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聊一會兒,夢中有世界。聽衆朋友,你好。

關於儀式感,我們此前聊過。但說起數字儀式感,有人或許一頭霧水。不過說起“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春日的制式野餐”,你大抵不會陌生。隨着互聯網對人類社會的不斷滲透,越來越多的儀式在網絡興起、傳播,以數字空間爲載體,也以數據形式呈現,日漸頻繁地進入我們的生活。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一聊數字化生活中的儀式感。

數字技術從方方面面形塑我們的生活,也爲傳統儀式提供了新的表達方式。比如,歲除之夜,傳統的紙質紅包逐漸被取代,微信紅包成爲人們相互祝福的方式。又比如,清明時節,許多人通過“雲追思”網上祭掃通道,獻上一束“鮮花”、留下一段文字,緬懷先人、寄託哀思。儘管具體形式有變化,但儀式所承載的情感寄託、豐厚意蘊是一脈相通的。

數字化也正在刷新儀式的符號、價值和社會功能。比如一年一度的“6·18”“雙11”“雙12”,“買買買”的特殊儀式,給人以“不買就虧了”的心理暗示。一定程度上,數字儀式感的流行與消費主義盛行密不可分。許多品牌、電商平臺的營銷話術、營銷概念,讓儀式附帶了很強的消費屬性。比如,速食品牌“一個人,也要對自己好一點”的標籤,契合着消費者的“小確幸”心理;鑽戒品牌用“一生僅能定製一枚”,賦予產品忠貞不渝的象徵意義;家居品牌以“代表花一般美而有趣的高端藝術生活”,將產品與品質生活捆綁。

將產品與美好掛鉤,吸引消費者爲產品及其背後的故事、理念、創意買單,是一個創造潛在需求的過程,也是一種創新消費體驗的方式,締造了儀式營銷和儀式消費這一對相輔相成的概念。爲儀式感買單正在成爲一種獨特的消費現象。不過,也正是意識到許多商家刻意“販賣儀式感”,不少人開始有意拒絕被儀式感過分裹挾,努力成爲“消費主義的逆行者”。

當然,數字儀式感也並不總與消費關聯。在歲末年初更新“xx年對我好一點”的動態,寄寓對來年的祈願;分享音樂平臺的年終總結、支付軟件的年度賬單,爲自己的社交人設貼個標籤……從網絡空間的互動,到數字化回顧,這些數字空間特有的儀式,承擔着人們認知自我、回顧既往的功能,也滿足着人們自我表演、羣體認同的需求,成爲大家樂此不疲參與其中的內在驅動力。正如每個人的平臺“年終報告”存在共性,也存在顯著的個人烙印,儀式既是羣體的,也是個體的,因此,呈現在互聯網上,那些儀式感常常整齊劃一卻也並非千篇一律,成爲獨特的個體標籤。當然,至於“這一天你睡得很晚,04:00還在與音樂爲伴”,到底是思緒萬千,還是因爲睡前忘摘耳機,可能是乾巴巴的數字無法告訴我們的事情。

還要看到,儀式的營造和媒介發展緊密相關。很大程度上,無遠弗屆的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讓儀式感得以無限擴展、放大,獲得前所未有的影響力。隨着儀式感成爲熱詞,也衍生出了許多“一陣風”的儀式,甚至是出於分享需要而建構的“僞儀式”,讓儀式感這件事變得更加個人化、細碎化。不得不承認,當儀式不再稀缺,甚至過剩,抑或是當形式逾越儀式,所謂的儀式感也在逐漸被稀釋、消解。

數字化大潮來襲,帶來的不僅僅是技術變革,更是行爲認知和社會文化的革新。從數字視角來重新審視我們的儀式感,自我呈現、社會交往有了更加豐富的敘事,但消費陷阱、數字假象也讓儀式感並不一定都如看起來那麼美好。數字儀式感,是萬變不離其宗,還是“只得其形、不得其神”,是標記了時光、點綴了歲月,還是裹挾了生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體驗,也在不斷書寫新的答案。

這正是:儀式幻化更新,真僞需要辨明。萬象不離其宗,數字提升確幸。

(文 | 鍾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