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香港科創新機遇”之四丨商湯科技崛起背後的AI密碼:“香港+內地”協作創新新模式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朱麗娜 香港報道 走進商湯科技位於香港科學園海濱大樓的辦公室,隨處可見的都是這樣的最新“黑科技”產品。手勢識別、姿態識別、自動駕駛系統……一個個新奇產品展現出人工智能帶來的便利化、智慧化生活場景。

“AI四小龍”之一的商湯科技是目前全球融資額最多、估值最高的人工智能(AI)公司,亦是香港科技園公司培育的首家獨角獸。2014年,香港中文大學多媒體實驗室創辦人湯曉鷗教授與多名學者和研究生共同創辦了商湯科技。通過深度學習的平臺和產品推動各個產業升級,從而構建了中國的深度學習引擎和人工智能生態系統。

商湯科技香港及澳門公司總經理尚海龍笑言,香港辦公室是商湯科技的創新“出生地”,內地是創新“生長地”,“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已經到了一個無人區的狀態。”

把虛擬照進現實

AI已將過去很多科幻場景變爲了現實,併成爲推動各行各業創新發展的引擎。業內已經達成的共識是,要想實現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連接,必須依賴於虛實結合基礎設施的建設。

“人工智能單獨來說是不能成爲一個行業的,它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更多是兩個方面,一是幫現有行業提高生產效率,第二是幫現有行業降低生產成本。一是提升效率,二是降低成本,只有在這個空間裏頭人工智能才能生存,這是它的意義所在,”尚海龍坦言。

以城市交通爲例,伴隨不斷增加的運營里程、快速攀升的線網流量,尤其是大中型城市的軌交網絡日漸複雜,內生矛盾逐漸加劇,城軌交通的乘運安全和運營管理面臨着巨大的壓力和挑戰。

隨着5G、人工智能、物聯網、雲計算等新興信息技術的演進和推廣,軌交智能化被認爲是解決複雜系統內生矛盾的有效途徑。從目前城軌智能化發展的狀況看,以人工智能爲代表的新興信息技術主要圍繞“保障乘運安全、提高乘車效率、優化客流管理、提升服務體驗”四大維度,並結合“車、站、路”三大場景落地智能化應用和解決方案。

作爲人工智能軟件公司,商湯科技以“堅持原創,讓 AI 引領人類進步”爲使命和願景。憑藉自主研發並建立了深度學習平臺和超算中心,商湯推出了一系列人工智能技術,包括自動駕駛、增強現實、面部識別、圖像識別、物體識別、文字識別、醫療影像分析等。

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首席執行官徐立指出,要想真正打通虛實融合,就要全面實現物理世界的數字化。然而,在日常所生活的城市中,僅有20%的頭部需求得以滿足,仍有80%的長尾應用場景未被覆蓋,而這些長尾場景中卻蘊藏着巨大的商業價值。要滿足更多的長尾應用,實現AI的規模化落地,就需要SenseCore 商湯 AI 大裝置這樣的新型人工智能基礎設施。

商湯所打造的SenseCore AI大裝置則可以推動通用型技術的研發,能夠全面解決長尾應用的需求問題,打通算力、算法和平臺,大幅降低人工智能生產要素價格,實現高效率、低成本、規模化的 AI 創新和落地,進而打通商業價值閉環,解決長尾應用問題,推動人工智能進入工業化發展階段。

“香港+內地”協同創新

人工智能浪潮席捲而來,人才缺口特別是頂尖人才的匱乏成爲制約其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香港擁有五所排名世界前一百的大學,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如此密集的城市在全球可謂屈指可數。“香港的高等教育體系最知名的是同行評審(peer evaluation)的系統,即對接國際來進行同行評價,這是香港的特色,香港學者經常可以參加世界頂級的學術會議,從而推動自己的專利成果在國際範圍內去發表,更加靠近前沿,”尚海龍說。

商湯的快速崛起,與其獨有的“得人之道”有關。目前,商湯是創業公司中科學家最多的公司之一,有數百位員工擁有頂尖大學授予的博士學位。“在孵化階段,(商湯)已經迅速聚集了大概四、五十名的博士,其中也有部分教授一起創業,這凸顯了香港在高端人才供給方面的優勢,”尚海龍表示。

