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風暴還在繼續

第一財經記者從權威人士處瞭解到,MPS項目主要操刀人、原光大資本總裁代衛國被有關部門調查,事涉暴風集團與光大資本共同成立基金收購境外體育傳媒公司MPS事件。

數日前,第一財經獨家報道,原光大證券董事長薛峯被調查,可能事涉MPS收購事件。

據第一財經記者瞭解,代衛國系與薛峯同一時間被有關部門帶走調查,時間約爲今年7月中旬。

2016年5月,光大證券子公司光大資本,與暴風集團成立上海浸鑫投資諮詢合夥企業(有限合夥)(下稱:“浸鑫基金”),以52億元人民幣的代價,收購了英國體育傳媒公司MPS65%的股權。

2018年10月,MPS被英國倫敦高等法院判決進行實質性破產程序。破產風暴從大洋彼岸漫卷,引發了光大證券的反腐風暴,2019年以來,包括暴風集團實際控制人馮鑫、光大資本MPS項目經辦人項通等多人被批捕。

在薛峯主政光大證券的幾年內,數項被其極爲看重的收購項目,均出現了較大風險。其中MPS項目是最大的風險項目。光大資本因與優先級資金簽定了“差額補足函”,致使光大證券因相關訴訟實質計提了合計超過45億元預計負債。

另外,此前財新報道,光大證券還有一個迷你版MPS海外股權投資項目——海容通信股權收購項目,隱藏優先資金“差額補足”風險。第一財經記者瞭解,該項目目前正面臨較大的索賠風險,金額達5億元人民幣。

另據第一財經記者瞭解,可能參與了MPS併購案的一位子公司老總李炳濤,因違反中央八項規定,近日被光大證券內部給予黨內嚴重警告處分。

李炳濤亦系2015年光大證券收購香港新鴻基金融集團的主要操刀人,並出任光大證券兩家重要香港公司的行政總裁和總經理。這場收購因估值過高被市場人士不少詬病,而此後被收購公司的不良業績表現,更是讓光大證券承受了數億元商譽減值損失。

代衛國其人

光大資本是光大證券旗下的直投公司。收購MPS的浸鑫基金,是以光大資本爲平臺成立的,相關的募資協議、差額補足函,均以光大資本名義簽署。

作爲光大資本“一把手”的代衛國,被認爲是MPS項目的主要操盤人。而該項目主要經辦人、已於2019年被批捕的項通,時任光大資本投資總監、國際併購業務負責人。

2018年上半年,MPS風險暴露之際,光大證券第一時間免除了代衛國光大資本總裁的職務。

代衛國配合有關部門調查,直至幾個月前被帶走調查,時間間隔長達三年。據第一財經記者長期跟蹤瞭解,代衛國十分善於保護自己,與領導的往來通訊記錄都保存良好。加之較長時間內,涉事的其他機構並不十分配合調查,以致相關事實查證困難。

據第一財經記者瞭解,代衛國可能事涉一份“抽屜協議”——在收購MPS的結構性融資——夾層融資部分,收受回扣。

根據光大證券此前披露的信息,2016年,光大資本和暴風集團聯合成立浸鑫基金,共募集資金52億元,其中優先級出資人民幣32億元、中間級出資(即夾層資金)人民幣10億元、劣後級出資人民幣10億元。

第一財經記者此前瞭解到,10億劣後資金大部分由馮鑫負責募集。馮鑫被捕的原因,是在劣後資金募集過程中,涉嫌向非國家公務人員行賄。

馮鑫之後被查的代衛國,可能涉及10億夾層資金的募集。這部分資金,主要由兩家股權投資基金出資。其中嘉興招源湧津股權投資基金合夥企業(有限合夥)(下稱:招源湧津),出資金額爲6億元;深圳恆祥股權投資基金企業(有限合夥)投資本金1.5億元。

