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新政下,學科培訓機構轉型的四大方向 | 界面預言家⑤

疫情+雙減的組合拳下,整個教育培訓行業的原有格局被打破,新的教培行業生態正在重構。

一方面,學科類培訓機構數量大幅減少。據教育部最新數據,線下校外培訓機構已壓減83.8%,線上校外培訓機構已壓減84.1%。留下的學科類培訓機構一部分轉爲非營利性機構,實行政府指導價,提供公益服務;不適合“營轉非”的將被進一步註銷。

另一方面,學科培訓受限的背景下,轉型已成爲K12教培機構的必選項。對於這些機構而言,轉型不僅需要結合自身優勢及已有人員安排、資金情況,還需要考慮到政策合規性、市場規模以及競爭激烈程度。

目前看來,素質教育、成人職業教育、教育信息化、智能教育硬件是較爲明晰的四大轉型賽道。

新東方(NYSEEDU)、好未來(NYSETAL)、猿輔導、網易有道(NYSEDAO)等多家頭部K12機構均採取多條腿走路的方式多線佈局。短期來看,這些資金、人才儲備充足的企業在轉型過程中具有先發優勢,但最終誰能轉型成功,根本上還是依賴產品和服務質量。

方向一:素質教育是首選

素質教育是不少學科機構尋求轉型的首選。

兩者核心用戶的重合度較高,教師、教室、生源的複用性較高。教培機構過往積累的部分經驗可複製,轉型成本相對可控。

從市場規模上看,素質教育市場也具備較高潛力。據艾瑞諮詢數據,2021年中國素質教育行業市場規模爲5050億元,同比增長55.8%。隨着藝術、體育進中考,勞動教育成爲必修課,素質類培訓的剛需性進一步增強,市場滲透率也有待提高。

瞄準這一市場後,頭部機構的反映迅速。猿輔導早在今年5月公開南瓜科學產品,並相繼上線斑馬美術、斑馬音樂;新東方、好未來分別推出各自的素養中心;作業幫則以小鹿爲素質教育品牌形象,推出編程、美術、學習力等系列素養課;掌門(NYSEZME)以語言、藝術、科學爲核心,上線系列產品;愛學習、豆神教育300010.SZ)分別推出素質教育新品牌“繁星”、“豆神美育”。

在素質教育的大賽道里,主要包含啓蒙素養、語言素養、科創教育、藝術教育、體育教育和遊學研學等幾大細分賽道。對於新殺入的玩家而言,不可避免地要面臨該領域“老玩家”的圍剿之困。

例如啓蒙素養賽道里的主要玩家包括:斑馬、火花思維、小猴啓蒙、掌門少兒等;科創教育賽道里有編程貓、童程童美、核桃編程、小碼王等;藝術教育賽道則包括美術寶、畫啦啦等在線教育和大批傳統線下藝術培訓機構。

大量機構轉型素質教育賽道,會在一定程度上加劇該領域的競爭。從本質上看,機構要比拼的還是內容研發能力以及品牌塑造能力。

不同於以往的“燒錢”打法,教培巨頭們和行業中小機構的廣告營銷、培訓時間和培訓內容都大大受限,獲客難度進一步增加,擴張速度放緩。

億歐智庫認爲,教育行業的估值邏輯也將迎來鉅變——由過去的增長邏輯轉換爲盈利邏輯。對於素質教育機構而言也是如此,其需要更加註重經驗效率,通過精細化運營、拓展新市場,追求利潤上的富盈。

方向二:成人職教市場潛力巨大,但高度分散

成人職業教育也吸引不少玩家。

新東方在今年9月宣佈迴歸大學生業務,將對現有的四六級、考研、出國考試、職業教育四大業務板塊進行課程及產品升級,未來還將拓展計算機等級考試、司法考試等項目;好未來整合成人教育品牌“輕舟”,覆蓋考研、語言培訓、留學三大業務。

網易有道成立“成人教育事業部”;作業幫上線“不凡課堂”,新增成人英語、教師、財會、公考四門課程;高途(NYSE:GOTU)將旗下成人教育更名爲“高途在線”,並宣佈其成人教育板塊已成爲新的增長引擎。

職業教育可分爲學歷教育階段和非學歷教育階段。學歷教育階段主要包括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非學歷教育按照職業教育的目的大致可以劃分爲招錄考試、資格准入考試、職業技能培訓、興趣愛好培訓、企業培訓等幾大類。

據德勤中國測算,到2023年學歷職教市場規模將接近3000億元,非學歷職教市場規模或將超過6000億元。摩根士丹利預計2030年前,中國非正規的職業教育和培訓市場規模將擴展至8700億元。

職業教育賽道雖然容量巨大,但高度分散,單個品類的天花板都較爲明顯。據考蟲測算,即使是職業教育細分領域中佔比最大的公務員培訓,其市場規模不過超200億元;考研培訓僅次於公務員培訓,市場規模爲150億元。

重新樹立品牌及信任度,或許是這些K12機構轉型職業教育的挑戰之一。

“成本對他們來講,倒不是特別大的問題,最大問題是時間,這個時間並不是說一個月、一個季度就能解決,至少得需要一年甚至兩年。因爲很多職業技能考試是一年一次,需要持續去做,可能今年用戶對你有點印象,也有可能就純屬打醬油的市場陪跑角色。”中公教育相關人士曾在此前採訪中告訴界面教育。

營銷打法也存在差異。此前在線K12教育的營銷打法,通常是以燒錢營銷、低價吸引用戶,後續提升客單價、控制轉班率,主要是基於K12用戶較長的生命週期。但職業教育的用戶生命週期相對較短、非剛需且屬於低頻消費,兩者是完全不同的營銷邏輯。

