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青石板,聽溪流潺潺,嗅茶園飄香……正值冬日,記者來到雲南省普洱市寧洱縣同心鎮。一個古樸靜雅的村莊坐落青山之中,它就是茶馬古道上的重鎮那柯里。

  北有絲綢之路,南有茶馬古道。茶馬古道是我國曆史上以茶馬貿易爲主的西部國際貿易古通道,它在崇山峻嶺和雪域高原之間穿梭延伸,1000多年商賈馬幫南來北往、川流不息。

  “這一古道正是以普洱茶爲緣起,以古代普洱府(今普洱市寧洱縣)爲中心延伸向四面八方的。”寧洱縣文化和旅遊局副局長唐春莉告訴記者。

  那柯里村口,一塊巨石屹立路旁,石頭上刻畫的“大茶馬古道示意圖”,紅色醒目。“漫長的古道線路上,那柯里位於寧洱和思茅中間,從寧洱縣出發到那柯里是23公里,負重前行的馬幫每天行走20公里左右,那柯里自然成爲一個馬幫的歇腳點,如今仍保留着完好的茶馬古道遺址。”唐春莉說。

  走進那柯里,青翠樹木掩映房屋,清澈的河水流過村莊。村中古道都是用石板鋪成,平整的路面雖不寬闊,但在過去足以讓兩匹馬並行,古道上的陡坡砌有石階,仔細觀察,一些石階上還留有深深的蹄印。那柯里當地老人解釋,“那柯里”是傣族語發音,“那”爲田,“柯”爲橋,“裏”爲好,意爲小橋流水,沃土肥田的好地方。這樣的好地方自然也爲勞苦奔波的馬幫提供了溫馨的歇腳時光。

  昔日,那柯里設有馬店、客房、商鋪。沿着石頭鋪就的小道漫步,可以找到那柯里歷史最久遠的“榮發馬店”。古道興盛的年代,南來北往的馬幫會到這裏休整體力、餵養馬匹。店門口一副“關山難越誰爲主,萍水相逢我做東”的對聯,展現出趕馬人豪放不羈的性情。店中陳設着過去開馬店時用過的石頭水缸、油燈、鍘刀,還有院子裏的一塊石板棋盤,彷彿把人拉回到了那個人喊馬嘶、駝鈴聲聲的漫漫歲月。

  沿着古道,普洱茶的美名傳揚天下,而那柯里演繹的傳奇故事也無窮無盡。如今隨着公路、國道、高速高鐵的相繼修建,昔日成羣結隊的馬幫身影消散,歷經風雨的茶馬古道完成了歷史使命、逐漸沉寂。但古道的性格文化卻早已銘刻在了這片山水之中。

  近年來,圍繞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寧洱縣抓住普洱市大茶馬古道旅遊規劃,對那柯里進行重點挖掘,全力打造集古道、驛站、馬幫特色於一體的特色鄉村旅遊。

  漫步那柯里,茶馬古道陳列館、水車、驛站廣場、洗馬臺、馬跳石等一批馬幫元素景點設施進一步完善。那柯里至普洱坡腳段4.3公里的茶馬古道已清理修復完成,可以讓遊客徒步,近距離感受馬幫歷史。村裏還建起購物長廊,村民在自家門口賣起了土特產品、特色小喫、民族飾品。

  看準鄉村旅遊機遇,“90後”村民高仕興前些年回到家鄉發展,成立了“仕興號茶葉農民合作社”,並在自家“高老莊”農家樂開起了製茶體驗館,讓遊客動手打造一塊專屬茶餅。“很多遊客來尋訪茶馬古道,再親手體驗一下普洱茶製作,感受了文化也帶走了產品。”高仕興說。

  看風景,嘗美食。不少遊客來到那柯里還要專門品嚐一下正宗的“馬幫菜”,瞭解馬幫飲食。

  村民趙毅一家在村裏經營馬幫菜餐館已經30年。燒上火塘,架上“鑼鍋”,先煎臘肉,鍋裏留油,再炒菜煮湯,一口鍋煮一鍋菜。趕馬人翻山越嶺、風餐露宿,這種樸素的飲食方式也成爲馬幫菜的特點。

  “傳統馬幫菜食材信手拈來,可食用之材皆可成菜,菜品多樣,但‘馬幫三姐妹’和‘火燒三兄弟’必不可少。”一邊做飯的趙毅娓娓道來。“三姐妹”指豆花、豆渣和豆漿煮白菜,“三兄弟”則是烤豆腐腸、烤臘肉和牛乾巴。“趕馬人路途勞苦,這幾個菜營養豐富、味厚味重,受到馬幫的青睞。”

  歲月更迭,馬幫退去,如今通過挖掘傳承文化、文旅互動、以旅促農,昔日的茶馬古道驛站又重現往日的繁華。目前,那柯里由2007年前的3家農家樂發展到現在的26家,還有9家民宿客棧、5家民族手工藝品店、4家茶莊,2020年共接待遊客61萬人次。

  “那柯里守住了鄉愁,也找到了發展的金鑰匙,村民們在家門口就業創業。2020年村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2.2萬元,是10年前的10倍。”唐春莉說。(經濟日報記者 曹 松)

原標題:那柯里:古道驛站今又生

值班主任:高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