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國糧食總產量13657億斤,比上年增加267億斤,增長2.0%。其中,夏糧和早稻產量分別爲2919億斤和560億斤,分別比上年增加62億斤和14億斤;秋糧產量10178億斤,比上年增加191億斤,增長1.9%。

這是12月6日國家統計局公佈的2021年糧食生產情況的一系列數據。綜合來看,這意味着中國的糧食產量已經連續七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

以各方高度關注的穀物產量爲例:2021年,全國穀物產量12655億斤,同比增長2.6%。其中,稻穀產量4257億斤,同比增長0.5%;小麥產量2739億斤,同比增長2.0%;玉米產量5451億斤,同比增長4.6%。

與此同時:大豆播種面積1.26億畝,比上年減少2200萬畝,下降14.8%。受此影響,大豆產量328億斤,比上年減少64億斤,下降16.4%。

多位涉農專家則對《財經》記者表示:在糧食產量十數年連增後,2021年產量仍能增長並不容易。整體來看,河南等地極端強降雨引發洪澇災害,西北陝甘寧局部地區階段性乾旱,以及秋收時期華北和黃淮海地區出現的連陰雨天氣,均對部分地區秋糧產生一定影響。

在全球糧價受疫情及通脹等原因持續上漲的今天,“手中有糧,心中才能不慌”。北京東方艾格農業諮詢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農業風險管理研究會常務理事黃德鈞則對《財經》記者形容稱。此外,高產作物玉米播種面積擴大,佔糧食作物比重提高,促進糧食單產增加。“今年玉米貢獻大是因增加了面積,若明或後年開放轉基因玉米,估計還有增產潛力。”

爲何增產?

2021年初,政府工作報告在闡述全年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時提出,糧食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這是中央首次把糧食產量納入宏觀經濟調控目標。

整體而言,全國糧食產量完成上述目標、取得增長背後,既與播種面積增加、單產增加等因素有關,也與全國主要農區大部分時段光溫水匹配良好、氣象條件總體有利於糧食作物生長發育和產量形成有關。

以播種面積爲例:隨着各地進一步加大糧食生產扶持力度,支持復墾撂荒地,開發冬閒田等,全國糧食播種面積17.64億畝,比上年增加1295萬畝,增長0.7%,連續兩年實現增長。

2021年,全國穀物播種面積15.03億畝,比上年增加3320萬畝,增長2.3%。其中值得關注的對比是,今年稻穀播種面積略有減少(面積4.49億畝,比上年減少231萬畝,下降0.5%)的同時,玉米、小麥的播種面積出現了增加,尤其是玉米。

二者的情況略有不同:小麥播種面積主要是受播期土壤墒情適宜和種植效益趨好等有利因素影響,其播種面積3.54億畝,比上年增加283萬畝,增長0.8%,扭轉了面積連續四年下滑的勢頭。

而玉米則主要受到價格大幅上漲、種植效益提高的影響。隨着農民種植玉米的意願增強,全國玉米播種面積達6.50億畝,比上年增加3090萬畝,增長5.0%。

產量方面同樣反映了一系列新的情況。據糧食產量實割實測抽樣調查顯示:2021年,全國糧食作物單產387公斤/畝,每畝產量比上年增加4.8公斤,增長1.2%。

分種類來看:2021年,全國穀物單產421公斤/畝,每畝產量比上年增加1.4公斤,增長0.3%。其中,稻穀單產474公斤/畝,每畝產量同比增長1.0%;小麥單產387公斤/畝,每畝產量同比增長1.2%。而受河南等黃淮海地區洪澇災害影響,全國玉米單產419公斤/畝,每畝產量則同比減少了1.7公斤,下降0.4%。

如何繼續增長?

“2021年,全國糧食再獲豐收,糧食產量連續七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爲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應對複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克服各種風險挑戰提供了有力支撐,爲‘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奠定了堅實基礎。”12月6日,國家統計局農村司副司長王明華解讀糧食生產情況時稱。

人多地少的現狀決定了中國難以完全實現糧食自給,還要充分利用全球資源滿足國內需求,進口小麥和大米,主要用於調劑國內需求結構;進口大豆、玉米、大麥、高粱等,主要用於食用油、飼料、釀酒等加工業。

更多的人則關注,在全球糧食供應鏈遭受較大沖擊的情況下,2022年中國的糧食生產如何繼續保持穩定。“地就那麼多,大豆減產明顯。中國未來糧食生產中的‘保數量、保多樣’的任務依然艱鉅。”黃德鈞對此形容稱,另外還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產糧大縣、財政小縣”,要加大財政轉移支付能力,提高高標準農田建設補貼。二是原材料漲價,農資漲幅遠大於糧價,怎麼樣保護種糧積極性?

常規角度來看,以往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將在新一年的糧食生產中延續下去,比如各地繼續壓實糧食生產責任,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進一步加大糧食生產扶持力度,支持復墾撂荒地,開發冬閒田,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

微觀角度而言,經濟效益是農民生產糧食的核心考慮。但受到農資接連上漲的衝擊,糧食保供穩價存在一些不利因素。相關監測數據顯示:2021年1月至9月,國產尿素、磷酸二銨、氯化鉀和複合肥平均出廠價分別爲每噸2279元、3186元、2568元和2696元,同比分別上漲25.2%、30.1%、23.7%和21.3%。同期,小麥、粳稻、早秈稻晚秈稻收購價變動分別爲5.94%、-1.18%、5.54%、6.69%。

糧價漲幅低於農資漲幅,拉低種糧收益,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以大豆爲例:2021年,全國豆類播種面積1.52億畝,比上年減少2209萬畝,下降12.7%。其中,大豆播種面積1.26億畝,比上年減少2200萬畝,下降14.8%,這主要是由於大豆收益與玉米相比較低,農民種植意願減弱。也因如此,2021年,全國豆類產量393億斤,同比減少64億斤,下降14.1%。其中,大豆產量328億斤,比上年減少64億斤,下降16.4%。

此外,近年來,中國糧食生產“保數量、保多樣”過程中,一個正在引起高度關注的挑戰,則是糧食生產集中度提高,主產區受極端氣候影響可能對糧食生產造成波動性影響。以2021年爲例:受極端強降雨影響,糧食主產區河南災情嚴重,減產56億斤。

在糧食增長貢獻中,東北三省及內蒙古對增產貢獻較大。全國31個省(區、市)中,有27個糧食增產。其中,東北三省及內蒙古地區合計增產達188億斤,對全國糧食增產的貢獻率爲70.3%。新疆、安徽、湖南、四川、山東均增產10億斤以上。

全球氣候變暖深刻影響着中國農林生態,“溫水雙增”趨勢使得農業生產方面出現較明顯的“種植帶北移”現象,稻麥油可種植北界北移,玉米適種面積也有所增加。一些地區正在主動適應“種植帶北移”趨勢,優化農業生產佈局。

在此基礎上,相關部門和學者近年來亦提出建議稱:應高度重視“種植帶北移”的戰略價值,加強前瞻性研究,及時啓動第三次全國農業氣候區劃工作,引導優化種植結構調整和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工作,爲中國糧食產量增加尋找新的空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