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挑釁中國後立財長稱“不會蒙受特別損失”,立專家打臉

【環球網報道】對於屢屢挑釁中國,立陶宛政客聲稱後果沒有那麼“糟糕”,不料被一些立陶宛專家的說法“打臉”。

近日有媒體報道中國海關似乎已將立陶宛從其系統中移除。據俄羅斯《觀點報》12月5日報道,立陶宛國內對此作出不同反應。立財政部長薩卡萊特聲稱,中國“並非立陶宛特別重要的夥伴”,因此預計立經濟和企業不會受到特別影響。不過,立陶宛經濟學者馬裏烏斯·杜布尼科瓦斯認爲,如果不與中國合作,立陶宛企業的競爭力會下降。

報道稱,一些立陶宛政客“逞強”。薩卡萊特聲稱,立陶宛經濟不會蒙受特別損失。“我們對華出口大約僅佔立陶宛全部出口的1%。實際上,這並非我們特別重要的夥伴,因此我們預計立陶宛經濟和企業不會受到特別影響。” 薩卡萊特如此回答“明年的國家預算是否會包括用於補償立陶宛企業在中國可能蒙受損失的資金”的問題。

不過,一些立陶宛學者並不這麼看。

該國經濟學者杜布尼科瓦斯就認爲,對於立陶宛來說,如果不與中國合作,運用5G技術和其他技術創新產品,以及更換該國已有的中國製造的高科技系統的組件的成本將高出很多。“這些困難會給當地企業帶來附加問題。其競爭力會下降。”杜布尼科瓦斯警告說。

立陶宛經濟學者亞歷山大·伊茲戈羅丁認爲,在不與同中國合作的情況下,從德國或波蘭等第三國進口同樣的商品要支付更多資金。

另據衛星通訊社報道,俄聯邦委員會議員阿列克謝·普什科夫4日發推文稱,立陶宛每年將蒙受3億美元的損失。“(批准臺當局)在維爾紐斯設立‘臺灣代表處’後,(據稱)立陶宛被從中國海關係統中移除。今後立陶宛商品進入中國的通道已關閉。” 普什科夫說,“對於立陶宛來說,這意味着每年損失3億美元。總之,(立陶宛)自作自受。”

近段時間以來,立陶宛方面就臺灣問題多次發表不當言論,甚至不顧中方嚴正抗議和反覆交涉,允許臺灣當局設立“駐立陶宛臺灣代表處”,引起中方憤怒。

針對立方這一觸碰中國底線的舉動,11月21日,中國外交部正式宣佈將中國和立陶宛的外交關係降爲代辦級。11月25日,中國駐立陶宛大使館發佈通知:“因技術原因,領事業務自2021年11月25日起暫停。恢復時間另行通知。” 多家立陶宛媒體本月2日報道稱,立陶宛出口商報告說,中國海關似乎已將立陶宛從其系統中移除,貨物無法在華清關。立陶宛外交部稱,正就此事與歐盟進行聯繫。

中國外交部曾表示,世界上只有一箇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一箇中國原則是國際社會普遍共識和公認的國際關係準則,是中國同立陶宛發展雙邊關係的政治基礎。中國政府從維護中立關係的善意出發,一再警示立方不要再做背信棄義的事情。遺憾的是,立陶宛無視中國政府的嚴正立場,罔顧雙邊關係大局,罔顧國際關係基本準則,執意允許以臺灣名義在立陶宛設立“代表處”,在國際上製造惡劣先例。鑑於中立賴以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的政治基礎遭到立方破壞,中國政府爲了維護自己的主權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不得不將中立兩國外交關係降爲代辦級。立陶宛政府必須承擔由此產生的一切後果。我們敦促立方立即糾正錯誤,不要低估中國人民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強決心、堅定意志、強大能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