情遏制的成果,提供了從容的時間窗口。

但是,馮子健認爲,中國目前沒有取消零容忍政策的最後期限。如果取消零容忍政策,就需要達成一個人羣免疫力的目標:即可以創造一個流行病學環境,在這種環境中人們可以安全地放鬆或停用一些非藥物干預措施,尤其是國際邊境檢疫措施。

馮子健認爲,中國應對新冠肺炎的目標始終是將發病率、死亡率和社會經濟損害降至最低。因此,取消零容忍政策的前提,是要知道在什麼條件下,被感染的人進入社區但不會導致流行病失控;中國需要什麼水平的免疫覆蓋(以及在哪些人羣中),可以使新冠病毒的傳播不造成顯著的發病率和死亡率。

但是,單靠疫苗不太可能結束大流行。

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團隊張奕等人撰文稱,使用高效的疫苗和達到預期的接種率是達到羣體免疫狀態的兩個必要條件。從接種率看,目前全球不同地區存在很大的差異,全球接種率均達到預期水平預計需要很長的時間;從保護效果看,變異株的出現帶來了持續的挑戰,如疫苗保護效果降低,甚至無法達到預期水平,羣體免疫將無法實現,而接種第三針雖可提高保護效果,但也意味着提高全程接種率需要更長的時間。

文中稱,如果針對新冠病毒的疫苗有效性下降到70%以下,則無法實現羣體免疫,疫情暴發的風險將持續。因此,實現羣體免疫的道路漫長而不確定。

目前,新冠疫苗接種率達到74%以上的歐洲地區,當前的疫情形勢依然十分嚴峻。英國完成兩劑接種的比例已達80.7%,但當前的日增新冠感染者仍高達48374例。

馮子健等認爲,雖然新冠疫苗不能100%預防新冠病毒感染,但疫苗仍然是最好的防線。只有大力開展疫苗接種工作,才能安全地取消零容忍政策,而不會造成重大生命損失和社會損害。

同時,由於目前新冠疫苗接種後的突破感染不斷出現,並隨着病毒的持續變異,突破感染的增加,也從側面角度反映了新冠疫苗的保護效力在下降。

一項模型研究表明,在疫苗接種期間,如果放棄NPI,即使疫苗有效性很高,大流行也可能會再次爆發。

對此,唐金陵和李立明等撰文稱,儘管有疫苗和新藥的研發推進,但既定的公共衛生措施仍將是人類控制新冠肺炎和未來流行病的最佳工具。

張奕等人也表示,Delta株在全球的流行已經證實,在當前的接種率和疫苗保護效果的情況下,僅依靠接種疫苗不能阻斷疫情傳播,採用非藥物干預措施仍十分必要。

不過,有專家認爲,在公共措施執行過程中,還需要進一步精準,減少核酸檢測覆蓋的範圍以及大數據的精準定位。

遏制新冠蔓延 杜絕變異可能

藉助於包括NPIs、核酸檢測、疫苗等構建的高效處置散發病例和聚集性疫情動態清零措施,中國遏制了新冠疫情在本土的蔓延,也使得新冠病毒在中國喪失了變異的機會。

不斷變異,是一個單鏈RNA病毒亙古不變的屬性。自新冠病毒出現後,其變異毒株就不斷出現,且個別變異毒株引發了局部或大流行。11月26日,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新冠病毒進化技術諮詢小組(TAG-VE)召開緊急會議,評估新冠病毒變體B.1.1.529,並將其列爲“需要關注”的變異株(VOC),並命名爲Omicron。

11月29日,國家衛健委發佈的“關於奧密克戎權威解讀”中推測了其出現的原因可能情況:(1)免疫缺陷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後,在體內經歷了較長時間的進化累積了大量突變,通過偶然機會傳播;(2)某種動物羣體感染新冠病毒,病毒在動物羣體傳播過程中發生適應性進化,突變速率高於人類,隨後溢出傳染到人類。

雖然有專家認爲,奧密克戎的出現是屬於偶然現象,但這種偶然的發生卻有着必然。

首先,南非新冠疫苗接種率低。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在其微博中表示,南非的疫苗接種完成率低,完成全程接種的人口比例僅僅24%,自然感染率4.9%左右,不足以構建疫苗和自然感染的免疫屏障。截至到11月29日,南非衛生部確認該國累計確診2963679例。

其次,南非有着超710萬的艾滋病感染者。南非研究人員認爲,奧密克戎的出現可能與該地區艾滋病高流行有關。奧密克戎是在一位艾滋病患者女子身上發現,該女子於2006年被確診爲艾滋病,2020年9月感染了新冠病毒。今年6月,南非研究人員在其體內發現了突變的奧密克戎。

奧密克戎的出現,前提是新冠病毒的廣泛傳播,給新冠病毒帶來更多的突變和被選擇機會,所以,如果不遏制其流行,新的變異毒株還會將繼續出現。從阿爾法變異毒株和德爾塔變異毒株,莫不如此。

所以,可以提出的一個假設是:如果中國不採取動態清零及時遏制新冠病毒的傳播,是否也會在本土出現新的變異毒株?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表示,如果沒有采取圍堵清零的政策,按照全球的感染情況,中國會有4780萬人感染新冠,會有95萬人死亡。按照金磚四國的情況,中國會有5497萬人感染新冠,會有114萬人死亡。如果中國的感染率和發病率和美國、英國相當,不採取圍堵清零政策的話,中國的感染人數會在2.04~2.06億人;如果按照英國和美國的發病死亡率,會有300多萬人死亡。

在將發病率、死亡率和社會經濟損害降至最低的同時,中國也並沒有出現一株被世衛組織定義爲VOC的變異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