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成才的武警研究院特種裝備研究室主任李興海:

  一身“狠勁”圖破壁,科研變成“戰鬥力”

  武警研究院搬家了,裝備技術研究所特種裝備研究室的新辦公室,面積比過去少一半。

  56歲的研究室主任李興海和年輕同事們擠在一間辦公室裏,背後緊貼着牆。作爲我國反恐裝備領域專家,這種環境,似乎也是李興海這幾十年的工作狀態——用年輕的心,細讀着外面的世界;用面壁的“狠”,研究並滿足着部隊的急需。

  當兵38年的李興海,是全軍首屆十大學習成才標兵、中國武警十大忠誠衛士,獲得過全軍作戰部隊專業技術優秀人才獎、先後榮立一次一等功、兩次二等功、四次三等功,兩次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親切接見。

  在武警研究院的高學歷人才隊伍中,李興海是個“例外”,全靠自學起家。

  1984年,李興海選入原北京軍區軍械技工訓練大隊學習,從此愛上了裝備保障和裝備科技創新這一行。他從初中、高中的課程起步,專業知識積累全靠自修完成。憑着這股子狠勁,李興海取得中專、大專學歷,名列“全軍自學考試十大優秀生”,榮登“全軍自學成才十大標兵”金榜。

  李興海先後取得40餘項革新成果,其中27項獲國家和軍隊科技進步獎,大部分科技成果已轉化爲戰鬥力。

  李興海搞科研得了很多獎,但他絕不是爲了得獎搞科研。往哪搞?怎麼搞?科研方向和服務對象很重要。李興海以他的說話方式對這兩點進行了詮釋。往哪搞?就往“科學家們顧不上,基層官兵又解決不了的”問題上搞。怎麼搞?自己搞,因爲“問題在我們身邊,解決靠我們自己”。

  在修理所時,李興海爲步兵研製了衝鋒槍多功能槍榴彈發射器,爲炮兵研製了簡便射擊器材,爲通信兵研製了駕駛室與車廂通話器等40多項成果。他設計的某型瞄準儀,使迫擊炮概略瞄準命中率提高了40%。

  李興海帶領團隊研製的反恐突擊車先後參加2015年九三閱兵、建軍90週年沙場閱兵;他研製的加強型防暴盾牌,解決了PC塑料盾牌使用壽命短、低溫易碎、防擊打能力弱等問題;他設計的自動設障車,把執行任務的官兵從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他提出的透窗觀瞄系統,爲夜間觀察和特殊車窗內目標瞄準提供了一種全新手段。

  李興海的科技成果都是帶着泥土芳香的,他從不在實驗室裏閉門造車。

  李興海發現戰士步槍抵近射擊時不便用眼睛直接瞄準,20來米距離瞪着眼睛就是打不上靶,就運用三角函數等原理進行換算,製成水平“氣泡儀”固定在槍機上,實現了精確瞄準,一個人過去要用500發子彈才能“喂”出來的感覺,而今一個視力正常的戰士首發就可以命中。

  針對夜視槍瞄鏡近距離打不準、精度差的問題,李興海帶領團隊,查閱科技材料,到高校去請教,經過數年攻關,一舉解決了困擾一線官兵多年的難題,達到了百米內晝夜射擊百發百中的效果,榮獲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目前已列裝近兩萬具,爲武警部隊遂行夜間作戰任務提供了有力保障。

  李興海有一個習慣:每天必看科技博覽等電視節目,每週必跑圖書館查閱一次最新科技資料,每月必聽一次科技知識講座,每季必在國家專利局網上檢索一次國內外最新科技動態。

  各地舉辦科技博覽會,李興海總是不放過任何能爭取到的參觀機會,在智慧天地中開闊眼界。他走到哪兒,創新的火花就閃到哪兒;走到哪兒,創新課題就找到哪兒。

  李興海在一本介紹汽車發展展望資料上看到,由於世界能源日趨緊張,尾氣污染日益嚴重,世界汽車行業都在尋求一種更節能、更清潔的化油裝置。聯想到部隊汽車耗油狀況,他決心攻克這一難關,先後到北京、上海、重慶等汽車製造廠蒐集最新資料,終於研製成功技術領先的汽車節油淨化裝置。

  就是現在,李興海還戴着老花鏡,每天堅持看專業書,還用老方法寫讀書筆記。

  他相信:“狠”人雖愚笨,努力出奇跡。(黎雲、苗靜)

原標題:一身“狠勁”圖破壁,科研變成“戰鬥力”

值班主任:顏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