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7日,房山區琉璃河考古發掘最新成果公佈

本次發掘中,M1901新出土的銅簋與40多年前出土的圉簋紋飾相同,器蓋內銘文爲“白(伯)魚作寶尊彝”,器內底銘文爲“王????於成周,王賜圉貝,用作寶尊彝”。據銘文推斷,這兩件簋的蓋、身在下葬時應是混淆了,一錯3000年。

時隔40餘年,兩器重聚首!也證明了(伯)魚和圉實爲同一人,對於西周的名、字制度研究,增加了確鑿的證據。新出土的青銅面具、獸面形銅飾、成組的銅車馬器、鏤空有銎銅戈,紋飾精美、細節豐富,均爲首次發現,表現出多元的文化因素。M1903出土了多件漆器,可辨識者有三角紋簋、豆等。漆器的發現,彌補了上世紀現場文物保護技術有限的遺憾,對於墓葬隨葬器用制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自2019年以來,琉璃河遺址首次在北京的大遺址中建立了web-GIS地理信息系統,將遙感考古、座標信息、航空攝影、電法物探、勘探和發掘的成果統一到大遺址“一張圖”中,並攝像記錄了發掘全過程,逐層進行繪圖、攝像、建立三維模型,全面收集信息。

文物保護專業人員全程參與考古發掘工作,針對不同材質遺物進行因地制宜的文物保護,對木杆、席痕、硃砂、織物等有機類文物,使用薄荷醇等進行臨時加固處理;漆木器等文物採取薄荷醇、石膏、聚氨酯發泡劑等,結合整體套箱快速提取後,迅速置入實驗室進行實驗室考古和保護修復。

生業與技術,是瞭解當時經濟形態的主要方面。考古人員同步開展了植物考古、動物考古、冶金考古和測年、同位素分析工作,讓科技考古成爲學術研究的新引擎。

對絲織品採用薄荷醇進行臨時加固

北京市文物局局長陳名傑表示,在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一百年之際,琉璃河遺址榮列“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之一,也是國家文物局頒佈的“十四五”時期的大遺址之一,在北京市考古遺址公園的點位佈局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次考古工作,爲了解西周時期的禮樂制、分封制、葬制及葬俗、早期城址規劃等相關問題提供了衆多有價值的學術信息,是爲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交出的北京答卷。

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館院原院長單霽翔認爲,琉璃河考古的成果,有利於展示全面真實的古代燕國,有利於揭示京津冀一體化的文化淵源,有利於體現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化價值,有利於呈現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歷史過程,將加快推動房山區文旅融合,打造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金名片,對琉璃河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起到強大的考古支撐作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