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媽後的江湖比拼,都是從刀光劍影的“秀娃”中開始的。從娃的學習成績到琴棋書畫,再到花式運動,樣樣皆可比,最讓人無語的是,竟然還要比!身!高!比過以後,有的媽媽黯然神傷,有沒有能讓自己孩子長高的好辦法?快來,快來,讓孩子長高的祕密在這裏。

俗話說,一高遮百醜,一矮毀所有。相信不少家長對這句話都頗爲認同,併爲此多方尋覓爲孩子增高的辦法。殊不知,家長對身高過分關注和期望值過高無形中會給孩子帶來心理壓力;而不良商業文化利用人們“恐矮心理”推銷相關產品,增加了家長與孩子的“身高焦慮”。理性認識身高、糾正兒童生長發育認知誤區、緩解“恐矮心理”和“身高焦慮”,需要家長、社會和醫學專家共同努力。

三個誤區,你要知道

決定兒童生長的因素包括家族遺傳、營養狀態、各種內分泌激素水平、生活方式以及環境因素和疾病影響,在此基礎上還會有很大的個體差異。面對孩子身高,家長可能有以下幾個常見的誤區。

誤區一:“增高神藥”實現“理想”身高

“身高不夠,增高藥來助”,很多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更挺拔。在各大電商平臺可以看到各種輔助增高的藥物或器械銷量火爆,家長期望“能多長1釐米算1釐米”,更相信“身高三分靠後天,定製身高不是夢”,爲了讓孩子身高更理想而求助於各類“增高神藥”或設備。

誤區二:“自己有遺憾,孩子得抓緊”

很多家長將對自己的各種不滿意寄希望於孩子,“成績再好一點”“工作再好一點”“性格更優秀一點”“身高再高一點”,而身高與家長其他的“夢想目標”相比似乎更有可能實現,因此形成家長“自己有遺憾,孩子得抓緊”的心態。

誤區三:心有多高,娃有多高

隨着重組人生長激素在臨牀針對有適應證患兒的應用,例如生長激素缺乏症、特發性矮小等,使得沒有醫學背景的家長認爲生長激素就是可以實現身高突破的“增高針”。

上述認知誤區普遍存在,加之被不良商家利用,使得各種“增高神藥”、保健品和“長高良方”火爆。這不僅對身高改善並無顯著作用,還可能出現藥品超範圍使用,貽誤正確干預時機,甚至帶來嚴重的健康隱患。

是高是矮,如何判斷

兒童生長發育的評估有兩大類指標,一個是年齡時間點的身高情況,另一個是單位時間內的身高增長速度(生長速率)。評價兒童生長發育一方面要根據中國兒童身高量表進行比對,瞭解目前孩子身高和體重的水平;另一方面也要了解一段時間內的生長速率,判斷孩子的生長狀況和趨勢。

家長判斷兒童身高水平有如下幾個指標:

一是 “及格線”根據上述量表,同種族、同性別和同年齡個體身高的正常人羣平均身高負2個標準差者(–2SDS)或第3百分位數就是及格線,身高在及格線以上即爲醫學上的正常範圍。

二是 “平均線”同種族、同性別和同年齡的個體身高的正常人羣平均身高,也是第50百分位數,即中等身高。

三是“理想身高”其實,只是家長對孩子身高的期望值。

身材矮小指相似生活環境下,同種族、同性別和同年齡的個體身高低於“及格線”,這些指標和孩子個體和家庭遺傳相關,臨牀評估時不但要考慮時間點身高,還要關注孩子生長速率才能合理評估。當發現孩子身高在及格線以下或者生長曲線嚴重偏離正常時,孩子纔是身材矮小。

明確病因,正規管理

合理認識身高,加強監測,正確評判生長情況十分重要。當孩子出現“身材矮小”時,應明確原因、正規管理和治療。

準確判斷,明確病因

兒童的生長發育具有動態性、持續性、階段性、規律性的特徵,健康管理尤爲重要。家長、托幼機構和學校應密切觀察兒童的生長發育狀況,定期測量和健康體檢。當孩子生長速率偏離正常曲線或身高低於及格線時,建議到專科醫院正規就診尋找原因。

生理原因有營養缺乏或不均衡、生活方式問題等;病理原因則包括多種遺傳代謝內分泌疾病以及全身各器官系統慢性疾病。明確原因才能正確干預治療。

許多診斷爲“矮小身材”的孩子,常常是生理性原因,可以通過均衡營養、改變生活方式以及合理安排運動等進行干預和糾正;而對於病理原因則需要進一步明確診斷,祛除病因,進行鍼對性干預。兒科專家可以爲家長提供正確的兒童生長知識,指導和協助孩子健康成長,家長不能盲目使用所謂增高藥物或器具。

精準診斷,合理治療

生長激素是目前改善身高最常用的有效干預藥物。生長激素的應用必須在專科醫生嚴格規範的指導下應用於符合適應證的患者,包括生長激素缺乏症、未能實現身高追趕的小於胎齡兒、特發性矮小、先天性卵巢發育不全綜合徵、慢性腎功能不全生長落後、普拉德威利綜合徵等十餘種內分泌和遺傳代謝疾病。

對於確實需要進行生長激素干預的孩子,家長也不要“談激素色變”。生長激素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國內外幾十年的臨牀應用實踐中已經得到證實。國內外相關大樣本數據庫的治療資料顯示,適應證情況下的生長激素正規治療不會增加無腫瘤患者新發惡性腫瘤的發生風險,也不會直接導致脊柱側彎、肥胖或糖尿病發生。

規範使用,杜絕濫用

生長激素並非萬能的“增高神藥”,需要專業醫生嚴格遵循指南規範,掌握適應證和禁忌證,並加強監測隨訪管理,務必防範生長激素濫用。對於單純爲了追求所謂“理想”和“完美”身高的訴求,目前沒有任何臨牀依據來評價這種干預的實際效果,專科醫生不推薦、不主張、不支持進行該類情況下的生長激素應用。

加強監管,正確引導

多媒體和網絡普及,非醫學人士可以快捷地通過網絡發送信息和獲取信息,導致網絡信息“良莠不齊”,在此情況下更應該引導大家形成對兒童身高的正確認識。

首先,社會要有健康的輿論導向,反對身高歧視,促進就業、擇偶等的公平公正,改善滋養“身高焦慮”的土壤。其次,加強醫療機構診療流程的規範建設和生長激素的使用監管,嚴格掌握用藥的適應證,加強專科建設和專科人才培養,避免醫方原因導致的誤區和濫用。最後,家長要正確認識兒童身高問題,要充分認識到個人能力和才華纔是贏得他人尊重的關鍵要素,避免“身高內卷”。

相關文章