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科技政策明年加快落地!影響有多大?

作 者丨王峯

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6日召開會議,分析研究2022年經濟工作。會議強調,科技政策要加快落地。

12月2日,中共中央在中南海召開黨外人士座談會,就今年經濟形勢和明年經濟工作聽取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負責人和無黨派人士代表的意見和建議。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希望大家把思想認識統一到中共中央關於國內國際經濟形勢的科學判斷上來,把工作重點聚焦到中共中央決策部署上來,充分激發廣大成員幹事創業的熱情,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國家科技短板、科技核心領域,圍繞碳達峯碳中和、數字經濟等重大問題,深入調查研究,積極建言獻策,加強民主監督,推動政策落地落細落實。

受訪專家指出,不管是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還是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都需要加大科技創新的財政投入。此外,政治局會議還指出,實現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這意味着要暢通和擴大企業科技創新的融資渠道。

全社會研發經費繼續增長

政治局會議強調,繼續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包括國家實驗室體系、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新型研發機構、高校院所、科技領軍企業牽頭的創新聯合體等。

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需要戰略投入。5月21日新一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廣州實驗室當先鋒打頭陣,投入2.43億元緊急啓動28個應急攻關項目,爲打贏這場阻擊戰攻堅提速。

“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十四五”期間,預計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增長年均超過7%,力爭投入強度高於“十三五”時期實際水平。

在中央層面,數據顯示,2013-2020年,中央財政科學技術支出達到2.3萬億元;2021年,在中央本級支出繼續負增長的情況下,通過調整財政支出結構,重點保障科技支出,安排預算3227億元,爲科技創新提供了有力支撐。

在地方層面,以北京市爲例,“十四五”時期,預計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佔地區生產總值6%左右。這意味着今後每年將超過2000億元。

北京市近日印發的《“十四五”時期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規劃》提出,加強部市財政資金科技投入聯動機制,積極爭取重大科技項目、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國家創新項目在京落地。加大市級財政資金投入力度,重點支持規劃涉及的重大平臺、重大工程、重大項目落地實施。

《浙江省科技創新發展“十四五”規劃》則提出,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重大科研平臺設施建設、重大人才引進“三個千億”工程。建立省市縣三級聯動財政科技投入穩定增長機制,確保全省財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長15%以上。

深入推進產學研合作

12月6日的政治局會議強調,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

我國已培育了大量科技創新型企業。比如,廣州市匯聚了1.2萬家高新技術企業,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備案入庫三年累計數居全國第一。

企業也在越來越深入地與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科研攻關。12月6日,教育部公示首批特色化示範性軟件學院名單,包括北京大學軟件與微電子學院、清華大學軟件學院在內的33所高校軟件學院入選。

特色化示範性軟件學院申報單位被要求有穩定的校企合作辦學體制,主動對接產業需求,須選取不超過3家合作企業聯合申報。合作企業原則上爲相關特色軟件領域行業龍頭企業。校企雙方要明確每年投入計劃,細化聯合培養方案。

企業也是當之無愧的科技創新投入主體。《2020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顯示,2020 年,企業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18673.8億元,比上年增長10.4%,佔全國R&D經費的比重達76.6%,對全國增長的貢獻達77.9%。

“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完善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形成以企業爲主體、市場爲導向、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國有企業是企業創新的重要力量。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員沈家文近日指出,應建立國有企業創新驅動能力考覈機制,強化技術創新導向。合理提高國有企業科技投入與成果轉化的考覈指標權重,從利潤爲主向利潤、科技投入與成果轉化收益並重轉變。

對於中小企業創新,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陳志近日指出,應加強直接支持,設立專門資金鼓勵中小企業創新發展,同時政府資助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支持方式、資助額度,應對準資助對象需求,明晰不同行業、不同發展階段企業的特點,力求精準資助,發揮政府資金最大勢能。

打通科技創新“中梗阻”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需要順暢科技成果轉化,拓寬企業科研融資渠道。12月6日的政治局會議強調,實現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馬亮指出,一直以來,科技創新面臨政策、研發、產業和金融的人爲割裂和“中梗阻”問題,難以實現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產業發展的聯動循環。

他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因此,要打通官產學研金,讓政策更加具有精準性和靶向性,讓科研有政策扶持和產業對接,產業有科研支撐和資金流入,金融有政策支持和創投項目,真正“實現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

其中,政府部門可以通過揭榜掛帥、科技創新基金等創新機制,引導金融機構和企業積極參與科技創新,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金融對科技有支撐作用。數據顯示,國內上市公司已涵蓋國民經濟90個行業大類,戰略新興行業上市公司家數佔比從2016年底的33.13%上升至逾42%。而且,2020年上市公司研發支出總額已經突破萬億元。

科創板、創業板和北交所註冊制改革,都在推動硬科技企業、創新型企業高效融資。

近日,北京證監局、北京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公佈了首批擬納入資本市場金融科技創新試點的16個項目名單。北京市還明確提出,積極創建中關村科創金融試驗區,探索完善金融支持創新體系,逐步形成與國際規則相銜接的金融制度和資金要素供給體系,打造首都特色的科創金融創新模式。

實現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還體現在對科技成果的評價方面。馬亮認爲,科技成果不僅有科學和技術方面的價值,還有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價值,對科技成果進行評價時也要有針對性地評價科技成果的多元價值。

“能夠得到充分競爭的市場高度認可和金融投資爭相追捧的科技成果,自然是值得肯定和獎勵的科技創新。基於企業、風投機構和第三方機構的評價,可以更有效地實現科技成果評價的‘破圈’,使更多科技創新以解決重大經濟社會問題爲導向。”馬亮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