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爲連續兩年的拉尼娜現象,2021年將成爲“雙拉尼娜”年,這對國際糧價有何影響?

世界氣象組織(WMO)近期發佈的最新數據顯示,拉尼娜現象已經連續第二年出現,預計將持續到2022年初,會影響溫度和降水。

同時,儘管這種自然發生的氣候現象有降溫影響,但由於溫室氣體達到創紀錄高水平,導致大氣中積聚了熱量,因此預計世界許多地方的溫度仍將高於平均水平。

WMO稱,大多數模式表明,2021/2022年拉尼娜現象可能是弱到中等強度——略弱於2020/2021年的強度。不過,即便如此,農業、衛生、水資源和災害管理等對氣候敏感的部門也會受到影響。

日前,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公佈報告顯示,受小麥及乳製品價格有力支撐,11月國際市場食品價格指數連續第四個月環比上漲。其中,FAO食品價格指數本月平均爲134.4點,環比上漲1.2%,創2011年6月以來最高紀錄。

物產中大期貨高級分析師謝雯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全球多國報告拉尼娜現象,全球供應鏈短缺問題未得到有效緩解,推高了多個糧食品種價格。

拉尼娜又來了

拉尼娜現象指的是赤道太平洋中部和東部的海洋表面發生大範圍的降溫,加上熱帶大氣環流,風、氣壓和降水同時也發生變化。

WMO表示,到2021年底之前熱帶太平洋海面溫度保持在拉尼娜水平的可能性很大(90%),而在2022年第一季度之前保持在拉尼娜水平的可能性爲中等(70-80%)。

WMO並指出,儘管赤道中部和東部太平洋的拉尼娜現象較弱,但2021年12月至2022年2月的氣溫預報顯示,其他地方的海面溫度普遍高於平均水平。

同時,除北美西北部、印度次大陸、印度支那半島和澳大利亞這幾大塊外,許多陸地地區的溫度預計會高於平均水平。

據預報,亞洲最北部和東北部地區以及北極地區將迎來一個異常溫暖的冬天。從各種模式來看,北美東部和東南部地區,包括加勒比海大部分地區,以及亞洲東北部地區和歐洲大部分地區的溫度也預計高於平均水平。

再往南,從海洋次大陸延伸到南太平洋的大片地區,以及赤道非洲附近向東南延伸到馬達加斯加地區,預計溫度將高於平均水平。

據預測,南緯約15度以北的南美大部分地區溫度將接近正常或低於正常,而南美西海岸大部分地區的溫度預計將低於正常水平。

在降水方面,預計拉尼娜現象會帶來一些典型的降雨影響。在赤道沿線,以國際日期變更線附近爲中心,並向南美洲最南端延伸的地區,以及南亞西北部和中東,出現異常乾燥狀況的可能性會增加。

緊鄰赤道以北的東南亞部分地區預測會出現異常潮溼的情況,並會一直延伸到西南太平洋和中北部太平洋,以及南美洲的東北部和極西北部地區。

“雙拉尼娜”年的天氣模式,恐將加劇世界各地天氣極端現象,在一部分地區造成大量降雨,在另一部分地區造成乾旱,從而對主要農業產區和供水都產生影響。

譬如,拉尼娜現象將令美國和南美洲部分地區異常乾燥,令澳大利亞等國家出現異常降雨和比正常情況下更多的氣旋:就在近期,澳大利亞剛剛經歷了121年以來最潮溼的11月。

據統計,由於在過去的一個月中,澳大利亞部分地區遭受了嚴重的風暴和山洪,新南威爾士州政府的緊急服務部門已響應了4800 多項援助請求,並參與了153次洪水救援。

而據大宗商品交易商Ikon Commodities測算,受暴雨、洪水、霜凍等極端天氣現象影響,今年澳大利亞小麥產量將有所下降,15%~20%的糧食作物質量將受到衝擊。

全球糧價無法短期緩解

FAO食品價格指數已創2011年6月以來最高紀錄。

FAO食物價格指數是衡量一攬子食品類商品國際價格月度變化的尺度。較2020年11月同期相比,本月指數上升27.3%。

荷蘭合作銀行在最新報告中表示,在不可預測的天氣、不斷上升的消費者通脹以及能源和勞動力危機所組成的完美風暴的推動下,全球食品價格的上漲壓力不太可能在短期內緩解——即使價格已經處於10年高位。

“當談到農產品價格時,這個領域的通貨膨脹幾乎不可能是‘暫時的’。”該銀行在最新報告中表示,“我們當然不認爲價格會回到五年或十年間的平均水平。這部分是由於全球價格上漲的‘底線’問題:隨着化肥和其他投入成本的增加,農民的成本也在攀升。與此同時,增加庫存以緩衝供應衝擊的影響也推高了需求。”

尤爲值得注意的是,FAO穀物價格指數11月份環比上漲3.1%,同比上漲23.2%。玉米出口價格輕微上揚,國際大米價格總體趨穩,但小麥價格卻攀升至2011年5月以來的最高點,這主要是由於市場需求高漲而供應喫緊,尤其是優質小麥供應的縮減;此外,澳大利亞不合時令的降雨以及俄羅斯出口限制帶來的不確定性也支撐了小麥價格的上漲。

農產品期貨市場也出現了大幅上漲。根據外媒報道的數據,今年年初以來,美國咖啡期貨上漲超過82%,小麥上漲約26%,糖上漲近24%。

通常,如果有一種商品能夠概括全球食品價格的壓力和風險,那就是小麥,這是一種支撐基本糧食安全的主食。

荷蘭合作銀行農產品市場研究主管梅拉表示,芝加哥小麥期貨合約已經接近九年高位,而全球小麥已滑入2012-2013年以來的最大赤字:這標誌着連續第二年出現赤字,而在此前10年中,世界生產的小麥多於所需,並保持庫存充足。

“短缺在很大程度上是天氣的結果,乾旱和高溫席捲美國、加拿大和俄羅斯等主要小麥生產國,連續兩次拉尼娜現象加劇了這種情況。”梅拉表示,“主要小麥地區的天氣非常糟糕。”

荷蘭合作銀行並預測,2022年下半年小麥將出現少量盈餘,但不足以抵消今年全球面臨的小麥短缺。

謝雯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美聯儲如果將開啓貨幣緊縮進程,將減少市場上的流動性,打擊囤糧行爲。但對於剛需消費來說,這一因素的影響不會太大。

(記者康愷對本文亦有貢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