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記者 | 劉雲飛

“要保供,成本不能過高,又要發展價格並不便宜的綠色能源。在這樣的三角形結構中,企業需要靈活地實現綠色轉型,政策制定者也需要更高的智慧、更靈活的市場手段。”

12月1日,波士頓諮詢公司(BCG董事總經理、全球合夥人蘇日娜在《中國碳中和通用指引》新書發佈會上表示。

蘇日娜認爲,中國能源供應與其他國家有較大的區別,更注重保供以及保持價格穩定。“爲保證居民用電、用氣,中國的民用電價與氣價長期處於市場定價範圍以下。”蘇日娜說。

因此,中國在能源轉型的過程中,需要在保供、成本與綠色能源這個三角形結構中,找到最優解。

BCG的新作《中國碳中和通用指引》(下稱《指引》)由中信出版社正式出版,聚焦了能源、建築、重工業、汽車、消費品、高科技及金融七大行業所面臨的碳中和挑戰及市場機遇。

《指引》指出,中國現存能源結構與自然資源稟賦緊密相關。當下中國的資源格局呈“多煤、少油、缺氣”的狀態。

其中,電力是能源行業的“牛鼻子”,“盯住了電,就盯住了能源結構。”

該書披露,2020年中國發電總裝機量中,煤電佔比約50%,水電、風電、太陽能總裝機量不到30%

“當下要解決中國能源轉型的主要矛盾,就在於如何處理煤電的問題。”蘇日娜稱,如果未來要實現“3060”規劃,上述裝機比例要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三大核心清潔能源比例要快速上升。

《指引》指出,要實現電力行業結構轉型,需要四大必要條件:政策支持、技術推動、電網配套以及綠色金融。

在政策支持方面,《指引》表示,中國能源轉型的相關政策尚處於發展初期,可以借鑑歐美成熟市場的經驗來進一步實現發展。目前可以對能源結構轉型產生影響的政策,主要是碳定價、綠色電力證書(GEC)和可再生能源直接購電(DPP)。

碳定價指對排放的二氧化碳定價。化石燃料企業有既定的碳排放額度,超標的需要支付額外費用,此方式可以激勵企業加速壓降自己的碳排放量。

2021716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啓動線上交易,首批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162家,已覆蓋約45億噸二氧化碳排放量。

綠色電力證書,簡稱“綠證”,是國家對發電企業每兆瓦時非水可再生能源上網電量頒發的電子證書,可以用來證明企業的用電能源是國家認可的風電或光伏電。藉助綠證,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可以利用綠證獲得額外收入來源,以補貼發電成本。

可再生能源直接購電也是一種國外較多采取的綠色用電模式,通過賣方(可再生能源發電企業)與買方(企業用戶)直接聯繫。可再生能源發電企業通過簽訂直購電合同來保證未來的可持續收入,並可藉助直購電合同尋求更多社會投資。

關於技術推動,《指引》稱,核心發電技術的成本效益,對於保證能源結構轉型的可行性至關重要。

《指引》預計,2050年核電、煤電及天然氣發電和生物質發電的技術度電成本將基本保持不變;水電的技術度電成本將提高0.07元/千瓦時。陸上風電、離岸風電、集中式光伏發電和分佈式光伏發電等的技術度電成本將降低0.09-0.23元/千瓦時。

需要重視的是,除了發電技術成本外,疊加輸電、儲能及CCUS等必要成本外各種技術的系統成本格局將有較大變化,煤電、天然氣發電和生物質發的的系統成本將顯著提高。

電力行業結構轉型,也離不開電網配套。《指引》稱,隨着可再生能源需求提升,電網性能將迎來新的需求和挑戰,其中儲能設備至關重要。

蘇日娜也在發佈會上表示,風電、太陽能等新能源的不穩定性,意味着需要大規模的電網技術投資。

“在這一領域,基本每年需要有萬億元的投資額,以及相應的調峯儲能投資。”蘇日娜說,這是長久以來投資者忽視的一部分。

她認爲,中國有巨大的電力投資市場,“這不是一個存量市場,而是個增量市場。”

《通引》指出,中國電網企業已在不斷提升對智能電網技術的關注度,並加大投資力度。

今年1月,國家電網董事長辛保安在出席世界經濟論壇“達沃斯議程”對話時稱,未來五年,國家電網將年均投入超過700億美元,推動電網向能源互聯網升級。

在綠色金融方面,《指引》指出,要實現碳達峯、碳中和的百億萬元規模級別的資金需求,金融體系承擔着資源配置和風險管理等重要功能。

中國綠色債券市場起步晚,但發展較快,已成爲全球第二大綠色債券市場。但《指引》稱,中國綠色金融體系仍難以滿足碳中和轉型資金缺口,需要進一步完善。

在“雙碳”目標下,包括電網、發電等領域的企業,都面臨減碳問題。在《指引》一書中,波士頓諮詢對發電企業給出了“三步走”策略。

第一步是先鞏固前期減排成果,持續深化已有措施和方案。包括現役煤電機組節能改造、新建煤電機組設計優化、煤電轉天然氣等。

第二步,推動能源機構轉型和減排技術發展。包括科學謀劃煤電有序退出,根據減排舉措的經濟性和減排效果選擇轉型策略。

第三步,綜合內外部條件決定具體投資方案。發電企業可以針對影響投資時機和規模的因素,採用符合自身資源優勢的發展路徑。就當前的戰略重點而言,應當以發電技術爲發展重心。

“中國的電力消耗每年以3%的速度在增長。企業要注意的是碳排放的手段和效率,而不是碳排放的絕對值在下降。”蘇日娜說。

BCG公共部門和基礎設施專項亞太區及中國區負責人周園在上述發佈會上表示,減碳方法達700多種,對企業而言,選擇因地制宜的舉措,以及成本最低的碳減排措施,纔是最好的方法。

周園提倡,企業應提供科學的、國際認可的碳足跡大數據,行業領軍企業帶頭推動行業、國家、全球的碳排放標準制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