據瞭解,在AI人才奇貨可居的當下,商湯摸索出了一套獨特的“攬才”之道,除了在市場上招聘成熟的AI人才,商湯還有自己的人才造血機制:先通過學術上的聯繫把師兄弟吸納進來,形成導師紐帶,配備基礎設施和架構,包括給予硬件資源、數據標註、硬件平臺等方面的投入,通過導師的示範作用,把其他人才吸引進來。

一直以來,外界對於商湯的印象是“學院派”,事實上,商湯更像是一個匯聚了全球AI頂尖人才的“研究院”。衆所周知,商湯起初誕生於香港中文大學多媒體實驗室,核心團隊一部分是來自麻省理工學院、香港中文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的博士、碩士等;另一部分則是來自微軟谷歌、聯想等相關領域的從業者。

同時,商湯始終堅持“原創”,與全球各大知名高校緊密合作。目前,商湯與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及行業夥伴成立“人工智能算力產業生態聯盟”,旨在共同促進AI生態的構建,推動國產原創技術的落地應用。

2014年,商湯以香港爲基地,發明了首個基於深度學習的超分辨率技術,用於還原圖像細節,該技術已被頂級智能手機廠商廣泛應用,在內地普及。同時,深度學習框架作爲人工智能研發的基石,在香港研發的SenseParrots是商湯專有的深度學習框架,作爲人工智能模型的核心訓練引擎,亦是SenseCore的核心。在此訓練框架的基礎上,商湯在上海臨港建設大型人工智能計算與賦能數據中心(AIDC)。

科創企業:走向世界

由於缺乏配套的產業鏈,香港高校的優秀畢業生往往選擇金融、法律、醫生等行業。科技人才短缺一直是衆多香港科創企業面對的掣肘之一。去年,香港科技園舉辦的職業博覽有1100個創科職位空缺,收到7萬份申請,最終僅200人獲聘,反映業界需要的人才與大學的學生,在技術要求上有落差。

“過去香港一直是以服務業爲主,尤其是金融專業服務爲主,所以其實過去香港也沒有特別多所謂的科技產業能夠吸納科技人才。從就業的樸素角度來看,過去大家的選擇可能肯定也不會是在科技創新這個方向,”尚海龍坦言。

儘管香港擁有數所全球知名的高校,但本地人才供應的斷層問題十分嚴重。尚海龍認爲:“高級別的人才在香港有很多,甚至是國際領先的,但是基本型的配套型人才,香港是短缺的。真正創業的時候除了博士,還需要有工程師,還需要有能夠落地的產品研發人員。”

爲了培養下一代人工智能專家及強化大灣區科技人才的整體競爭力 ,商湯科技與香港本地教育科技公司尊科 (Trumptech) 合作,在香港科學園成立粵港澳大灣區青年 AI 發展中心。該中心將作爲粵港澳大灣區青年 AI 發展中心的先導發展基地,並計劃未來擴展至大灣區內其他城市。

由於人工智能產生價值的前提是爲現有的產業賦能,在尚海龍看來,“AI企業必須要走向大灣區、走向內地、走向海外、走向世界,只有這樣才能去找到它賦能的場景,才能去找到’+’後面的一些具體的客戶,只有這樣的路徑纔可能是最成功的。”

在“十四五”規劃的大背景下,尚海龍認爲,香港特區政府應該更加積極主動規劃,整合社會服務資源,吸引更多的企業落戶香港。他表示,香港應聚焦於”快速把產學研由0到1由1到多推向市場,打造小而精的樣板企業,而且使這些企業迅速進入內地和國際市場。這可能是香港的一個增值點。”

此外,作爲國際金融中心,香港也有自己的優勢產業可以探索AI的應用場景。”大家能看到的很多服務業,像金融醫療服務也都是在進行中的。相應來說,香港在這些產業有競爭力,再插上AI的翅膀,由科技去助力,可能會有更好的發展。”尚海龍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