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1月25日,俄罗斯成功发射下一代导弹预警卫星的第五颗卫星,进一步提升导弹预警能力。这是俄继反卫星试验后提升军事航天能力的一个最新动作。

上个月中旬,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确认俄罗斯已成功测试反卫星武器。绍伊古强调本次测试中产生的卫星碎片绝不会对人类太空活动构成威胁。美英等西方国家则对于此次俄罗斯反卫星试验反应强烈。美国国防部称,“俄罗斯正在开发的反卫星武器或对美国和其他太空大国构成威胁。”

进入新世纪后,俄罗斯经济开始恢复和加速发展,加上有“政治强人”普京的领导,一度陷入深度衰弱的俄罗斯军事航天开始重振旗鼓,组建空天军、持续发射新军用卫星、研制反卫星武器……从军队编制、装备、航天工业等层面,多管齐下提升军事航天能力。《高边疆之谋》专题本期走进俄罗斯军事航天,通过系列文章尝试解析重振旗鼓的俄罗斯军事航天。

俄罗斯官方首次证实进行了反卫星试验,俄反卫星武器掀开神秘面纱的一角。

俄罗斯进行反卫星试验后,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进行了回应,确认俄罗斯已成功测试反卫星系统。绍伊古强调本次测试中产生的卫星碎片绝不会对人类太空活动构成威胁。

俄罗斯此前进行了多次反卫星试验,但都不是实际打靶试验,因此官方层面都没有进行证实。此次官方首次证实进行反卫星试验,俄反卫星武器也成为外界讨论的热点。

俄罗斯A-235反导系统进行试射,该系统具备反卫星能力。

地基反卫:反导系统一弹两用

根据美国军方公布的信息,此次俄罗斯反卫星试验使用的是一枚地基直升式反卫星导弹。

根据毁伤效果,反卫星手段主要分为“软”和“硬”两种,“软”的方式就是通过电子干扰设备、无源污染干扰剂对卫星的传感器或通信设备进行破坏,又称为软杀伤,这种方式不会彻底摧毁卫星,只会让卫星暂时失效或工作性能降低。“硬”方式就是通过攻击性武器撞击敌方卫星,彻底摧毁卫星,包括共轨自杀式卫星、海陆空反卫星导弹、定向能武器、天基作战航天器等。

地基直升式反卫星导弹属于“硬杀伤”反卫星武器,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就在“雷神”弹道导弹基础上发展了反卫星导弹,但使用的是核战斗部,这种“超杀”手段有可能殃及己方卫星,因此很快就被淘汰,之后美国开始重点发展直升式动能反卫星导弹。最先研制成功的是空基直升式动能反卫星导弹。1983年9月13日,美国空军F-15战斗机成功完成ASM-135动能反卫星试验,击落了一颗报废的军用卫星。

在地基直升式动能反卫星上,得益于反导反卫星技术一体化的发展,美国部署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具备反卫星能力。“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在加利福尼亚州范登堡空军基地和阿拉斯加州格里利堡部署了44枚GBI地基拦截弹。目前,美国正增加部署GBI拦截弹的数量,到2023年,美国将拥有64枚该型拦截弹。在海基动能反卫星导弹上,2008年,在美国海军代号“燃烧冰霜”行动中,“宙斯盾”战舰使用“标准-3”反导拦截弹击毁了失控的卫星,证明了其反卫星作战潜力。

此前,外界猜测上图是俄罗斯研制的反卫星导弹,但该导弹属于A-235系统还是S-500系统,或者是一种全新导弹,争议比较多。

目前,俄罗斯反卫星武器库中,具备直升式反卫星能力的有A-235“努多尔”和S-500两种导弹系统,而S-500虽然具备攻击低轨道卫星的能力,但其主要任务还是防空和反导,因此,本次反卫星试验使用的可能是“努多尔”导弹。

A-235“努多利”(北约代号PL-19)是新一代中段反导系统,由“金刚石-安泰”科研生产联合公司研制,用于取代上一代的A-135“阿穆尔”反导系统,改进后的A-235“努多利”是一种多功能反导和反卫星系统,不仅可以拦截弹道导弹,还可以攻击卫星。A-235系统拥有三层拦截体系,包括改进型51T6(北约代号SH-08“蛇妖”)高层拦截弹和改进型53T6(PRS-1,北约代号SH-11“瞪羚”)低层拦截弹,据称使用了新的制导系统和战斗部,不再使用核战斗部,远程拦截弹还可能使用了动能战斗部(KKV)。A-235增加一个代号为58R6的中层拦截弹,射程介于51T6和53T6之间。