招源湧津穿透後的部分資金來源,涉及鉅派集團和雲南省國有資本,此前有媒體報道,招源湧津內部有來自光大證券的人。

2020年,這兩家基金公司均向光大資本提出了訴訟。截至目前光大證券並未披露兩宗訴訟的最新進展。

據第一財經記者瞭解,代衛國早於薛峯多年即在光大證券任職,是光大證券的“老人”,此前擔任過光大證券東莞營業部總經理,和東莞分公司負責人。

光大證券烏龍指事件後的2014年,薛峯從光大集團空降光大證券,代衛國向其“遞交投名狀”,此後被調入總部,並得到重用,先任銷售交易部總經理,此後又擔任光大資本總裁,直至MPS爆雷。

此前第一財經記者報道,MPS逃過了光大證券原本嚴密的風控體系,很大程度上源自薛峯對代衛國和光大資本的“偏愛”,據記者瞭解,該項目曾被光大資本內部多人提出異議,但仍然被強行通過。且該項目未上過光大證券的總裁辦、董事會和黨委會,即得到批准。

MPS項目賣方涉嫌財務造假?

馮鑫曾在公開場合表示,MPS是全球頂級體育賽事經營的第一名。不過據第一財經記者瞭解,就是這家在馮鑫眼中的世界第一,淨利潤涉嫌造假。

光大證券向MPS的三名意大利創始人的訴訟已經展開。光大證券2021年6月公告稱,浸鑫基金的境外項目交易主體JINXIN INC.(開曼浸鑫),已經在英格蘭和威爾士高等法院,向MPS公司原賣方股東卡多·席爾瓦(Riccardo Silva)、安德烈·拉德里扎尼(Andrea Radrizzani)等個人和機構提出欺詐性虛假陳述以及稅務承諾違約的訴訟主張,涉案金額約爲6.61億美元,約合人民幣逾42億元。

2016年5月,浸鑫基金以52億人民幣收購MPS65%的股權,按此計算,MPS的整體估值在7至8億美元。按彼時MPS審計報表顯示的EBIT(息稅後利潤)7000萬美元計,MPS整體估值約爲11倍,表面看上去估值並不算高。

而記者從接近權威部門的人士瞭解到,光大證券方面後來調查發現,這7000萬美元息稅後利潤,至少有一半的水分。負責MPS盡職調查和審計的機構中,買方爲中金公司,賣方是瑞銀UBS,會計事務所爲普華永道,財務顧問爲易界網。

據記者此前瞭解到的信息,上述機構均在很短的時間內出具了盡調報告,而馮鑫“倉促地做了決定”。MPS風險爆發後,中金公司負責該項目的團隊整體離開中金。

迷你版“MPS項目”風險將近?

另據記者瞭解,一筆幾乎是MPS項目翻版的海外股權投資,可能在2021年年末到來時,令光大證券再次爲“差額補足”義務買單。

該項目投資的時間點,以及投資方式和風險暴露,幾乎與MPS如出一撤。

據光大證券公開信息,2017年初,光大證券另類資產投資子公司——光大富尊投資有限公司(下稱:光大富尊),2017年初參與了海容通信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海容通信)的股權投資。據介紹,海容通信總部位於新加坡,深度參與了柬埔寨的通信光纖網絡基礎設施建設。

財新2019年末報道,上述海容通信的股權投資,投資方式與MPS類似——均以結構化產品入股,除光大富尊作爲LP參與了該基金外,南京銀行也有數億元資金,以作爲優先級對該基金出資,且由光大富尊爲優先級資金出具差額補足協議。

彼時光大富尊與海容通信母公司約定,海容通信需要在2019年末完成海外上市。但海容通信未能如約上市。風險顯性化之下,2019年末,光大富尊從董事長、總經理、副總經理、業務總監等一干相關人員被調整崗位。

相關協議在2020年末已經到期,海容通信仍然未能上市。作爲風險補償,光大富尊獲得了光啓科學(00439.HK)的部分股權質押。但光啓科學股價已從質押時的2.86港元,下跌至如今的0.2港元一股,已不能覆蓋光大富尊面臨的風險。

