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文物局印發了《“十四五”石窟寺保護利用專項規劃》(以下簡稱《專項規劃》),對“十四五”時期石窟寺保護利用工作作出部署,這既是國家文物局首次針對石窟寺保護工作編制五年規劃,也是落實《“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的專項規劃之一。

石窟寺是文物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石窟寺分佈廣泛、規模龐大,蘊含深厚的歷史文化價值,集中體現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特色,展示了中華民族開放包容的胸襟,見證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歷史。加強石窟寺保護利用,對於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促進人類文明交流互鑑,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具有重大意義。編制出臺《專項規劃》主要基於兩方面考慮。

第一,推動中央重要決策部署落實落地。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石窟寺保護利用工作,先後考察調研莫高窟、雲岡石窟,並對石窟寺保護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加強石窟寺保護利用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就加強新時代石窟寺保護利用工作作出頂層設計,並明確要求編制石窟寺保護利用專項規劃。《專項規劃》是對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石窟寺保護利用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的落實舉措,是《指導意見》在“十四五”時期的實施計劃和具體行動指南,也是對《“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石窟寺保護利用”重大工程以及石窟寺相關內容的細化落實和拓展安排。

第二,推動提升符合中國國情的石窟寺保護利用水平。石窟寺是文物工作的重點領域之一,保護研究工作成果豐碩,出版《敦煌石窟全集第一卷》等一批考古報告,實施重要石窟寺搶險保護工程,危巖體加固、壁畫修復等保護技術取得重要進展,石窟寺已成爲中外文明交流互鑑的“金名片”。但中小石窟寺安全風險高、關鍵技術攻關難度大、研究展示水平不高等問題也依然存在。通過編制實施《專項規劃》,統籌推進各領域工作,以科技成果支撐高水平保護工程,以考古研究做好高水準內涵闡釋,以豐富途徑提供高質量產品供給,以國際交流擴大石窟寺品牌影響力,探索走出一條符合國情的文物保護利用之路,更好發揮石窟寺保護工作在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方面的重要作用。

龍門石窟奉先寺滲漏水治理和保護工程

《專項規劃》對“十四五”時期石窟寺保護利用工作全面進行規劃部署,明確了總體要求、主要任務、保障措施,歸納起來有三個特點。

第一,目標分期有序,兼顧當前長遠。《專項規劃》統籌考慮短期突出問題與長期發展方向,從短期、近期和中長期三個階段制定主要目標。短期目標(到2022年),聚焦石窟寺本體安全,以全面消除重大險情、實現重點石窟寺安防設施全覆蓋爲主要目標。近期目標(到2025年),實現石窟寺保存狀況明顯改善,安全防範能力持續提升,考古研究持續深化,保護技術集成供給能力全面提升,體制機制基本健全,走出一條具有示範意義的石窟寺保護利用之路。爲量化主要目標,《專項規劃》制定了15個定量指標,如實施5項重要石窟寺保護示範項目、建設4~5個安全防護綜合平臺、完成5部重點石窟寺考古報告、形成5項科技保護普適性技術等。中長期目標(到2035年),放眼世界,展望遠景,建設完善的石窟寺保護體系、國際一流的研究機構和保護人才,石窟寺保護利用水平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全面提升中國石窟寺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大足石刻文物保護工程

第二,任務全面系統,發揮集成效應。石窟寺保護利用是一項系統性、綜合性工程,涉及考古、藝術、地質、材料、建築等多學科。《專項規劃》凝練部署了“石窟中國”保護工程、“平安石窟”工程、石窟寺考古、科技創新、展示利用、國際合作、體制機制改革、人才培養等八項主要任務,並注意打通領域界限,強化統籌聯動,推動多學科、跨學科聯合,避免相互脫節。比如重要石窟寺保護示範項目要加強多學科聯合攻關,重視科技應用;科技創新任務中要探索建設石窟寺文物保護科技成果轉化試驗(示範)平臺,通過保護工程轉化科技成果。通過各項任務系統集成,協同推進,推動石窟寺保護利用整體水平提高。

第三,結構層次清晰,內容重點突出。《專項規劃》基於“保護爲主、安全第一,傳承弘揚、合理利用,科技支撐、典型示範,統籌佈局、分類施策”等原則,圍繞主要目標,制定相應任務措施和項目專欄,並提出保障措施,結構清晰、體系完整。同時,《專項規劃》注重突出重點,比如“石窟中國”保護工程中基於全國石窟寺專項調查成果,提出了實施中小石窟寺搶救性保護的重點地域;石窟寺保護重點研發計劃明確了石窟寺保護基礎研究、關鍵技術、材料裝備研發的重點方向;體制機制改革創新部分提出依託國家文化遺產科技創新中心、石窟保護研究中心、敦煌研究院等重要科研機構的專業技術優勢,發揮示範帶動作用等,確保《專項規劃》實施有方向、有重點,能切實起到引領作用。

(總檯央視記者 田雲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