A-235反导系统装填拦截弹。

除了地基直升式反卫星导弹,俄罗斯还发展了可以用于攻击卫星的战略激光武器。

在2018年3月,俄罗斯总统普京发布了年度国情咨文中,在国情咨文中,普京介绍了俄罗斯正在研制的一些新型战略武器,其中包括“萨尔马特”液体重型洲际导弹、“匕首”和“先锋”高超声速导弹、核动力巡航导弹和激光武器。对于激光武器,在普京国情咨文中没有公开其命名,也没有公开具体用途,引发外界对这款新型武器的热议。当年7月,俄罗斯国防部发布消息透露,这款激光武器命名为“佩列斯韦特”。

按照激光武器功率大小和作战任务的不同,激光武器主要可分为战略激光武器和战术激光武器两大类。战略激光武器主要用于摧毁敌方卫星、洲际导弹等武器,以抢夺制天权。分析认为,“佩列斯韦特”是一种战略激光武器,可以攻击卫星,攻击敌方光学的卫星的光学设备,让其致盲,若攻击对方卫星天线或者太阳能电池,则可以让卫星失效。

俄罗斯激光武器系统的主要技术储备来自苏联时代。早在1965年,苏联就开始了激光武器的研制工作,并于1973年成立了专门负责激光武器研制工作的设计局。根据相关资料,冷战时期,苏联至少进行了11次激光反卫星试验,美国在冷战时期也进行了激光反卫星试验。1997年,美国陆军也公开了一次反卫星地基激光武器试验。

俄武装力量机关报《红星报》2018年底报道称,“佩列斯韦特”激光武器于当年12月1日在俄军投入试验性战斗值班。消息指出,从2017年起,相关机构在国家武器计划框架内开始为俄军队装备该武器系统。激光武器列装部队后,组织了人员掌握使用和合练。据俄媒此前报道,该武器已经交付部队,首批学员已在莫扎伊斯基军事航天学院进行了操控该武器的培训,以掌握新武器的使用。这也证明“佩列斯韦特”激光武器与太空作战有很大的关系。

“佩列斯韦特”激光武器。

天基反卫:“自杀式卫星”或重生

提到反卫星武器,很多人都会想到冷战时期苏联研制的自杀式卫星——共轨式卫星。共轨式拦截卫星又被称为“卫星歼击机”,是指能够对敌方有威胁目标实施摧毁或使其失效的人造地球卫星。

苏联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研制拦截卫星,1963年,苏联开始研制共轨式拦截卫星,1964年苏联成立了国土防空军空间防御部。该计划最终的结果是代号为“背景1”和“背景2”两个相互衔接的计划。

“背景1”计划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研制阶段、拦截试验阶段和实用试验阶段。1968年10月,苏联发射了宇宙-248靶星,接着又发射了宇宙-249和宇宙-252拦截卫星,卫星分别在绕地球2~3圈后,在500千米高度的轨道上迅速接近宇宙-248靶星时自爆成功。苏联在1978年宣布拦截卫星达到实战水平,到1982年6月,苏联共进行了20次空间武器拦截目标卫星的试验。

苏联的拦截卫星其实就是安装了炸药或无控火箭的“自杀卫星”,卫星重量在3000千克左右,装有主发动机、姿态控制发动机和轨道机动发动机,可在雷达或红外系统的引导下可攻击200千米~2000千米轨道的卫星(轨道面倾角差±5°~±10°)。进入上世纪80年代,由于快速发射、拦截和制导方式等技术方面的改进,苏联的共轨式拦截卫星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实战能力进一步增强,苏联也因此成为第一个拥有实战型反卫星武器的国家。

苏联研制的拦截卫星。

2014年8月,美国媒体多次报道俄罗斯宇宙-2504卫星频繁变轨并与微风上面级交会的消息,美国官方也公开表示了对俄罗斯发展反卫星武器的担忧。宇宙-2504在2014年3月31日在从普列谢茨克发射场发射升空,卫星官方代号为宇宙-2504,也被称作14F153。其他3颗卫星是编号为21、22和23的“信使”-M卫星。西方雷达探测到五个目标(可能是4颗卫星和微风-KM上面级)进入1172千米×1506千米,倾角为82.5度的轨道。

大部分卫星进入太空之后为了进入预定轨道会进行变轨,进入预定轨道后行卫星一般不会在短期内进行频繁变轨,这是因为变轨需要消耗大量的燃料(改变卫星轨道倾角的变轨)。但也有一些像宇宙-2504那样“不安分”的卫星,入轨后根据任务需要频繁变轨,这些卫星一般都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据悉,宇宙-2504在2015年3~7月至少进行了11次轨道机动,并与发射该星入轨的微风上面级进行了在轨交会。分析认为,宇宙-2504具备较强的机动能力,可以使用激光或小型动能武器破坏航天器,无需使用炸药或弹片摧毁目标,完成任务后可再攻击下一个目标。但也有分析认为,宇宙-2504是一颗太空态势感知卫星,频繁机动是为了验证机动技术,更好地靠近对手的航天器进行近距离侦察,近年来,美国发射的太空态势感知卫星就多次靠近俄罗斯和中国的卫星。