記者瞭解到,本應於2020年末到期的基金並未如期“爆雷”,原因是經雙方協商,光大富尊的“差額補足“義務被暫時延後。但目前延期時限已到,“差額補足“義務可能再次觸發。

據第一財經記者瞭解,這筆差額補足義務,涉及資金5億元。

另外,記者梳理公開資料發現,自參與海容通信收購以來,海容通信一直是光大證券財務報表上的“其他應收款“大戶,應付未付金額達7.8億元,款項性質爲“借款“。2020年年報顯示,該筆“其他應收款”變動爲7.9億元,款項性質變動爲“投資意向金”,該筆款項佔光大證券該年年報所有其他應收款超過48%。

薛峯又一鐵桿被黨內警告

稍早前,光大證券的在港平臺公司——光大新鴻基迎來新任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李明明。

李明明之前,這一職位由李炳濤擔任。據第一財經記者獲得的確鑿信息,李炳濤於數天前被光大證券內部通報,因多次違反規定乘坐飛機頭等艙,被光大證券黨委黨內嚴重警告。

收購香港新鴻基金融集團,是薛峯主政光大證券期間,與MPS項目齊名的一項收購。

2015年,光大證券通過光大證券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簡稱:光證金控),以40.95億港元的價格,收購新鴻基金融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新鴻基金融集團)70%股權。2020年11月,光證金控繼續收購新鴻基金融集團剩餘30%股權。對價約爲26.5億港元。

2015年取得新鴻基集團控股權後,光大證券便開始了在港公司的梳理和業務整合。光證金控100%控股新鴻基金融集團和光大證券(國際)有限公司(下稱:“光證國際”)後;2017年光證國際和新鴻基金融集團融合,原“新鴻基證券有限公司”更名爲“光大新鴻基有限公司”(下稱:光大新鴻基)。

據瞭解,光大證券在2014年之後的在港收購動作,以及在港公司整合,均由李炳濤操刀。

李炳濤曾任證監會機構管理部副處級幹部,自2014年來到光大證券總部,當了半年左右的辦公室主任,此後被派駐香港執行收購新鴻基金融集團的任務,並負責此後以“光大新鴻基“爲平臺的光大證券旗下在港公司業務、財務、人員等的全方位整合。

除總部的業務總監外,李炳濤在港擔任的職務有:光證金控董事、總經理;光大新鴻基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

據知情人士透露,李炳濤一個多月前從香港回到上海,雖不再擔任光大新鴻基的職位,但目前他仍擔任光大證券業務總監一職。

光大新鴻基、光證國際,作爲光大證券國際戰略規劃的一部分,本打算儘早上市。但時至今日,這兩塊香港資產的上市仍未成行。

截至2020年12月31日,國際會計準則下,光大新鴻基淨利潤3.3億港元;光證國際則在2020年虧損8.4億港元。(2020年報未公佈光大新鴻基的母公司新鴻基金融集團的經營數據)

以彼時披露的2014年新鴻基金融集團淨利潤數據來看,光大證券以超過40.95億港元收購其70%股權,估值達到31倍PE。收購新鴻基金融,使光大證券賬面產生了近13.47億元人民幣的商譽。

收購後,新鴻基金融集團連續兩年虧損,此後經營狀況稍見好,但也仍未趕上2014年報表數據。

收購前,新鴻基金融集團給出的的2014年前11個月淨利潤爲1.73億港元。2015年至2019年年報,新鴻基金融集團,淨利潤分別-1925萬、-312萬、1.02億、1.69億、1.83億。

因業務整合,光證國際和新鴻基金融在財務報表中被確認爲了一個資產組—光大新鴻基。2014年、2017年以及2019年下半年,光大證券就這個資產組,分別計提了商譽減值人民幣1.66億元、2.17億元和2.64億元,累計共計提商譽減值摺合人民幣6.81億元。

此前有媒體報表,其中涉及新鴻基金融的累計減值,超過人民幣4億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