傳統的公考、考研、教師等細分賽道已是“紅海”市場,對於新玩家而言,市場規模達萬億的職業技能培訓市場,將成爲未來的一大機遇。其背後是產業升級、經濟結構調整、疊加疫情影響,催生的一大批新職業與旺盛的培訓需求。

方向三:教育信息化助力校內教育

搭乘政策東風的教育信息化也是被瞄準的一大方向。

今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門發佈《關於推進教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構建高質量教育支撐體系的指導意見》。8月,上海被批覆成爲教育數字化轉型試點區。以智慧教育爲代表的教育新基建迎來政策利好。

教育信息化2.0發展的關鍵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教育普惠、優化教育結構。校外培訓機構在高速發展時期積累起來的數據資源和科技優勢,可以得到較好發揮,轉型成爲教育資源服務企業或教育科技服務企業。

教育信息化的主要服務類型分爲四種:一是面向學校機構的硬件提供商;二是教務管理軟件/技術平臺提供商;三是教學管理軟件或教學內容提供商;四是補充性的課程解決方案提供商。

近期,新東方發佈對公業務子品牌“東方創科”,面向B端、G端提供科技創新教育;一起教育科技(NASDAQ:YQ)轉型校內SaaS服務商;猿輔導則以“飛象星球”宣佈進軍To B市場。賽道內的玩家還有華爲、騰訊、阿里雲等巨頭,鴻合科技、希沃等老牌企業。

中國教育裝備行業協會發布的《中國教育裝備行業藍皮書(2020版)》指出,智慧教育包括教育信息化和在線教育兩大部分。2018年我國智慧教育市場規模約6590億元。2019年繼續擴大,智慧教育市場規模約7594億元,其中教育信息化市場規模爲4368億元。據艾瑞諮詢數據,教育信息化市場規模2021年將超5000億元。

儘管教育信息化市場具有巨大的想象空間,市場參與者衆多,但行業的主要參與者,是數量衆多的中小廠商,且高度離散。

據《證券時報》報道,由中小廠商主導的教育信息化市場裏,產品開發水平、技術投入無法保證,這導致當前教育信息化產品不僅同質化嚴重,且普遍技術含量不高。而過低的集中度,意味着行業整體議價能力不強,價格戰也就不可避免。

目前比較成熟且經過市場驗證的服務模式,是直接向教育部門、學校、教育機構售賣自上而下的硬件產品、軟件、平臺,對於將教育部門、學校、教育機構作爲通道,打開C端流量入口,進而向C端收費的模式(即2B2C模式)一直處於探索階段。

對於內容提供商而言,艾瑞諮詢建議,要重點要明確自身對校內教育資源的“補充作用”,而不是替代作用。主要有兩種途徑:其一,與學校合作,共同研發知識框架和教學內容體系;其二,與業內專家、專業機構合作開發。除了課程內容之外,與新興硬件相匹配的教學內容資源的開發,如VR/AR在實驗、特定教學場景也表現出一定潛力。

方向四:智能教育硬件,大廠的遊戲

智能教育硬件並非一個新賽道。但在疫情催化下,家庭教育成爲很多學生主要的學習場景,智能教育硬件市場也因此走熱。隨着“雙減”的進一步落地,這一賽道也收到諸多關注。

據IDC數據,2020年二季度中國學生平板電腦市場出貨量約63萬臺,同比增長29.9%,遠高於普通平板17.7%的增幅。爲了觸達更多消費場景,詞典筆、智能學習燈等產品也應運而生。

字節跳動旗下大力教育繼去年底推出大力智能學習燈後,於今年8月完成升級,上線新版智能學習燈T6、T6 Pro。同年8月,豆神教育發佈豆神·語文本,切入語文學習場景。

猿輔導旗下斑馬先後在今年7月、8月上線斑馬邏輯思維學習機和斑馬AI指讀機。9月中旬,小猿口算推出小猿智能練習本A1。

12月1日,新東方在線(01797.HK)宣佈將與天貓精靈圍繞教育智能硬件開展全面合作。阿里巴巴於今年5月推出其首款教育智能硬件產品“天貓精靈E1”,今年天貓618期間,阿里與合作伙伴共推出40多款兒童教育場景硬件產品。

入局較早的網易有道,目前已形成包括有道詞典筆、有道翻譯王、有道口袋打印機、有道雲筆、有道超級詞典等在內的教育硬件矩陣。

知情人士向界面教育透露,新東方正在做學習機業務,據Tech星球報道,新東方一次性採購30萬臺學習機,並且已在11月啓動集團MCN項目,企業內部海選招募帶貨主播。

據多鯨資本教育研究院預測,預計至2022年,單是K12教育智能硬件市場,其規模可達570億。在艾媒諮詢《2020中國智能硬件行業發展全景研究報告》中,2020年中國智能硬件市場規模將踏入萬億級別。

但轉型智能教育硬件賽道並不容易。一方面,教育硬件的技術門檻高,需要深入產業鏈,考慮到當前產業鏈的生產能力甚至是量產能力;另一方面,硬件產品還要有適配的軟件和內容體系。此外,這些承載着學科資源的教育硬件還面臨着合規問題。 

“硬件是大公司的遊戲,它是一個比較燒錢的賽道。”藍象資本投資副總裁陳晶此前接受界面教育採訪時就曾表示。

未來,轉型勢必成爲一場真刀實槍的戰爭。教培機構只有充分挖掘自身價值、發現新機遇,提供優質產品和精細化服務,做好校內教育的補充,才能在這場攻堅戰中拔得頭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