不管是验证共轨式反卫星技术还是执行太空态势感知任务,这些都展示了俄罗斯卫星机动能力,在该技术基础上具备发展成共轨式反卫星武器的潜力。

共轨式拦截卫星整个拦截任务耗时比较长。

空基反卫:截击机欲变“卫星杀手”

上文我们提到,美国在上世纪80年代进行了空基反卫星导弹,美国展示这一能力后也刺激了苏联,苏联之后也秘密上马了空基反卫星导弹系统的研制——30P6“接触”反卫星系统。

上世纪80年代,“金刚石”中央设计局开始研制30P6“接触”反卫星导弹系统。该系统由米格-31改进而来的反卫星导弹携带平台和火炬机械制造设计局研制的79M6反卫星导弹组成 米格-31D反卫星截击机在执行任务时,由部署在哈萨克斯坦萨雷沙甘靶场的太空监视系统提供目标卫星的信息,79M6反卫星导弹长10米,可攻击200千米以下的低轨道卫星。

1987年1月,米格-31D原型机挂载79M6反卫星导弹首飞成功,但没有进行实际打靶试验,这一时期正是苏联风雨飘摇的时期,动荡的局势让项目发展颇为不顺,于1991年暂停。

米格-31截击机携带神秘黑色导弹进行试飞,外界推测该导弹主要用于反卫星。

2018年9月,茹科夫斯基航空城上空出现了一架机腹挂载大型黑色导弹的米格-31截击机。该机舷号“蓝色81”,其机腹挂载了一枚大型黑色导弹,但外形上与俄罗斯最新的空射型“匕首”高超声速导弹不同。分析认为,该导弹是俄罗斯正在发展的一种新型反卫星导弹,这意味着俄罗斯可能已经重启苏联时代的米格-31反卫星截击机项目。

米格-31是苏联时期研制在米格-25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款截击机,采用串列双座,最大飞行速度2.8马赫,配备了相控阵雷达和红外搜索跟踪装置,可空中加油,作战半径超过1500千米,可携带R-33、R-77、R-37M等空空导弹,主要用于拦截战略轰炸机、巡航导弹等目标。

米格-31截击机列装后,苏联/俄罗斯在改进服役过程中对其进行了多次改进,改进出了米格-31B、米格-31BM等型号。根据相关资料,苏联/俄罗斯共生产了519架米格-31系列截击机,目前,俄军大概还有约140架米格-31系列截击机处于现役状态,装备于12个飞行中队,大部分已经被升级为最新版本米格-31BM。

1983年9月13日,美国空军F-15战斗机成功完成ASM-135动能反卫星试验,击落了一颗报废的军用卫星。

现在俄罗斯正将一部分米格-31BM升级为多用途战机,除了发射“匕首”高超声速导弹,还可以发射反卫星导弹,成为一款具有战略意义的武器。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俄罗斯宣布研发成功的A-60机载激光反卫星武器。该项目以伊尔-76飞机的改进型A-60为平台,携带大功率激光器,可致盲侦察或导弹预警卫星。

其实,在冷战时期,苏联就已经研制了A-60机载战略激光武器。1981年,以拦截高空漂浮侦察探测气球为应用目的的机载激光武器项目研制正式展开,随后更名为“拉多加计划”,由金刚石设计局设计研发的二氧化碳气体激光器安装在伊尔-76运输机的货舱内。1984年4月27日,在一次试验中,A-60激光武器飞机在1万米飞行高度,成功击毁了位于莫斯科东南700千米的Volsk浮空器研究中心上方放置的气球靶标。1988年,A-60试验机在莫斯科附近的Chkalovsky试验机场意外自然烧毁。1991年,第二架实验飞机A-60 / 2(izdeliye 1A2)开始飞行,但后来由于缺乏资金停止试验。

A-60机载战略激光武器,外形上最大的特点是有一个白色的“大鼻子”。

据称,俄罗斯在2012年重启了A-60机载战略激光武器项目,这个重启并非简单复制苏联上世纪80年代的技术,而是会采用新的搭载平台、更大功率的激光以及瞄准设备,综合性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近年来,俄罗斯多管齐下,发展了地基、天基和空基多种反卫星武器系统,反卫星战力大幅提升,为其争夺制天权提供了武器上的保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